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怡
【摘 要】:探討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在醫院康復的時間及對康復效果的影響,從而尋求有效、安全、便于患者獨自實施的康復模式。方法是對60例關節鏡下重建關節患者可隨機分為:治療一組30例,術后6周堅持每天都到醫院進行康復訓練;治療2組30例,定期來醫院進行康復訓練;對照組30例,回家自己進行康復訓練。術后的第12周進行康復實驗從而進行評分。結果,康復訓練實驗三組沒有明顯的差別也無顯著性的意義。康復訓練評分,治療一組與治療二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治療效果,治療一組與治療二組無明顯的差異。結論,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6周,堅持在醫院每天堅持康復訓練都可以安全有效的恢復膝關節的功能,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相比于沒在醫院進行康復訓練的患者要更快的恢復膝關節功能。
【關鍵詞】:前交叉韌帶重建;康復治療;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1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相對于其他關節來說,它對維持膝關節的穩定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如果一旦損傷容易引起頸骨半脫位,導致膝關節的運動受損,對關節軟骨和半月板產生比較嚴重的磨損,使關節炎的發病率增加,從而導致膝關節的功能減退、關節軟骨損傷和膝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在目前臨床醫學上越來越重視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后的康復治療,在面對繁忙的學業壓力及緊張的社會工作時,患者想回歸社會的迫切。我國科技也在不斷的摸索性研究有效,安全便于患者自己能完成的康復訓練模式。
一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報道從2006年12月到2007年6月的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骨-髕腱-骨從建的患者選擇30例,分為治療一組、治療二組和對照組各10例。從而選擇病例的性別、年齡、病程及一般資料來比較是否有差異,是否具有可比性。治療一組10例,術后6周堅持來醫院進行康復性的治療;治療二組10例,定期來醫院進行康復訓練;對照組10例,則自行回家訓練。
2 康復治療方法
早期也就是術后的第一天到第二周,進行七個程序第一超短波:無熱量,每日一次、每次十分鐘,術后24小時后開始要連續3天。第二松動髕骨:手術后的24小時后開始上、下、內、外方向進行推動髕骨,要求動作柔軟、活動充分,避免反復推動受到刺激,活動結束后立即進行冰敷1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進行3天。第三術后的第三天開始進行卸肢具、雙拐保護讓患者的腳尖著地進行行走,2周內患者的腳不易負重,在2周后可以對受傷的腳增加負重,爭取能夠在4周內進行全腳掌的行走,步態接近正常行走的情況。第四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手術后24小時用生物反饋儀進行指導患者如何使用股四頭肌收縮,每組10次、每次10秒,每天用生物反饋指導一組,然后自己練習,前3天在生物反饋儀的監視下完成訓練內容,每2周進行監控1次。第五等長收縮訓練法:手術后的24小時后指導患者使用生物反饋儀進行收縮肌肉,每組10次、每次10秒,每天使用生物反饋進行指導一次,自己完成5組,在前3天的生物反饋監控中完成,并自行訓練,每2周進行監控一次。第六被動加主動屈腿,患者坐在坐位,雙手抱住膝關節,足跟主動沿床面緩緩的向后移動,讓膝關節從最初的15度一直到90度每日遞增,術后的3天開始、經過兩周的訓練達到屈軸90度。第七直退抬高訓練法:患者在通過生物反饋的過程中很好的掌握如何收縮股四頭肌的訓練方法,要求膝關節、脫支具完全伸直,在訓練時足跟抬高于地面10到15厘米每組10次,每次10秒,每天5組。
中期也就是術后的第三周至第五周,一共八個恢復的程序:第一跟前期一樣腘繩肌與四頭肌的訓練。第二再滿四周后進行自行車無阻力的訓練,隨著訓練的時間增長及阻力也隨之增強。第三增加腘繩肌的訓練:達到四周后開始訓練,要求身體靠近墻壁、足尖俏起站立、雙腿分開與肩同寬,每天5組,每次進行10秒,每組10次。第四膝關節穩定訓練:達到四周后進行練習,要求身體靠墻,兩腿與肩同寬、身體向下蹲角度從15度一次達到90度,每日遞增 注意膝關節不要晃動、小腿一定好保持與墻面保持平衡、在進行彎曲的時候一定不要引起疼痛,每天5組,每組10次,每次維持10秒。第五滿5周開始進行單拐行走,滿了6周就可脫拐杖自行行走。第六滿五周后開始進行弓步行走訓練。第七滿五周后,在有保護的情況下進行樓梯訓練。第八主動屈膝訓練、再滿六周時膝關節的活動度達到主動屈曲120度。
3 評定方法
康復評分則是一個以問卷形式的主觀評分系統,評分的制度為百分制。評分包括拄拐5分、坡行5分、紋鎖15分、牙疼25分、不穩定25分、腫脹10分、下蹲5分、上樓梯10分,一共8項。在進行關節的穩定性檢查。
二 結果
治療一組,在康復治療的過程中患有膝關節的患者并為出現腫脹加重;術后4周后即可在雙杠的保護下脫下支具行走,膝關節在4周后達到主動屈曲90度;達到6周后即可自由行走,膝關節也主動達到120度,患者即可從新回歸工作;達到8周后即可自由自由上下樓梯,也可快速步行,膝關節的彎曲程度即可達到正常人彎曲的程度;達到12周時可跑步,有關與下蹲等運動,膝關節的角度完全恢復正常。
治療二組,在康復的過程中其中2例患者出現過腫脹加重的情況;在術后5周后均可在雙杠下進行脫肢行走,膝關節也可主動彎曲達到90度;達到6周后均可脫離支架進行自由行走,膝關節也可主動達到110度,其中16例患者可從新回歸工作崗位;滿10周后均可上下樓梯;到達12周即可進行慢跑、下蹲,膝關節的彎曲程度幾乎可達到正常人的程度。
對照組,其中12例患者出現過腫脹加重的情況,在滿4周后沒有1例患者可以在雙杠保護的狀態下進行脫肢行走;達到6周后其中有5例患者可以脫拐,自由行走,從新回到工作的環境;達到8周后其中只有8例患者可自由上下電梯;達到12周后8例患者的膝關節未達到正常彎曲的角度,不能完成下蹲的動作,其中4例患者不能回歸工作的崗位6例患者不能進行上下樓梯。
三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醫學越來越重視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后的恢復治療,康復的宗旨是恢復重建的韌帶對膝關節的穩定功能。在康復的過程中患者接受專業的康復治療及指導十分必要,患者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到醫院選擇早期、中期的治療方案,從而堅持到醫院進行康復訓練;但在康復計劃中早期負重及其重要。
參考文獻
楊淑容.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時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7
陳粲一.引流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康復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