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詩雨
鄔一名從小學畫,是在自由的環境下培育。后來他進入上海工藝美術學校,成為余友涵的學生,丁乙是大他一屆的師兄。由于上海的開放與發達,那時候學校在西方藝術雜志的資源上非常豐富,許多都是與國外同步的。在國內還在盛行波普與大批判的氛圍下,鄔一名已經開始通過這些雜志接觸到了新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與作品。這些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讓他開始有了一些原始的沖動,鄔一名說,這是荷爾蒙的原因,人總是喜歡更加直接的東西。
從小一直都是畫國畫的鄔一名,知道傳統的偉大已經到了他不可超越的地步。而這時西方藝術思潮的到來,所啟發的那最原始的藝術沖動,對于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沖擊與觸動?,F在看他的早期繪畫實踐,正處于中國現代水墨與西方繪畫碰撞的大時代背景中:“水墨”作為一種繪畫手段,一方面面臨突破傳統束縛的困境;另一方面則在對西方繪畫史中寫實主義、抽象主義以及表現主義等繪畫流派的批判和借鑒中找尋出路。他運用墨汁、水彩和丙烯,層層疊疊地經營畫面,作品中籠罩著捉摸不定而親密無間的美感。朦朧、疏離的圖像,是藝術家對當下中國社會迷狂現實和人們心理距離的凝練再現。
近些年,繪畫越來越轉向個人化的創作中,鄔一名的作品在當代的圖像意識與中國傳統的繪畫精神之間開辟出“第三條道路”:通過對尋常風物的意態描寫,進入到我們對當下經驗的深層感知之中。這些作品似乎延續了傳統“寫意”繪畫直白而凝練的筆法,但卻不僅限于此。在鄔一名所描繪的生活一隅之中,花卉、樹影或是都市的燈光都不再以“物”的實在性呈現在觀眾眼前,取而代之的是抒寫生動的墨色和筆觸對經驗的直接呈現與暴露。“寫物”,它所反映出來的是一種主觀的圖像意識而非結果,一種個體通過切實的經驗和情感所發起的對于當代生活及其所表征的精神危機的抵抗。
《薺菜》系列始于鄔一名對家常菜的觀察和感悟:“我很喜歡吃薺菜,有次發現快要過時令了,便有了惜物之感。”創作初始,作品中的薺菜葉還很鮮嫩,慢慢地,藝術家逐漸脫離了對薺菜本身的寫實描繪,使作品進入更內化的感知體系。不過,這些舊作令鄔一名進行反思:“當時可能表達得不夠深入,還停在表面。”正因如此,他想回歸“源頭”,從自身生活出發,描繪一系列更個人化的主題,
作品《窗簾》系列,就是展現了另一種精神的風景,畫面所呈現的視角讓人聯想到生活中那些再普通不過的瞬間,仿佛是時間的過道一般,總是以模糊而斑駁的形象穿梭在我們的意識之中。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