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武
摘 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背景豐富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各族人民在生活生產中發明、創造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在傳承和發揚的過程中,很多文物建筑受到自然的、人為的破壞,有的已經消失,有的毀壞比較嚴重。為了延續文物建筑的生命,應對損壞比較嚴重的文物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這是一項十分關鍵的工作。文章對文物建筑采取什么樣技術進行修繕施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文物建筑;修繕;實用技術
1 施工前的現狀研究
對于文物建筑進行勘察是當前對文物建筑進行修繕的主要環節,勘察工作需要先于修繕工程之前進行,對維修工程項目的發展現狀進行掌握。勘察過程中應該對文物建筑需要修繕的地方進行檢查,進一步了解其破壞程度,最終根據實際情況編制相應的勘察報告,在勘察報告中需要涉及以下內容:
①對排水系統進行勘察,確保室內和室外的排水渠道沒有堵塞情況。如果存在排水不順暢的問題,就可能引起地面下沉或其他問題,這對建筑物的修繕必然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②屋面勘察主要關注的就是屋面墻體是否出現變形或是滲漏,從而更為準確地掌握文物建筑的破壞程度。③梁架木構件勘察主要是對歪柱、歪梁進行檢查,判斷建筑主要受力構件是否存在裂縫或是腐朽的情況,裝飾性的木構件是否出現變形或是損壞等。④裝修裝飾勘察包括屋脊、門窗、油漆等的檢查。在對屋脊進行檢查時,主要就是對脊上的飛禽走獸、藝術構件進行檢查。門窗則是檢查其是否存在丟失和損壞。油漆的檢查就是檢查建筑中所使用的油漆是否存在掉漆、褪色等現象。
2 文物建筑存在損傷及病害的主要因素
根據保護工作現狀和實地調查情況,對文物建筑的損傷及病害現狀分別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進行分析。
2.1 自然因素
①木構件風化:木柱順紋開裂,望板松動、脫落等情況。②雨水浸濕:屋面瓦件破損,排水不利,造成木基層和木構件糟朽。③病蟲害:木蜂、白蟻等對文物建筑的墻體、木地袱、枋、柱等木構件造成嚴重危害。④菌類、蕨類植物的生長也對文物建筑造成嚴重的危害。
2.2 人為因素
①年久失修:建筑屋面部分年久失修,造成屋面瓦件破損,出現缺失、松動;脊飾破損、缺失,檐椽出現破損、糟朽,未得到及時整治。②人為改造:建筑歷經維修、使用,為了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對地面進行改造,墻體、門、窗進行過改造,室內管線雜亂,電氣設備直接安裝在木結構之上。
3 施工工藝措施和技術要求
施工前,再次核對勘察記錄,對遺漏的地方進行補充勘察,并做好現場記錄。如新發現的損壞的部件與勘察時需要修繕的部件相同,可按相同的設計進行維修;如有不同,應及時反饋給設計單位,補充設計后再施工。
3.1 屋面修繕工程
施工順序:現狀記錄—瓦件編號—拆除瓦件—清理瓦件—粘補或補配瓦件。
屋面進行揭頂維修時,注意不要損壞瓦件,將瓦件按規格形制和質地進行分類,清理干凈后挑選出較好瓦件,更換已酥堿、缺角斷裂、變形等的瓦件。更換時優先選用同規格、同種花飾圖案的舊瓦,如無舊瓦可用,則按原式樣定制。
3.2 木構架和木基層維修工程
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盡可能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構件,使用原有工藝,保存歷史信息,保持文物建筑的真實性,對舊址整體進行修繕。建筑構架中出現的連接松動、拔榫、扭曲、變形的現象應采取打牮撥正的方式對每棟房屋的整體木構架進行歸安加固,對于墻體與木構架之間的連接問題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重新補砌或加固等措施。輔助措施可采用“偷梁換柱”的方法,對柱頭連接、檁頭連接、外廊加固等部位的殘毀構件進行抽換。
糟朽輕微,柱心還完好,未喪失承載能力的柱子,采用挖補的方法,并做防腐處理。因受蟲蛀破壞或是外皮完好柱心糟空的柱子,用不飽和聚酯樹脂澆筑加固。順紋開裂裂縫較小的用油灰嵌縫,外做油飾;縫寬大于0.5厘米的用木條粘補;深達木心的裂縫還應加箍1~2道,可采用傳統藤箍加固。柱子表面糟朽不超過1/2的柱徑采用剔補加固;糟朽嚴重可采用墩接;柱心朽空采用灌漿加固;完全不能使用的予以更換。
對于有裂縫的梁,若裂縫較長,糟朽不嚴重,可在裂縫內澆鑄加固,裂縫兩頭或其他漏隙處用環氧樹脂膩子補漏,按裂縫長度預留澆鑄孔,待樹脂固化后,用鐵箍夾牢。輕微劈裂的梁、枋、檁,直接用鐵箍加固。如果裂縫較寬,用木條嵌補嚴實,用膠粘牢。超出允許撓度范圍的梁枋,在彎曲部位支頂柱子來加固,也可采用加附梁的辦法來處理。對于出現彎垂現象的桁條,在桁條下皮再加一根桁條以抵抗彎垂。
木基層包括椽子、封檐板和瓦口。更換糟朽直徑大于2/5椽徑的椽子,更換糟朽的封檐板,應盡量使用舊料加工。
檁的維修包括修補開裂、清理表面污跡、重新歸安,榫頭折斷或糟朽應剔除后用新料重新制榫。糟朽深度大于1/5檁徑、劈裂長度大于2/3總長及折斷等構件予以更換。
確保結構木構件、門窗和木雕等裝飾藝術構件木材使用的木材含水率≤25%。必須選用優質木材,木材不得有扭紋、死活節、裂縫、蛀孔和腐朽。所有木構件須按照設計或原有式樣、規格、尺寸、工藝進行制作和安裝。
3.3 墻體、墻面、室內地面的維修
木構架間的木裝飾墻壁應拆除殘損部分,原樣補配缺失部分,更換糟朽嚴重的木裝飾墻壁。維修外圍石質墻體,填補間縫,同時進行防水防滲處理。
拆除后期改造的地面,然后依據原建筑地面樣式進行室內地面修復。
3.4 木構件修復
修補殘損的窗飾構件,清理干凈遺留的木裝修構件榫卯,挖補糟朽、壞損檻框。糟朽深度不超過1/3斷面的,剔補拼接箍牢后繼續使用;超過1/3斷面的,用相同材質的新構件代替。
清理木構件表面灰塵、污染物等,進行防腐、防蟲處理,用桐油罩面。木樓梯、木樓地板、踢腳板均采用木紋本色做舊,用桐油罩面。柱架必須打磨平,并用桐油罩面。
3.5 彩繪
根據現場調查,原建筑封火山墻表面繪有彩繪的,根據原彩繪痕跡進行恢復。遵循最少干預原則,即在修繕過程中對其進行保護。
①全面記錄建筑的彩繪資料,留好攝影、照片資料。②對表面灰塵、污垢進行清除。表面灰塵清掃從上到下,首先使用油漆刷、油灰刀將絕大部分灰塵收集到容器中,盡量避免將灰塵揚起,造成二次污染。在清掃大部分灰塵后,再用吸塵器、吹球或軟毛刷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對彩繪表面的灰塵進一步清掃。③外表封護。避免施工過程中灰塵對彩繪的二次污染以及室外風、雨的侵蝕。封護前用干凈的毛筆和軟毛刷將被封護表面清掃一遍,注意避免二次污染。準備細紙或熟宣紙一道,由上到下包裹彩繪,邊沿用團粉漿糊粘合封閉。然后再用拷貝紙覆裹一層,方法同上。最后拷貝紙外用塑料布包裹一層。
以上除塵、清掃及封護等措施,僅對彩繪表面灰塵污跡進行簡單清理。若對彩繪進一步保護,應按照《文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制定專門的保護方案。
3.6 庭院地面和排水系統
清理庭院內地面夾縫中的植物、雜草,挖出泥土,重新溝縫。結合院落地面修繕工作,疏導院落排水系統。
3.7 防蟲、防腐
針對建筑木構件的蟲蛀情況和腐蝕情況,委托專業公司對生物類型、病害種類等進行調查分析,制定防蟲、防腐的處理辦法和日常保養維護的措施。
4 結語
在以上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施工單位責任人也要對自身的文物建筑保護意識進行強化和提升,這樣廣大工作人員在施工的環節中才能有更為明確的技術要求。文物建筑保護工作的開展不僅僅是一個單位或是施工部門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會都關注的一項工作。文物建筑由于建筑類型和材料之間性質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施工方式和修繕手法上也需要進行適當調整。任何一種類型的文物建筑在修繕環節中都應該適當融入修繕技術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確保文物建筑歷史性和藝術性得到更穩定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