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 陶思豐
乳腺纖維腺瘤是常見病、多發病,其癌變率為0.12%~0.30%。目前,要消除纖維腺瘤的唯一手段是手術切除,但良性的腫瘤是不是需要切除?怎么切?值不值得切?在什么時候切?這都是有講究的。
總原則是善待乳腺,嚴格控制纖維腺瘤手術指征。
一般情況下,纖維腺瘤診斷是建立在在手檢和超聲鉬靶的基礎上的,而更嚴格的診斷應該是病理診斷,原則上所有的腫塊都有做穿刺來明確病理的需要。如果穿刺病理結果是良性,完全可以不手術。
但國人對穿刺有一定的顧慮(雖然穿刺是不會造成腫瘤的惡變和擴散),在不做穿刺的情況下,我們如何選擇?
首先,對任何有疑問的結節,如不穿刺,則需手術來明確性質;短期增長較快的,比如半年內倍增的,可以考慮手術。
有患者說某醫生說達到2厘米了就可以手術了,但其實,纖維瘤手術指征上沒有具體多少大小的標準。大小是相對的,如果一個A杯的小乳房,有個2厘米纖維腺瘤,可能就比較明顯,那你說開不開?我傾向于開,不開的話,天天摸到多不舒服;但是如果D杯的大乳房里躲著一個2厘米的纖維腺瘤,連摸都摸不到,是不是要開?可以不開。
單發結節做手術的價值更大,做了以后再發的機會可能就比較小;而多發結節的手術價值就明顯降低,因為一般無法清除所有的結節,如果做了幾個大的,還是有很多小的,試問這手術價值在哪里?消除癌變風險了嗎?小的就不會增大了嗎?常有患者多發結節,來問:有醫生建議把大的手術切除掉,我就說,除非大的長得非常快、非常大或者現在就有癌變傾向,否則不建議手術。
纖維腺瘤一般是在發育期形成的,15歲發現結節2cm,著急慌忙的做了手術,結果第2年又出來1個,是不是還得做?當然也不是說一定不做,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腫瘤增長的速度綜合來取舍。
乳腺纖維腺瘤本身就是在發育期受到激素的刺激而發生和增大。懷孕時,體內雌激素、孕激素和泌乳素都比平時要明顯增高,纖維腺瘤完全有可能再次受到刺激而迅速增大,極端情況下會出現惡變的可能。平時增大也就算了,隨時能夠手術,可是在孕期,雖然手術是安全的,可是萬一疼痛刺激影響到了“胎氣”,誰來負責?所以,如果在孕前發現的單發的個頭又比較大的纖維瘤還是手術切除為妥;對于多發的,如果有些實在個頭比較大,也只能切除大的,小的觀察,如果都是1cm以下的,那么就不手術,嚴密觀察也是無奈之選。至于手術會不會影響哺乳,回答是不會,局部區域的導管損傷,不影響整體的哺乳能力,并不增加堵奶的風險。
首先建議在孕前一定要做一個乳腺的嚴格檢查,排除乳腺的問題。那么如果孕前是好的,孕期發現了結節,一定要引起重視。孕期和哺乳期把癌腫當積乳的例子不勝枚舉。孕期由于激素的作用,乳腺再次發育,腺泡腫大,腺管增粗,組織水腫,這些都會影響醫生和儀器對腺體內腫物判斷的準確度,如果模糊不清,無法判斷的,還是建議穿刺明確性質,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此外,孕期結節觀察發現變化明顯,也要穿刺明確診斷。孕期和哺乳期手術當然不能做,孕早期怕動“胎氣”,孕后期及哺乳期乳腺有泌乳,手術可能造成乳漏和增加感染的風險,除非腫塊實在增長迅猛,穿刺還是無法定性且臨床很有懷疑的腫塊,才需要手術來明確,
中老年女性的新發腫塊,特別是單發腫塊,傾向于穿刺或者手術,需要嚴格鑒別排除惡性可能。當然,之前沒有做過檢查,現在條件好了去做個體檢,結果發現了乳腺內結節,到底是新發的還是原來就有的呢?在檢查判斷基本良性的情況下,可以嚴密觀察,如果增長較快或形態變化明顯,還是需要穿刺或者手術。
總的來說,手術是解除纖維腺瘤的唯一方法,但不是必須的。如果能夠穿刺確證為良性就可以不手術,留后續觀察;但如果不穿刺,觀察就需要更加嚴格;很多患者不想穿刺,又想醫生保證是良性的,那醫生能怎么辦,只好叫你手術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