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
在革命道路問題上,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后,率領部隊奔赴井岡山,開啟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毛澤東根據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中國革命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明確了農村中心和割據區域與全國政權關系的觀點,毛澤東革命道路理論基本形成。因為與共產國際固有的“城市中心論”相矛盾,遭到共產國際和黨內領導人的錯誤批評。
在土地路線問題上,以瞿秋白為代表的“左”傾盲動主義者實行殺盡土豪劣紳和大地主,燒地主的房子,分地主的土地和東西等一系列“左”的做法。1927年11月,毛澤東在茶陵成立了第一個湖南邊界蘇維埃政府,“推行了一個民主的綱領,采取溫和的政策”,①受到黨內的猛烈批判。
關于黨的建設問題。由于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在黨內占絕大多數,加之黨組織長期處在農村斗爭環境中,因此,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政黨建設成為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政黨,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任務。中共中央曾經照搬聯共(布)黨的黨建模式,片面強調黨的指導機關工人化和增加黨員隊伍的工人成分。這種“唯成分論”的觀點既違背中國國情,也不能解決黨組織的純潔性問題。非無產階級思想在紅四軍黨內表現得十分嚴重。1928年11月,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一年多斗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問題。在古田會議上,毛澤東以馬列主義黨建理論為指導,從紅軍中黨組織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中央“九月來信”指示精神,提出了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等根本性問題,尤其注重在思想上建設黨,從而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政黨如何保持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的問題。
在人民軍隊建設問題上,由于軍隊成分主要來自農民和舊軍隊,并且長期處于農村戰爭環境中,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嚴重削弱了紅軍的戰斗力。紅四軍黨內發生“朱毛之爭”的認識分歧。主要集中在軍事長官與黨委領導觀念以及根據地觀念與缺乏根據地觀念之間的矛盾。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上解決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加強政治工作等建軍原則問題。
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通過對敵我力量對比的分析,開創了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并凝練為帶有樸素游擊戰爭性質的“十六字訣”。這種作戰原則靈活機動,能夠趨利避害,符合中國革命戰爭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卻長期得不到認可。共產國際輕視毛澤東等領導的游擊戰爭,要中共“必須反對對于游擊戰爭的溺愛,反對沉溺于散亂的、不相關聯的、必致失敗的游擊戰爭(這些危險在兩湖等處曾經有過)”。②
毛澤東開創的革命道路理論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但是,毛澤東的革命道路理論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整套理論,如土地革命理論、軍事理論等,并沒有在全黨占據主導地位。囿于黨內“左”傾錯誤的干擾和共產國際的干預,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上來看,毛澤東的理論發揮作用的范圍都是相當有限的。這個階段,黨對毛澤東思想的認識呈現出兩個鮮明特征。第一,從廣度上來看,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局部性特征。其影響范圍僅僅局限于井岡山、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和紅四軍,沒有得到共產國際和中共領導層的認可和接納。黨內尚存在嚴重的認識分歧。第二,從深度上看,具有初步性、直觀性特征。即使是在紅四軍內,人們的認識還具有明顯的直觀性、簡單化傾向,主要是為了適應斗爭形勢的需要而只看到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際效果,這種認識僅僅流于表面,還沒有達到對其本質的理解。
這一階段,黨內經歷了兩次嚴重的“左”傾錯誤的統治時期,尤其是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統治全黨達四年之久,給革命事業帶來重大損失。毛澤東的革命道路理論、土地革命路線、戰略戰術等一系列正確主張受到中央錯誤路線的全面批判和打壓。
1929年下半年至1930年上半年,是立三路線統治時期。在革命道路問題上,李立三固守“城市中心論”,批評毛澤東以鄉村包圍城市、以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高潮的思想,是所謂“農民意識的地方觀念與保守觀念”;在土地革命問題上,反對分配土地給地主。他尖銳地指出毛澤東的思想阻礙了紅軍的發展:“一是蘇維埃區域的保守觀念,一是紅軍狹隘的游擊戰略,最明顯的是四軍毛澤東,他有他一貫的游擊觀念,這一路線完全與中央的路線不同。”③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以后,以王明、博古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居于統治地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又遭到全盤否定。在革命發展階段問題上,“左”傾教條主義者混淆了兩個革命階段的界限;在革命道路問題上,他們低估紅軍和紅色區域的作用;在土地革命問題上,錯誤地提出“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過“左”的做法;在軍事路線方面,主張陣地戰、堡壘戰,反對毛澤東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爭戰略戰術。
“九一八”事變后,“左”傾教條主義者深受斯大林“三階段”論的影響,無視國內階級關系的重大變動,錯誤地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一味打擊中間勢力。強調“進攻路線”的冒險行動,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從實際出發的正確主張批駁為“保守”“退卻”甚至“右傾機會主義”。隨著這些錯誤主張在各根據地的強制推行,毛澤東的正確思想日益受到壓制,大大阻礙了革命事業的發展。
對毛澤東的主張和他個人的集中批判主要表現在贛南會議和寧都會議上。特別是在臨時中央遷入中央蘇區后,毛澤東的處境越發艱難,并逐漸被排除出了紅軍的領導層。
1931年11月的贛南會議取消了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和總政委、總前委書記,會后,撤銷了毛澤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的職務。1932年10月,寧都會議上又開展了激烈的反傾向的斗爭。指責毛澤東對奪取中心城市“消極怠工”,是“上山主義”,“誘敵深入”方針是“專去等待敵人進攻的右傾主要危險”。這次會議解除了毛澤東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他被迫離開紅軍回到后方。
1933年1月,上海臨時中央遷入中央蘇區。2月,毛澤東在沒有得到信任的情況下被召回主持臨時中央政府工作。臨時中央不顧當時反“圍剿”的有利形勢,在蘇區錯誤地開展了反對江西“羅明路線”的斗爭,這實際上是反對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的。毛澤東頂住巨大壓力和困難,投入極大的精力組織經濟建設,以期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
王明、博古的“左”傾錯誤最嚴重的后果,就是直接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進行長征。毛澤東此時已經被排斥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層之外。他主張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針被博古和李德完全拋棄,他們認為山溝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就這樣,中央紅軍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征程。
這一時期,黨內對毛澤東思想的認識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方面,由于黨內長期被“左”傾錯誤思想統治,黨內對毛澤東思想的認識呈現出不確定性和反復性的特點。一開始經過毛澤東的努力說服和教育工作,他的主張尚能被黨內同志所接受,后來則基本上遭到全黨的否定和批判。毛澤東思想是從反面意義上被提出來的。他的那些符合實際的正確主張不被認可和采納,經常性地處于少數派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同志對待毛澤東思想的態度存在巨大反差。在中央,毛澤東只爭取到了極少數領導同志的理解和支持。在地方,由于毛澤東軍事指揮得當,紅軍連續取得了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這使得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受到根據地廣大官兵的一致認可。
對這一認識軌跡的梳理和分析,為在新時期更好地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一)不斷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時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看作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和改造中國社會的理論武器。但是當時黨的理論水平畢竟有限。況且,外來的理論要想在中國落地生根,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與中國的實際情況、歷史文化和實踐經驗相結合。必須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毛澤東思想自身的發展過程與全黨對其認識過程之所以出現不同步的情況,就在于教條主義者把“本本”上的字句奉若神明,照搬俄國革命經驗。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助于縮短這兩個過程之間的時間差。
(二)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④共產國際和聯共(布)對中國革命的錯誤干預以及“左”傾教條主義者照搬蘇聯指示和經驗給中國革命事業造成巨大損失。黨內三次“左”傾錯誤和他們的理論指導及聯共(布)黨內斗爭密切相關。這都遲滯了黨內對毛澤東思想的認識。
(三)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黨內對毛澤東思想認識的曲折歷程,暴露出黨的組織建設中黨內斗爭方式上的錯誤傾向。當“左”傾思想在黨內占據統治地位時,在組織上往往采取宗派主義、懲辦主義的方法。對黨內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志進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通過組織紀律手段解決黨內的認識分歧,把錯誤思想強制推行下去。這就導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意見被長期壓制。
(四)樹立對待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態度。黨內對毛澤東思想的認識過程雖然幾經曲折,但其科學性終被實踐所證明。同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毛澤東思想和馬列主義等科學理論一樣,仍然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完善、發展自身。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不斷推進。
[注釋]
①[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143.
②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210.
③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6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82.
④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