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苗苗
勞動技術學科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它要求學生在主動參與家庭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具有改進和創新的能力。初中學生在學習勞動技術學科的過程中,于提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思維意識等方面都有待提高。這使學生缺乏創造力,不利于勞動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鑒于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發展學生的勞動技術學科核心素養。
一、勞動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及課程內容
針對學生的技術意識、圖樣表達與物化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不強等問題,人大附中西山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調查,在對調查報告進行了系統分析后,對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進,創新了勞動技術學科課程,體現了勞動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這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創新,培養實踐創新能力。
一是詮釋勞動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勞動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是通過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創新設計、圖樣表達、物化能力來體現的。其中,勞動意識是指學生在主動參加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在勞動過程中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具備在復雜環境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使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培養工程思維能力,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的作品。
二是探究學生核心素養的生長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筆者認為,掌握知識是前提,運用知識是關鍵。勞動技術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規范、安全地使用工具的行為習慣。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創新,不斷提高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結合勞動技術制作課,能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將圖樣轉化為有形的作品,使他們在制作過程中積累一定的操作經驗,不斷提高動手實踐與創造的能力。該課程更符合新課標精神,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會設計,勤思考,能動手,愛勞動”等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觀念,讓他們積極參與勞動,在勞動中磨煉自己的意志。
二、勞動技術課程教學實施方案
基于以上原因,從培養學生勞動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對課程可進行三方面的改進,具體實施如下。
1.在活動中激發學生技術學習的興趣
開學伊始,學校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手藝》,以此號召學生學習老藝術家們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使學生產生手工制作的渴望,對勞動產生熱愛之情,從中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從而珍惜勞動成果,進而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品格。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勤于動手,勇于創新。
教師以綜合課題為支撐,精心設計教學策略及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并運用微課視頻、啟發式教學等形式,提出問題,布置任務,進而師生共同進行討論和探索。教師要讓學生自主選擇操作要領進行學習,使他們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逐漸領會操作技術要領,從而能夠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來選擇加工工具,理解從平面到立體的思維建構過程,從被動等待式轉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這不僅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而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設計中提高學生圖樣表達與物化能力
增加獨立設計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圖樣表達能力與物化能力。實踐訓練要注重以下幾點:興趣引導、觀察記錄、發散思維、鼓勵創新、橫縱向融合、圖文總結。要讓每位學生都成為小設計師,設計要點把握得當,能做到用圖說話;讓大家在展示平臺上相互學習,博采眾長。這使學生感受到,作為設計師要把握好“思考—設計草圖—繪制三視圖—模型制作”等全部過程。學生只有掌握了設計的基本方法,理解了設計的基本要求,才能運用工具制作并完成作品。通過這種教學實踐的嘗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了善于觀察、勤于動手的良好習慣,提高了主動獲取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同時,通過繪圖表達與相互交流來分享信息,能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增強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
3.在構思中牽引學生的創新意識,體驗勞動樂趣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關鍵是要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可以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訓練,進而培養其創新意識。如以綜合課程設計為依托,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如視頻案例示范、個性化的實物模型展示等),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勇于創新,嘗試制作富有創意的作品。這樣,會使學生動手制作的意愿更強,思考更周全,大大提高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性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的關系,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思路開闊。如在教學《3D課程——LED小臺燈設計與制作》時,可在設計安裝燈光強弱控制器位置的環節,運用發散性思維訓練方式,制訂出多種方案,讓學生養成橫向思考問題的習慣。學生通過思維的碰撞,使彼此之間受到啟發,思維也由集中轉為發散,由發散再到集中,進而將知識進行有效遷移。接下來,在設計小臺燈的燈罩造型時,學生們更是各抒己見,就燈罩是朝上還是朝下、封閉式還是開放式展開了討論。大家通過交流達成共識:要根據小臺燈的使用情況、工作環境和尺寸要求而確定燈罩造型。學生們的設計思路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最后通過分析比較、共同討論與總結找出最佳設計方法。這使個人智慧在集體決策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通過發散性思維訓練,學生無論是在創意設計方面,還是在尺寸結構的把握、創意性及加工技術精準度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三、勞動技術課程教學實踐反思
學校促進學生勞動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一系列嘗試,給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帶來了有益的啟示。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探索,筆者發現它對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今后,學校還將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課程改進:一是加強學生的鍛煉,讓學生具備不怕困難的精神,在經受挫折和失敗后仍不放棄,能通過彌補使“瑕疵”作品“完美”呈現;二是增加小組討論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使其智慧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