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培杰
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戰爭最為殘酷的時代,到了后周,中原大地上已是“年谷不豐,百姓流亡,尸骨滿地,千里絕煙,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后周顯德年間,一個英武睿智的柴榮橫空出世,獨行其道,改變了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
縱觀歷史,我國自秦漢以來,有三次大的分裂割據時期,即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宋金遼夏時期。這三個時期中,社會經濟的發展唯一沒有出現反復倒退的就是五代時期。后周又是五代十國中的代表,因而后周柴榮被歷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亂世之圣主。
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柴榮提出了首先發展手工業,并倡導“以瓷興國”。這是一個超前的治國方略,以陶瓷和印刷為主,一場轟轟烈烈的手工業改革在后周風起云涌,并波及江南十國。
1.后周手工業改革的社會基礎。后周顯德年間柴榮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五代戰亂開始,中原人口大規模遷徙,一部分遷到長江以南,另一部分北徙契丹。后周建國后,首先施行“田畝制”,吸引了南遷北徙的農戶返鄉,使后周人口猛增。柴榮顯德年間,南唐淮南境內發生災荒,不少百姓渡淮求食,世宗下令開放邊境,允許災民入境,并妥善安置,其中大多數人定居到后周境內。后周發展手工業有了充足的勞動力,到了后周末年,人口是1400萬人。京都開封人口近百萬,是當時著名的國際大都市,水陸交通都很發達。
陸路主要有開封至于闐、開封至上京、開封至蘇州、開封至登州、開封至嶺南、長安至成都的交通線路。水上交通也很方便。柴榮登基后,首先擴寬挖深鄭州至開封的汴河,又整修黃河,使后周境內有黃河、汴河、蔡河、五丈河、運糧河等水運河道。貨船從開封陳留的蔡河,經沙河南入淮河,再入長江與江南各國通商。初步形成了以開封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促進了商貿的發展。
海上交通的開辟,使后周獲取了更為豐厚的商業利潤。當時的后周已與江南各國修好關系,獲得了廣州、泉州、福州、杭州、溫州、明州、臺州、金陵、揚州、登州、萊州等沿海和內河港口的使用權。《五代十國經濟史》述評:“五代十國,雖然政治局勢動蕩不穩,但是海外貿易卻毫不比唐代遜色。”后周柴榮提出重啟絲綢之路以后,海上交通更為繁忙,大批海外船只往來于沿海港口,再通過內河漕運抵達開封。后周的海外貿易主要集中在高麗、日本、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
2.后周手工業的管理體制。一是朝廷設有手工業管理部門。后周的手工業作坊的管理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政府設有專門的手工業管理部門,總管是工部,政務官為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部。工部下設有諸監和地方政府,諸監是手工業的主管部門。工部制定有關手工業方面的政令和法規, 諸監和地方政府負責實施。諸監實際上是中央政府直屬的手工業管理機構。
二是設有私營手工業管理部門。私營手工業大體上分為兩類,一是私營手工業作坊,二是農村家庭個體戶。當時已有了初級的商會和手工業協會組織。手工業的品類繁多,有燒制瓷器、印刷書籍、織布、染布、造紙、制墨、釀酒、裁縫等幾十個品類,都有自發組織的協會。如紡織協會、陶瓷協會等。徐鉉《稽神錄》記載:“廳之西復有廣廈,百工制作必備。”一個縫紉鋪就有一百多個工人,可見當時的生產規模之大。
官營和私營的金銀制造業、紡織印染業、造紙業、文具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合起來,全國有幾十萬的產業工人。有的手工業作坊已形成了品牌。如 “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鳳硯”“諸葛筆”等,一支好的諸葛筆價值十金。
三是提高手工業者的地位。唐代政府對手工業者有歧視規定,手工業者只許穿皂色衣服(工作服),以便與常人有所區別,手工業者不準入仕途。到了柴榮時期,手工業者的地位有了大的改變,有的工匠不僅做了官,還被皇帝賜以國姓。政府官員對私營作坊的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不進行直接監管,但制定規范的樣式作為手工業作坊的參考標準,并在交易時作為買賣雙方商品質量的參照依據。
后周新型商人有兩種:一是官僚兼商人,這大概就是中國最早的官僚資本家;二是商人兼官吏,甚至有的商人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柴榮早年就是商販出身,他曾與鄴中大商人頡跌氏往江陵販過茶貨。這一社會現象構成了與唐代截然不同的商業特點。
手工業的變革促進了后周商業貿易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與唐代相比,對外貿易從規模和效益等方面都更為優異。主要商品是絲綢、陶瓷、茶葉。商貿經濟的發達,又促進了農業、林業、畜牧業的發展。后周經濟的發展實力強勁,在當時的中原和江南具有帶動作用,代表著當時經濟發展的高度和方向。那時后周已有了自己的管理規范,即戶口、人丁、人均收入、賦稅,都登記在冊。有文獻記載,其稅收已超過唐代的5%;手工業和商品的產量和質量,以及經濟指標都高于唐代。生產方式的自由化和多樣性,也促進了技術革新和發明。
后周手工業改革和商業經濟的發展,打破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手工業成了后周經濟的支柱,商業貿易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市場化。從漕運糧食供應年額可知后周百姓的豐衣足食。后周末年糧食上交年額:汴河漕糧六百萬石,廣濟河六十二萬石,惠濟河六十萬石,五丈河六十八萬石,糧食總產量比唐代大約高出46%。
柴榮有“瓷皇”之譽。他發明了天青瓷,當時稱御窯瓷,到了宋代以柴瓷呼之,并有了宋代五大名瓷:“柴、汝、官、哥、定”。
后周柴榮以忠道治國。當時的社會穩定,再加上勞動力充足,經濟實力已超過了唐代水平。釀酒業相當于唐文宗時的6.5倍,水利工程相當于唐時的4倍。
后周手工業收入大約是4610萬貫,商業收入為1240貫,兩項合并占政府財政收入的78.6%。后周的經濟繁榮的主要因素是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管理體制健全,分工明確,既有上下級的垂直掌控,又有橫向的互相牽制。
廉潔奉公,愛民如子,心胸寬廣,志趣高遠,已具有初級的民主意識。他境界高,不壓制臣僚,更不強迫百姓。他仰慕李世民,把唐太宗的貞觀盛世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實際上他比唐太宗做得更好。趙匡胤以宋代周時,后周已有了“聲明文物無其缺,祝嘏辭說必有序,萬儀咸秩,百姓受職,知理尚義,安居樂業高度文明和諧的政治局面”。
宋代幾乎全盤繼承了后周多種經濟模式,經濟在當時的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趙匡胤不僅接受了后周的物質財富,也囊括了柴榮治國理政的理念。一定意義上講,趙匡胤是在柴榮物質和精神的高原上穩步走向高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