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 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初幾年,黨政干部和解放軍官兵實行供給制,到1955年才普遍改為工資制。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幫”把按勞分配、八級工資制、商品制度都說成是“產生資本主義的土壤和條件”,借此來推行“大鍋飯”、平均主義,使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遭到極其嚴重的打擊,影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
鄧小平在1975年8月18日《關于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中就批評當時勞動報酬制度中的平均主義傾向,說:“堅持按勞分配原則。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開灤煤礦是一座中外著名的百年老礦。早在1970年,開灤煤礦井下工人董澤民拿著第一個月工資75.4元,心里樂開了花。其父非常驚訝:做了一二十年井上工,月薪比兒子少了20多元。董澤民清楚,當初選擇下井就是因為掙錢多,這就叫按勞分配,但在當時沒人敢明說。
當時正批判“獎金掛帥”“物質刺激”,否定獎勵機制和工資差別,按勞分配更沒有名分。受“文革”的影響,開灤煤礦一度實行月工資制,工人特別是老工人表示不滿。開灤煤礦出現上班不上班一個樣,曠工不少得,上班畫道兒,開支點票兒。
為了出煤,礦務局黨委書記肖寒恢復了日工資制,多勞者可以多領錢,出勤率立馬提了上來。肖寒決定,實行計時工資加獎勵。對堅持下井做出成績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每一年或半年給一次政治榮譽獎(一張獎狀和一個搪瓷缸);對完成生產計劃、生產指標、工程規格質量符合要求、沒有發生重大責任事故、達到規定出勤工數的,每月多發一定的錢。標準是,井下工人高于井上工人,主要工種高于輔助工種,重體力勞動高于輕體力勞動,工人高于干部。為了不留把柄,這部分多發的錢不叫獎金,工資單上也沒有名字,至今不少老工人只記得領過這些錢,但都不知道當時叫什么。
剛推行計時工資加獎勵時,工人中爭論很大。有的說,咱們嘴上批判的和自己搞的,完全是兩碼事。有人說,獎勵取消又恢復,不是倒退了?
1974年前后,姚文元撰文稱,按勞分配產生資產階級。隨后,按勞分配被指是搞“獎金掛帥”“物質刺激”,是擴大資產階級法權、復辟、回潮。全國形勢如此,開灤煤礦黨委必須組織工人批判按勞分配。一切只能只干不說,但那層窗戶紙差點被捅破。
當時一名地委政工書記要到開灤煤礦蹲點,打算組織工人搞批判試點。肖寒一聽到消息就非常擔心,他找到唐山市委書記,說唐山市委統一領導開灤煤礦已經非常好,開灤地委就不要派人蹲點了。最后,市委把政工書記擋了回去。
粉碎“四人幫”后,一些人仍對開灤煤礦的做法有非議。在這關鍵時刻,開灤煤礦按勞分配的制度得到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的肯定。
1977年10月29日,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煤炭部工作匯報。匯報者說,開灤煤礦“四五”計劃最后一年——1975年生產原煤2563萬噸,礦井提升能力翻番,5年間累計多產煤炭2000多萬噸,平均每年400萬噸,相當于年增加兩座年產200萬噸的大型煤礦,全員效率1.673噸/工,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效率一倍。
“為什么這么好?”一個聲音發問。李先念等插話:“開灤工資井上井下不一樣,井下工資也不一樣。他們最早恢復工程師責任制,堅持各項生產安全規章制度。”
發問者鄧小平總結說:“大慶經驗要學,開灤經驗也要學。開灤生產翻番、效率比全國高一倍,肯定是好經驗。開灤經驗要總結,包括按勞分配,包括崗位責任制。”
1977年到1978年,《人民日報》涉及按勞分配的文章不下13篇。雖然按勞分配變得理直氣壯,但獎金的名分始終未得到明確恢復。1978年3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開灤煤礦實行按勞分配政策獲得良好效果》,肯定了開灤煤礦的按勞分配方式,在全國煤炭系統推廣按勞分配制度沒有了阻力。
開灤煤礦堅持按勞分配,但從來沒敢明確提出恢復獎金,因為大多數人反對“獎金掛帥”。有一次,針對獎勵勞模的獎品只是搪瓷杯的做法,在河北省常委會上,一些省領導問:“那得多少搪瓷杯?這樣合適嗎?”一看架勢不對,肖寒也就沒提獎金一事了。
機會還是來了。1978年9月19日,鄧小平視察開灤煤礦(見圖),肖寒陪同。
“煤炭價格太低,工人工資低,福利差,不如電力等系統職工。此外,井下工人勞動強度大,艱苦危險,夜班工人一年四季不見太陽,現在沒有獎金,可否發點獎金?井下班長實行崗位津貼?”肖寒試探著問。
“可以。”鄧小平當即拍板。
“獎金是否馬上可以發?”
得到肯定答復后,肖寒迫不及待地給康世恩副總理打電話請示。
“小平同志同意了,當然可以發。”康世恩說。1979年1月,全國煤炭工作會議,經國務院批準,平均每噸煤提價五元,井下班長崗位津貼,增加采煤工人井下津貼。4月起,井下班長崗位津貼等在全國煤礦系統執行,按勞分配中的獎金終于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