陳蕊潔 武漢市武鋼三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教育的資金投入和規模化的形成已經有了基本的構架。但公共教育依然無法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不同區域之間教育還存在和很大的差距,面臨著教育供給滿足民眾日益需求的問題,互聯網+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重構教育體系,為教育的供給轉型與變革提供了途徑。
新課改的背景下對學校和老師提出了新的標準,我們學生也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應該具有技術媒介的技能,有基本的科學知識,能解決技術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更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學會與他人溝通,能夠了解情感方面的問題。創新能力,學習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有著更好的創新能力,在解決問題時能從多個方面來尋找辦法。人文素養,有著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掌握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可以了解到外國的文化。思維能力,在看到文字和圖像之后,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等。在學習基本的科學知識之后,意識到完善知識結構的重要性,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
教育公平在不同的階段出以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從設備配置公平,機會公平再到實現獲得公平轉型。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是實現公平的有效手段,大多數人認為均等的關鍵就是獲得機會的概率相等,雖然對教育資源的合理運用有著一定的幫助,但是作用有限。因為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服務供給不是被動,消極的接受,而是積極的應對。具體來講就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孩子無需時間和資源的等待,就能直接的獲得公共教育服務。實際的均等效果要大于機會均等帶來教育水平的提高。無差別化還體現在無論任何地區,學習能力,環境水平的孩子都能夠獲得相同的待遇。
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要對高考改革實行試點工作,從設置的科目和錄取機制入手,促進學生的全面化發展。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科目,加強專業優勢的開發。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沒有及時的進行,相互之間不了解。所以在這個改革背景下,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選擇,老師要根據我們班同學的個體差異教學,學校要培養出優秀的教師隊伍。給每個學生做好學習規劃,任何一個階段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全面的評估出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優勢,打破教育直接化和學生個體差異相矛盾的局面。
未來是智能化的社會空間,會帶來教學中先進的技術,例如自動批改、在線分析解題、學習社區等。我們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遇到不懂的問題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找到答案,不再是課堂上死板的教學,而是開放、流動、社會的知識庫,使得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得到發展。從統一模式的學校教育到多元教育服務的精準提供,讓學習知識不會局限于教室和課堂,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
打破學校的圍墻,知識的傳遞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組織之間、層級之間互相的流通,社會機制與市場及時的完美結合實現各種學習資源和人物的配置,突破統一教育服務的邊界,提供新的教學分工形態。能夠兼顧到每個孩子發展的多樣性,獲得教育的公平。讓優質資源能夠輻射更大的范圍,實現教育社會化。
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服務條件的監管到服務質量的監管,在基礎的教學設備、人員上達標的情況下,還要加深對于監管的理解。從結果監管到過程監管,以前是對教育公共服務階段性的檢查,融入互聯網技術以后,可以進行實時的監管,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解決,確保服務的質量。從事后補救到實時預警,在發現問題之后才進行解決已經無法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通過大數據的信息采集匯總可以總結出相應的經驗,及時的預估和調整。從政府監管到多元主體監管,社會中的單位,企業也可以參與進來,促進監管的全面性。
總之,重構“互聯網+”時代的新教育模式,可以實現教育公共管理到公共服務的轉變,學科導向向學生導向,結果導向向發展目標導向轉變。這是教育公共服務現代化的方向,做好教育改革工作,保證教育質量的提高。
[1]余勝泉,汪曉鳳.“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供給轉型與變革[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01):29-36.
[2]余勝泉,王阿習.“互聯網+教育”的變革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1-9.
[3]李東方.“互聯網+”時代中國流通組織現代化轉型研究[D].西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