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翻開畫冊《字繪武漢》,用手機輕輕一掃“黃鶴樓”,伴隨著獨特的武漢方言,一只黃鶴便會在書上翩翩起舞,展翅飛入云中。在AR技術下“活”起來的地標漢字,是由武漢工商學院教師徐鄭冰團隊一手打造的,他將武漢的文化地標和風土人情畫進了漢字,讓城市記憶活了起來。不久前,徐鄭冰團隊的“字繪”項目還獲得了由武漢市科創天使基金領投、創星匯基金跟投的500萬元天使輪融資。
這不是徐鄭冰第一次創業,早在2006年,他從湖北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后,就與人合伙開了一家影視動漫公司,從事設計和藝術專業培訓,參與過《藍貓淘氣三千問》《熊出沒》《阿特的奇幻之旅》等動畫片的幕后制作。
2009年,徐鄭冰多了一重身份——武漢工商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系教師,開始在學校和公司之間奔波。一次外出旅游,徐鄭冰看到一種手繪描畫古鎮景點的明信片,游客很喜歡,賣得很好。手繪風格給了徐鄭冰啟發,但他又覺得這樣的設計太過同質化,便琢磨著能不能設計出一套有強烈地域符號的手繪品牌。彼時,創業第四年的他正陷入事業低谷。
無獨有偶,有一次學生上交用漢字筆畫填充圖案的作業,激起了徐鄭冰的創作靈感,手繪城市的地標漢字,描畫城市記憶,不正符合對原始的追求?憑借十多年的職業經驗,徐鄭冰判斷,“字繪”的創新一定能贏得市場的認可。
2014年11月,徐鄭冰將“手繪”的創新設計理念,融進設計課堂,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用手繪漢字表現武漢。接下來,徐鄭冰自己籌資,帶著十二名學生組成的團隊,利用課余時間開始創作。
黃鶴樓、曇華林、歸元寺、戶部巷……隊員們穿梭于武漢三鎮,對遴選出的34處地標建筑進行了“掃街式”觀察,包括街頭巷尾的歷史、現狀、趣聞,再將這些內容整理成畫,根據字形填充進勾勒好的漢字里。最終,融入動漫、國畫等,繪出的一字一景,成為一段可貴的城市記憶,這些畫作被命名為“字繪武漢”。
兩年多來,字繪團隊用腳步丈量江城的每一寸街景,將散落在街頭巷尾的人文歷史,勾勒進筆下的漢字。滿腔心血投入“字繪武漢”創作的徐鄭冰一開始并不為人所理解,長時間重復性的創作,甚至讓隊員對徐鄭冰產生了質疑。
學生問徐鄭冰做這個到底有什么用,不只是學生,同行們也不理解。在他們看來,全篇字繪形式的創作,審美價值有限。盡管各方都有質疑,徐鄭冰對“字繪”依然堅信:作品融入了城市的人文,有最真實的記憶,能打動人心。
徐鄭冰說:“城市記憶需要發掘創新,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地域符號,字繪城市,就是一本城市旅行指南。”
歷經四年,“字繪武漢”于2017年正式出版,首印的3000冊剛一上市就銷售一空。同時,《字繪武漢》被列入2017年度武漢市設計行業重大創新成果之一。隨后,《字繪上海》《字繪臺灣》相繼出版。
2018年3月,徐鄭冰帶領的關山覺團隊正式入駐武漢文化高尚社區——創意天地,并于7月啟動《字繪中國》2.0版和漢字字庫。
無論是“字繪武漢”還是“字繪中國”,徐鄭冰都秉承“一字一景,繪出城市記憶”的理念,呼吁大家關注自己的城市,在自己的城市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