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朦
【關鍵詞】肝膽疾病;職業暴露;防護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2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對醫院感染認識的不斷提高,臨床護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暴露于多種職業性危害因素的現狀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2]。工作環境以及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護士是受到職業危害最高的群體之一。本文就外科護士職業危險因素與防護報告如下。
1 肝膽外科常見職業性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的危害
生物因素不僅危害護士健康,也是引起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指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2],其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最常見,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生物因素損害的主要來源有:肝膽外科護士頻繁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因銳器損傷尤其是因針刺傷而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疾病為最嚴重,是主要的感染途徑,這些病毒通過血液傳播一次即可感染。
1.2 物理因素的危害
構成物理因素主要包括:銳器傷、輻射危害、噪聲損傷、粉塵等元素。如人的眼睛、皮膚受到紫外線照射會引起灼傷、紅斑、眼角膜炎、皮膚過敏。此外,護理人員在配合介入治療時,放射線對人體能產生負面生物效應,對正常細胞造成損傷,特別對神經、皮膚、造血、生殖等系統,因此導致近期及遠期血液疾病及腫痛等已經被證實。
1.3 化學因素的危害
化學因素指工作中所接觸的化學物質所致的危害,主要來自抗腫瘤藥和消毒制劑。化療藥物可以通過皮膚或呼吸道被人體直接吸收,接觸化療藥物可能引起細胞突變、癌癥及自然流產、宮外孕、子代先天性畸形等后果。常用的消毒劑有甲醛、過氧乙酸、環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可導致氣促、頭痛、接觸性皮炎、鼻炎、關節病、哮喘、記憶障礙、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統疾病等。
2 職業防護
2.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護
2.1.1 乙型肝炎病毒與丙型肝炎病毒的防護 護士要嚴格遵守醫療技術操作規程,在醫院內進行的所有操作都視為可感染性操作。配備隔離防護用品,如一次性手套、護目鏡、隔離衣等。在接觸每名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脫手套后,當預料到要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或污染物時,要戴手套進行操作。確保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預防[34]。
2.1.2 艾滋病的防護 采用預防HIV感染的標準措施足以防止HIV的感染。當預計血液、體液有噴濺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可能應戴護目鏡和防滲透性口罩。護理人員有皮膚損傷、皮炎或黏膜損傷(如口腔潰瘍)等,不應參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療、護理、檢查工作。操作時不慎被污染的銳器損傷時,應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傷口10 min;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出血液,再用流動水和肥皂液沖洗;用0.5%碘伏消毒后包扎傷口。按職業暴露后預防(pep)的程序進行處理。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護
2.2.1 放射線的防護 人員在輻射場所停留的時間越長所受到的射線輻射劑量越大,因此要盡量縮短暴露時間;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要做好個人防護,要穿鉛衣,佩戴眼鏡,戴鉛脖套及鉛帽;孕期或者將要懷孕的護士應調離輻射危害大的工作崗位。在崗人員要定期檢查身體,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2.3 化學性危害因素的防護
針對揮發性消毒劑可適度擴大消毒間面積,安裝排氣扇;護士接觸消毒劑時,必須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觸。如濺到眼睛里、皮膚上應反復用水沖洗干凈。護士在配制化療藥物時,應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圍裙,皮膚有破損者戴雙層手套。開啟安瓿時應防止劃傷手,配制藥液時防止藥物溢出,有條件的可在凈化臺內加藥。操作完畢后用流動水,肥皂徹底清洗雙手、前臂并洗臉。
職業安全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工作中,必須認識到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加強護理人員職業安全教育及整體素質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規范操作程序,減少和防止職業性損傷的發生,制定合格的防護措施,降低職業危害。
參考文獻
方詠梅.護士職業暴露和職業防護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 65-67.
張利容,蔡紅衛,鄭焱玲.護理人員職業性危害的自我防護[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3(3):206.
戴 琴,馮正直,謝剛敏.重癥監護護士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 488-490.
成守珍,陳維青,陳靄玲,等.臨床護士職業壓力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8,8(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