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貽坤
“書可殺人!”是的,你沒看錯,確實是——書可“殺人”!
還記得意大利小說《玫瑰的名字》嗎?書中的修道士黑化后,在修道院喪心病狂地把珍貴文獻用毒液浸泡,致使大量習慣舔手指翻書的讀者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傳說,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是被毒書毒死的。
“毒書”不僅僅存在于小說和傳說之中,現實中仍然有它的棲身之地。
最近,丹麥研究圖書館專家霍爾克和南部大學化學教授拉斯穆森利用一臺專門分析書的X光機(這種機器曾廣泛應用于分析陶瓷和書畫的化學性質),通過微X射線熒光技術,對書籍進行了分析,結果令人匪夷所思:南丹麥大學圖書館里有三本記錄古代歷史館藏書的封面,竟然含有高濃度的劇毒元素——砷。人一旦砷中毒,就會引起皮膚病、腸胃病、肺病、腎病和癲癇病,導致昏迷甚至死亡,很多癌癥和肝病也與砷中毒有關。而被稱為“一級劇毒”的砒霜,其成分便是三氧化二砷。尤其可怕的是,砷元素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容易和碳、氫等元素結合生成化合物,導致毒性增強,而且毒性不會隨著時間的延長有絲毫減弱。
這幾本古書上為什么會涂有砷,目前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絕對不是為了謀殺。據專家分析,可能是當時為了保護書籍不被昆蟲和害蟲損壞而專門涂上的?;魻柨嗽诮邮懿稍L時說,這些書籍都存放在金庫中,不是免費閱讀的。為了避免這些書籍“害人”,南丹麥大學圖書館已經把它們單獨存放,且做了明確標志,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預計未來還會將其內容電子化,盡量減少人工操作,避免砷中毒的風險。

學者們經過研究證明:16世紀和17世紀,歐洲很多古書的封面書皮都是用回收的舊羊皮紙制作的,其中很多是中世紀的手稿,而砷元素來源于封面表層的綠色顏料。在19世紀,這種由瑞典化學家卡爾·希勒發明的著名綠色顏料被稱為“巴黎綠”,其以歡快、明亮的色彩風靡一時,曾被廣泛應用于家居裝飾、書籍和繪畫等領域。直到19世紀下葉,科學家們才最終認識到了砷的毒性和危害,并逐漸用其他顏料取而代之。
在一定條件下,砷化合物還可以產生一種叫作arsin的劇毒,它有類似于大蒜的氣味。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發出警告說,arsin這種無色氣體可以破壞血紅細胞,導致腎衰竭,造成死亡。1821年,拿破侖·波拿巴在獄中無故死亡引發了各種猜測,后來據歷史學家研究,這位“戰神”很可能就是死于牢房中腐爛墻紙里滲出的煙霧,而這種煙霧就是arsin。
霍爾克和拉斯穆森的這項最新發現,也對世界各國的圖書管理員和喜愛舊書的閱讀者敲響了警鐘。首先,圖書館管理者要把一些帶有綠顏色的舊書存放于黑暗、干燥的環境中,以免有人吸入書籍上的毒氣;其次,在整理、翻閱這些“毒文獻”的時候,要帶上防護手套,避免中毒。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不需要再使用涂毒液的方式來保護書籍了,所以因書中毒或者以書殺人的概率微乎其微?,F在真正讓人“中毒”的書籍,不是砷元素,而是書中的內容和思想,那才是腐蝕人心靈和道德的劇毒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