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寶
摘 要:楹聯匾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學品種,它不僅被文人所愛好和收藏,也在民間廣為流傳,并為大眾喜聞樂見。這種經久不衰的古代文體,如今仍在普遍使用。純陽宮作為大同規模最大的的道觀建筑,楹聯匾額不僅突出體現了名勝古跡的文化內涵,也是眾多文人騷客流連賞析的對象。文章就純陽宮楹聯匾額做了相關闡述。
關鍵詞:純陽宮;楹聯匾額;《道德經》
純陽宮位于大同市鼓樓西街,因供奉純陽呂祖而得名,俗稱呂祖廟,創建于金末元初,據《道藏·甘水仙源錄》卷6《渾源縣真常子劉君道行記》載,劉真常字道寧,原本行道于渾源恒山,經丘公收歸全真。“癸未(1224)秋,真人丘長春入覲回,君執弟子禮,迓諸銀海之東……因授秘訣,加號真常,令筑室西京。未幾,推為道宮長。”明代洪武四年(1371)重修,是我市現存的唯一一座道教全真教宮觀,在大同和晉北地區有較為廣泛的影響。
走近山門,引入眼簾的是“純陽宮”三個大字,藍底金字,因供奉呂洞賓,號稱純陽子而得名。署名任法融,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該書作大氣磅礴,用筆虛實相生,韻律剛柔相濟。透出作者寬闊的胸懷,施善于眾、普濟蒼生的理念,正是《道德經》精神內涵的真實寫照。
進入山門后第一座殿宇是靈官殿,匾額上書“靈官殿”,石蘭底金字。署名米芾,中國北宋書法家,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其聯為:“守道無他法無非勿忘勿著,養德有妙方只在不忮不求。”出自《詩經·邶風·雄雉》:“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內容切中道教修行真諦,對仗完全符合聯律通則。此聯署名顏真卿,為唐代書法家,用筆勻而藏鋒,內剛勁而外溫潤,字的曲折出圓而有力。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祖師殿是純陽宮的主殿,“祖師殿”匾額,石蘭底金字。署名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王羲之的祖上,還有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王羲之歸真自然,修身養性,達到了道教滌除心胸、忘懷塵世、虛極靜篤的境界,通過對道教文化的體悟,在精神上獲得了自由,并運用到書法藝術的創作中,使道教文化與書法藝術的結合幾乎達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其聯為:“道由行至行久則得道,仙自修來修到可成仙。”石蘭底金字,署名米芾。此聯語言通俗直白,得道成仙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體現了道教的鮮明特色。道教相信神仙是可學和實有的,神仙生活是逍遙無礙、長存不亡的。他們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學道務道之人學習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內容,就是通過自我的修行,長生久視,將生存的質量提高到神仙一樣的境界,達到身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
祖師殿后門匾額上書“道通天地”,石蘭底金字,出自北宋理學家程顥《秋日偶成》:“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楹聯為:“玄之又玄于天合德,上于無上惟帝居尊。”石蘭底金字。據《古今聯語匯選二·祠廟二》記載,福州城南玄天上帝廟,鄭直士部郎植題聯,與此聯同。書寫署名王鐸,為明末清初大書法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干鈞的力量。
獻殿匾額上書“獻殿”,石蘭底金字。署名張生禮,雍和堂主,書法博士,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大師的關門弟子。匾額隸屬行筆以中鋒為主,意隨心到,筆隨意發,線條勁健有力,包含金石之氣,在平靜中透露出飛動之美。其聯為:“和光同塵行不言之教,致虛守靜處無為之事。”石蘭底金字,細看署名,耿彥波撰、張生禮書,為大同市市長之作,名家之書。讀罷此聯細細品味,整部《道德經》已了然于胸,盡在掌握。致虛守靜的意境,就是盡量讓自己心中排除雜念,達到虛空的極點,堅持清靜篤誠,回歸人的樸素本性,以出世的態度,做入世的事情,使心靈凈化,對抗私欲,用余情欣賞世界的美好。
最后面的大殿匾額上書“三清殿”,石蘭底金字,署名顏真卿。其聯為:“氣化三清一元三才定五行乾坤始奠,道參太極兩儀四象分八卦混沌初開。”石蘭底金字。署名蘇軾,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此聯以老子《道德經》精華詞句和道家道教對宇宙人生的精辟見解為主題,既有對宇宙之本源本體的探究,也有對人生出境的追問,堪稱是道家與道教的思想總綱。此聯還將與道教密切相關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八卦易理融為一體,令人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后院東廂房匾額為“濟世度人”,西廂房匾額為“通靈贊化”,均為石蘭底金字,分別署名王鐸、王羲之。出自林則徐題江蘇蘇州呂祖祠:“仙蹤曾現宰官身,濟世度人,水利農田蒙惠澤;道力能回元始劫,通靈贊化,和風甘雨錫康年。”
西花園北側連廊抱廈匾額上書“居心無物”,石蘭底金字,出自于右任:“養氣不動真豪杰,居心無物轉光明。”署名鄭孝胥,為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書法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詩,于沖夷之中,帶有激宕之氣。其聯為:“蘭氣清和引群玉,水懷虛靜寄一天。”石蘭底金字,出自何紹基題資中永慶寺聯:“蘭氣清和領群品,水懷虛靜寄一天。”款識:南海康有為。鈐印:康有為印。康有為是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
西花園西殿匾額上書“知足常樂”,舊紅底,舊黑字,出自《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其實,人生就是個過程,生活就是個心情,在生活中善于發現常樂的事,善于享受常樂的事,把常樂當長樂,這就叫善于知足,以達到長樂。此匾署名齊白石,為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書法篆刻家,為世界文化名人。其聯為:“虛室絕塵想,清歌散新聲。”舊紅底、舊黑字。上聯出自陶淵明《歸園田居·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下聯出自陶淵明《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殫。”兩首詩各選一句組成對聯,不僅沒有牽強之感,反而讓人覺得珠聯璧合,堪稱佳構。書家李瑞清,清末民初詩人、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鑒賞家,著名畫家張大千的恩師。李瑞清的書法上追周秦,博宗漢魏,各體偕備,尤工篆隸,“秀者如妖嬈美女,剛者如勇士揮槊”,瀟灑俊逸,各具神態,以篆作畫,合畫篆為一體。
西花園聽雨亭無匾額,其聯為:“采藥逢三島,尋真遇九仙。”石綠底舊黑字。署名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末清初畫家,明朝宗室,明亡后削發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譜道院。其書法善用淡墨禿筆,猶盡流暢,含蓄內斂,圓渾醇厚,亦工篆刻。此聯出自南朝梁武帝《登名山行》:“采藥逢三島,尋真遇九仙。”三島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島,亦泛指仙境。道教為多神信仰的宗教,其神仙隊伍龐大,按《云笈七簽》卷三:“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太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等級,稱為九仙。
通過對大同純陽宮楹聯匾額的揣摩品味,我們能體會到古人那份愛自然講道德悲天憫人的心胸情懷。無論禮佛與修真還是為人與處世,皆以道德修身為宗旨,謹防道德滑坡誠信缺失,對當今社會也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楊世華.漫談茅山道教宮觀楹聯[J].金山,2011(3).
[2]盧長懷.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休閑思想探析.世紀橋,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