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蓮
廣州市從化區第七中學 廣東廣州 510900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成功上好一節課,新課的引入是關鍵的一環節。新穎的導語、巧妙的引入,像一支“興奮劑”,一上課就注入學生的心田,它起著安定、醞釀學生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明確目標和帶入情境,讓學生圍繞學習內容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成功的導語,猶如電影的序幕引人入勝,又好像樂章的序曲悅耳動聽,先聲引人,先聲奪人。因此,在新課教學如何導入常常會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談談數學教學中,新課引入中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一些常用的方法。
利用學生的認知遷移規律來引入新課的方法。類比遷移是依據兩個或兩類數學對象的相似性,根據學生學過的知識,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特點,把舊知識遷移到新知識上來。就遷移過程來說,具有明顯性、直觀性。例如在“異分母分式的加減法”教學時,先復習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然后直接滲入異分母的加減法,讓學生自己通過類比,探索出法則。設計如下:1、計算: ;2、思考下列式子能否進行計算:
? 這樣導入自然,學生掌握新知識快,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做到馬到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出發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一開始就給學生設置障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己獲得知識,體驗探索新知識的喜悅。例如,在“分式的乘方運算”的教學時,我設置了一道探索性題目來引入新課:觀察填空:

教具或實物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可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直觀鮮明地提示了客觀事物的關系;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參與包括探索、發現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可以使他們獲得較深感受,更好地獲取新知識。例如在“矩形的性質”的教學時,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授新課時,讓學生把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固定,移動另外三邊,在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的形狀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并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1)在整個變化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什么不變,什么在變?(2)在整個變化過程中,有一種特殊情況是什么形?——長方形,從而引出新課“矩形”(長方形),并進一步讓學生觀察演示過程,結合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得出矩形的性質。這樣通過實際操作,導入新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對所思考的問題沒有興趣時思維容易中斷,難以投入,引入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趣味故事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行程問題中的順水、逆水航行類應用題”的教學時,通過影片《少年包青天》中包拯利用順水航行速度快的線索來破案的故事引入新課,既可以讓學生清楚了解順水航行、逆水航行的速度關系,又可以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使他們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收到滿意的效果。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很多數學知識都與實際緊密聯系。同時,一般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有的還親身經歷過。因此,在講授數學新概念時所舉的例子要盡量聯系實際,當老師提出與實際聯系比較密切的例子時,學生往往躍躍欲試,想學以致用,這樣一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就很快被調動起來。例如:在學習“面積”一節時,我這樣開場:我們級長家買了一套新房子,他打算用33cm的正方形彩色地板磚鋪地面,現在平面圖就在我手里,同學們幫助算一下,需要買多少塊方磚。看到學生們認真審視平面圖后互相商討的場面,我及時引入了“面積”的概念。就這樣,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學習很投入。
總之,教無定法,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引入的設計只要能堅持從這一點出發,就能吸引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