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武昌職業學院
高職院校的教育方針是以就業為基本導向,本著為學生服務為總之,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也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實現工學結合及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經之路。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建立深度融合的長效合作機制,促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1]。在現代職業教育相關決策中明確表示,為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需要始終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校企合作模式難以形成共享成果、共擔責任、共育人才的教學機制,多數院校對辦學各方面實行絕對化管理,導致企業無法直接參與到管理中去,其自身訴求無法有效表達,從而導致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缺乏創新和服務意識,企業缺乏校企合作的熱情等,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新出路,實現人才培養的教育終極目標。
校企合作模式也就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國際上簡稱為合作教育。隨著職業教育面臨的就業壓力十分嚴峻,為了解決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更好的促進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爭取行業配合與參與,這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為培養出建設、服務、管理、生產第一線專業人才的必然途徑。從當前情形來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種目標導向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通過和企業、服務部門及行業等一些校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將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訓練進行有效結合,從而使教學質量提高,提升未來勞動者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素質,還能增強相關企業與高職學生就業的雙向選擇可能[2]。近年來,高職院校在面臨著嚴峻的行業競爭壓力和學生就業壓力的情況下,已經漸漸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與校企合作的緊迫,不斷探索校企合作新的出路與模式,但大部分高職院校仍然停留在以院校主導的企業被動的合作模式,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對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高,企業難以真正表達其利益訴求,因此這種合作模式是一種片面的、淺層的合作形式,相關業內人士指出,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正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是部分高職院校缺乏校企合作的意識,難以對校企合作重要性產生正確的認識,也不能深刻的認識到對培養出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標,從而導致高職院校在辦學和教學過程中對校企合作模式并沒有產生重視,對高職院校發展的眼光較為狹隘,沒有對當前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進機制和方式,缺乏主觀動力和合作熱情,甚至有一部分高職院校是處于對人才培養水平的評估工作而產生的應付心理,因此總體來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仍停留于一種表面形式[3]。從另一方面來看,企業對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經驗和思考,一些大型企業只接受高等院校本科生來企業實習,一些中小型企業缺乏長遠的發展目光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視自身生產任務完成,其發展和管理方式還是傳統盲目跟風的管理形式,沒有承擔起對企業未來人才和實用性人才的培養,缺乏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思考,人才市場出現嚴重的供過于求的現象,對校企合作對等性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校企合作模式不僅僅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建立的合作關系,也是社會協調發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合作模式,對社會公益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需要有切實的政策提供保障,從而為校企合作模式進行調節和規范,但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仍然缺乏政策保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國家缺乏專業協調機構的建立,缺乏對校企合作模式的設計、監督與考核,從而導致諸多項目難以取得勞動部門、企業主管單位和教育部門的協調,校企合作也難以真正落實。其次,國家缺乏相關獎懲機制,對企業和高職院校雙方權利與義務缺乏有效監督與約束,對雙方利益缺乏保護[4]。最后,國家尚未建立具有權威性和完整性的校企合作準則,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缺乏規范性的指導。
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最大的現實問題則是企業參與合作缺乏利益驅動力,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重視形式,輕實踐。從實際情況來看,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認為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導致企業和高職院校在不同的運行機制下產生沖突問題[5]。就高職院校而言,經過多年教學體制的改革,高職院校也漸漸成為辦學主體,政府是高職院校的主要投資人,對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現行高職院校管理工作中,仍然體現出較多政府指令性管理機制,在課程設置、教育目標和專業設置下都有著明顯官方色彩,雖然這種管理機制可以把控校企合作方向,強化政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主動地位,但客觀上來看對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回報不足,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模式的積極性產生了嚴重的打擊。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要加大高職院校及企業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意義宣傳活動,可以從正面宣傳和反面事例的宣傳,提高高職院校及企業對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意識,構建科學的合作模式。企業不僅需要提供實踐教學設備的捐助,還要參與到教學研究中來,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式及教學內容,承擔對人才培養的責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需要提高自身主體性地位,參與到辦學中來,并分享辦學的效益[6]。由于企業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是深層參與和整體參與,對人才的培養也是分內的事情,可以有效避免企業片面追求利潤而導致短視行為發生。隨著辦學體制的多元化和教育產業化發展,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需要正確引導輿宣傳,促使社會各界對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予以重視和理解,在這樣的環境下通過宣傳、鼓勵和引導企業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將校企合作模式融入企業文化中,政府需要對高職院校的教育問題予以充足的重視,給予高職院校相關的關懷和鼓勵措施,為高職院校建立起公平的、有意義的、受社會重視的環境中,從而促進高職院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通過政策調節形成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保障體系,從而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產生內在動力,積極創造出學研結合的積極環境和條件,使校企合作模式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促使院校和企業雙方能有序執行合作政策。此外,還要不斷完善激勵機制,通過對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和增加社會信譽值,信貸優先等一系列鼓勵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模式中來,并履行職業教育義務,與此同時還要制定懲罰性政策法規,制定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7]。在信息化時代,還要搭建校企合作的信息平臺,拓展校企合作的渠道,政府通過信息技術建立高校與企業的溝通平臺,在此平臺上可以共同完成產業開發、人才培養、業務交流與科技服務等,也可以通過公平競爭和自由選擇的模式使校企雙方選擇產學合作的對象,或是在政府統籌下簡歷地方性協調組織,培養出本地區企業高技能人才,為本地區的職業院校和企業開展產學合作的教學模式提供機會,創造有利條件。
構建科學運行機制需要協調校企雙方的關系,強化合作意識,尋求出互惠互利的一種新型合作模式。在此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需要提高服務意識與市場意識,增加對企業貢獻價值,從而獲得企業長期支持,根據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可以通過開設加強班、培訓班等,或安排專業教師深入到企業中去進行專業技術性指導,充分發揮自身價值使企業對學校產生合作需求,形成良性循環,促進校企合作雙方建立長效的運行機制[8]。除此之外,在激勵校企合作時,也不能只有政府的以為保護,還需要引進科學運行的競爭模式,刺激高素質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通過市場調節的方式引進競爭,如開展專門合作評估部門和校企合作管理機制,選定合作雙方首先需要對雙方的綜合能力進行評估,從而增加合作的質量,促進校企雙方進行自身的不斷調整與進步,提高校企合作的水平與質量。
總之,當前我國校企合作模式下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需要校企合作雙方積極探索合作轉型的方式,突破重點,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型道路,提高我國高職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對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校企雙方需要不斷創新,從而努力尋找出解決當前困境的辦法與途徑。
[1]周芳,余祖偉.高職院校文科專業產學合作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4:17-20+106-107.
[2]王翠娥.高職院校校企深層合作的困境及對策——以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23-26.
[3]時海濤.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贏在何方[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13,09:75-76.
[4]羅旭東.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境與思路[J].中國校外教育,2012,31:167.
[5]羅旭東.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境與思路[J].中國校外教育,2011,22:168.
[6]陳勝,周志剛.基于高職院校的“雙主體”校企合作研究——以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3,36:13-18.
[7]趙寶柱.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視域下校企合作策略[J].職教論壇,2016,31:37-41.
[8]李雅斯.淺析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問題與策略[J].藝術科技,2016,0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