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男
在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中,經常會發現石刻、陶器、青銅器等文物。為了便于研究,需要將其表面上的文字、紋飾通過拓片的形式清晰、真實地呈現出來。如何制作出一張高質量的拓片,便成為研究該類實物的一個關鍵。
近年,筆者在工作過程中有幸參與了制作拓片的全過程,對制作拓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這項古老的技藝有了全面的認知,同時也看到了該技術存在的問題。現以對拓印技術的認識及查閱相關資料為基礎,以拓印技術的概念源流、制作方法、存在的問題等方面為重點,撰小文一篇,不當之處,請諸君指正。
拓印技術也叫傳拓技法,是研究金石學的重要手段。然而,關于拓印技術的概念卻不盡相同。拓印技術的概念大致可分為兩種,即拓印和拓片。拓印,概括的是拓印技術的使用范圍及所使用的原材料,突出表現的是制作拓片的過程。如董自海在《簡易傳拓法介紹》一文中說:“傳拓是一種專門的技術,是用紙將物體上如碑石、雕磚、銅器等上的花紋或字跡照原樣摹印下來,在博物館和考古發掘工作中是經常需用的技術。”[1]王曉鳴在《金石學重要技藝之傳拓》一文中說:“傳拓技術是以濕紙緊覆于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拓手法,使器物銘文、紋飾、圖形等特征真實復制到紙上的技法。”[2]拓片,則注重被認知的形式和成品,突出表現的是結果。宋立剛在《書法金石拓片論考》一文中說:“為了保存文字和書法藝術類影像,從銅質、石質、木質或其他質地的鐫刻物上,用紙墨捶拓下來的所謂平面復制品,稱為拓片。”[3]竇淑梅在《淺談拓片技術及其制作方法》一文中說:“把某些器物上的文字和花紋拓印俗稱為‘拓片’。”[4]上述兩種說法,均可以理解為狹義拓印技術的概念。
拓印技術是包含制作過程及結果的,擁有完整的操作體系。綜合上述兩種說法,可知拓印技術是以紙和墨為材料,使用特制工具,通過器物表面的起伏,以色差的形式表現器物表面的內容,把鑄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圖像、紋飾等復制出來。這個復制的過程叫作拓印,用這種技術方法形成的紙本稱為拓片或拓本。
關于拓印技術的記載,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虞和《論書表》曰:“由是搨書悉用薄紙。”《書小史》載:“北魏時崔潛,善草書……將以遺黃門郎崔季舒,人多摹榻之。 ”[5]關于“摹”,宋代的黃伯思在《東觀余論》中專門談到了摹的定義:“摹,謂以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 ”[6]“搨”,通“拓”,而拓的本質即在于緊密接觸原物,所以摹屬于“拓”,只是施“拓”的工具殊別,作品的形式也迥乎不同罷了[7]。由于相關文獻記錄較少,也沒有實物資料能證實這個時期制作拓片的水平,所以只能視為拓印技術萌發的時期。現存最早的拓本,為唐太宗李世民撰并書的《溫泉銘》(圖1)。此拓本墨色均勻,字跡清晰,這說明唐代的拓印技術已經相當嫻熟。到了宋代,金石專著誕生,拓印技術水平日益精良,涉及的范圍也較前期愈加廣泛。元明清時期,拓印技術呈平穩發展,涉及的拓印物種類更為寬泛,除傳統的青銅器、石刻外,造像、畫像石、題名、墓志、度量衡、錢幣、玉器、璽印、磚、瓦也成為拓印目標[8]。
拓印技術,按操作順序可分為兩大部分,即準備工作和制作過程及方法。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對拓印目標的認知、宣紙的選擇、拓印工具的準備。制作過程及方法,主要包括:貼紙、加固、上墨、揭取。準備工作可以同時進行,對順序沒有固定的要求,制作過程的步驟則需要按順序操作,且不能互換。
準備工作
應在拓印工作開展之前對拓印目標有初步的了解,需要注意其材質、尺寸、硬度及相關資料等方面。
1.材質。拓印工作,現較為常見的操作目標材質有石質、陶瓷質、金屬。石質材料,以青石及砂巖最為常見,其主要特征為軟硬適中,取材較方便。石質材料的拓印目標,按石刻內容分為文字、畫像兩種,按刻石手法可分為陰刻、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石質也是拓印最為常見的材質。陶瓷質材料,以燒制的器物為主,比如空心磚、有紋飾圖案的方磚,以及陶瓷器物,它在拓印中的可見度僅次于石質材料。金屬材質,以銅制品為主,有較大型的青銅器,也有較小型的銅鏡、銅錢。

圖1 溫泉銘
2.尺寸。主要是拓印面部分,需測量出精準的數據,該環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原材料。比如:拓印面較小的目標,就可在拓印工作開始前將紙張裁剪至合適的尺寸;需要大面積拼接的拓印目標,測量好尺寸后可以參照宣紙的規格,選擇最合理的紙張組合方式。
3.硬度。也就是堅固程度。不同材質的拓印目標、軟硬程度不同,可以根據拓印目標的材質進行判斷,選擇合適的操作方法。比如說,制作陶瓷質拓片時,選擇貼紙方法及上墨,要盡量避免對拓印目標的大力捶打及震動,防止在制作拓片過程中拓印目標損壞。要留心觀察拓印目標是否有裂紋、殘損,在實際操作中對該區域予以特別注意,盡可能降低拓印過程中對拓印面的損傷。
4.相關資料。在拓印工作之前,可以收集與拓印目標相關的資料,要對拓印目標的拓印面的內容有所了解,這樣能加強對拓印面內容的理解,提高拓片質量。以拓印畫像石為例,由于拓印目標年代久遠,表面會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及殘缺,在拓印工作開始之前若能找到與拓印面相關的資料作為參考,弄清楚拓印面表現的內容及主次關系,制作出的拓片就會更加形象,主題也更明確。
1.種類
拓印工作所使用的紙張均為宣紙,宣紙又可按照加工方法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拓印所使用的宣紙為生宣。生宣,又可按照制作原料比例,基本分為棉料、凈皮、特凈皮;按厚度,基本分為單宣、夾宣(二層)、三層;按規格,基本分為四尺、六尺、八尺。
2.特征
(1)按制作原料:由于宣紙制作原料的不同,其適用的拓印目標也不同。棉料宣紙,孔隙分布均勻,吸水性好,是制作“烏金拓”的首選;凈皮與特凈皮,含有大量的青檀皮纖維,潤墨性好,比較適合制作需要表現畫面層次的畫像石及浮雕[9]。
(2)按厚度:在選擇宣紙的厚薄時,要依據拓印面起伏程度進行篩選。拓印面起伏較大時,厚紙較為合適;拓印面起伏較小時,則應盡量選用薄紙。比如:在制作畫像石拓片時,就可以選擇夾宣;在制作減地平雕線刻(圖2)的拓片時,就要選擇最薄的單宣。
(3)按規格:根據測量好的尺寸,選擇規格最合適的宣紙。拓印面較小時,要提前裁紙,裁出的宣紙一般要比拓印面周邊大出3~4厘米;若拓印面較大,要進行紙張拼接,拼接時則要注意拼接方法的合理性,秉持接縫少且規整的理念。

圖2 減地平雕線刻壁畫及拓印效果(打虎亭漢墓 收租圖)

圖3 主要的拓印工具
合理地選擇合適的宣紙,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制作出的拓片質量較差,還有可能破壞拓印物的原貌。
根據拓印工具的用途,需要準備的工具可分為:清理拓印目標工具、貼紙工具、上色工具、輔助材料(圖3)。
1.清理拓印目標工具
清理拓印目標的工具,指的是清理拓印目標附屬物所使用的工具,基本工具有濕毛巾、竹簽、稀釋材料。濕毛巾,其用途為是清理拓印面的塵土,主要用于較容易清理的部分。竹簽,主要用于清理拓印面凹陷部分。稀釋材料,主要用于稀釋拓印目標表面的鈣結核,盡量使拓印面接近原貌,需要注意的是,在清理時不僅要清理拓印面,還要清理拓印面周圍影響拓印工作的附屬物。
2.貼紙工具
較為常見的貼紙工具,有棕刷 (也叫鬃刷)、砸刷、木槌。鬃刷、砸刷,都具有加固紙張的作用,其區別在于鬃刷是將宣紙平展地附在拓印面上,砸刷則是在此基礎上對紙張進行加固。木槌,是對局部未能涉及的位置進行加固,在使用時要夾墊軟質材料,避免其與紙張直接接觸,盡量減少對拓印面的損傷。
3.上色工具
上色工具俗稱“撲子”,也叫“拓包”。撲子的選擇,主要是依據拓印目標的平整度及尺寸規格確定。按拓印目標的平整度,撲子基本可分為軟撲子、硬撲子兩種,軟撲子主要是針對工作面相對不平整的拓印目標,硬撲子則針對工作面相對平整的拓印目標。在選擇撲子的規格時,可根據單個拓印目標的大小,選擇撲子的大小。有時,一張拓片需要準備多個撲子,對拓印面的不同區域上色。墨板的主要作用是向撲子上加墨,采用拍、揉等方法使撲子工作面墨汁均勻。
4.輔助工具
以上為拓印過程中常規的準備工具,另外,還有特殊用處的輔助工具。如:在制作銅錢等小件物品拓片時,則要先對拓印物進行固定,可以準備些橡皮泥作為支架,用于加固;在制作大幅拼接的拓片時,則要準備黏合劑防止接口處斷開;在天氣不好時,可以準備吹風機或電風扇加快宣紙干燥;在外界環境過于干燥時,局部可能會繃起,這時需要準備噴水壺,對該區域重新打濕加固。
制作過程及方法
貼紙方法,按紙的干濕程度可分為干上法、濕上法。在選擇貼紙方法時,要結合拓印目標的規格及工作環境作靈活選擇。在使用這兩種方法前,還要先疊紙,就是將選擇好的紙張折疊成方便攜帶的小塊,折疊方法可根據貼紙方法選擇。濕上法,第一個步驟是洇紙,將準備好的宣紙浸入水中,待充分吸水后,將紙張中多余的水分擠出。在這一過程中,把握宣紙的濕度至關重要,若過干,則很難完全貼合拓印面;若過濕,則加大貼紙難度,同時也會降低工作效率。干上法,則較為適合室外,直接將干紙附在工作面上,然后用水打濕。打濕時,要注意控制濕度和盡量使紙張濕度均勻,過濕或過干都會影響最后制作出的拓片效果。濕上法的優勢,在于貼紙速度快,濕度適中,較容易晾干,提高工作效率;劣勢在于實際操作困難,它對工作環境的要求較高,適合室內操作。干上法的優勢,在于對環境的要求較低,操作簡單;其劣勢是紙張的干濕度不好把握,且易褶皺,影響拓片質量。
要將宣紙與拓印面完全貼合,使拓印面的內容通過凹凸的形式透過宣紙顯現出來。現在,主流的加固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紙張上附一層布,直接用砸刷捶打加固;另一種,則是用鬃刷直接在紙面上來回刷,使宣紙與拓印面完全貼合。前者,加固過程時間較短,工作效率相對較高,但捶打只適用于質地較好的石質材料,并且對拓印面有損傷。后者,加固過程時間相對較長,工作效率相對較低,其適用面更廣一些,同時對拓印面的損傷也更小一些。二者相比,筆者更推薦后者。加固時也可以采用輔助工具,如白芨、糨糊,用于加大宣紙與拓印面的貼合度,還可以用軟質的木槌對局部進行加固。
以上兩種貼紙方法,僅適用于平面碑刻、淺浮雕等拓印面起伏不大的拓印目標。制作起伏較大的高浮雕拓片,由于紙張需要要完全貼合拓印面,高浮雕的表面積要大于紙張的面積,在貼紙時要先將宣紙斷開,將其貼在需要上色的位置,然后用濕毛巾直接按壓。制作較小的拓片,也可以選用濕毛巾直接按壓的方法進行。比如,在制作銅錢及銅鏡拓片時,可直接用大小合適的干紙,貼紙后用濕毛巾直接按壓即可。
上墨,也叫“撲墨”,墨汁通過撲子,將拓印面的內容顯現在附在其表面的宣紙上。待紙張八成干時,即可上墨。在上色過程中,要注意由上至下、由左到右逐層上色,上完一層確認晾干后方可繼續,上墨時需注意的是墨色必須均勻。平面碑刻,按拓印目標的墨色基本可以分為兩種,即蟬翼拓、烏金拓。蟬翼拓,上墨色淡,適用于平面線刻,能表現出拓印面的紋路即可。烏金拓則相反,其拓片色濃,有光澤為最佳,此法主要針對的是平面陰刻。浮雕,是通過墨色的濃淡,表現其層次感。特別要注意的是,人物裸露在外的皮膚部分,墨色要比身體墨色淡,如臉、手等,眼睛墨色則要比臉的墨色重[10]。(圖4)
1.揭取、存放
待整體上墨結束后,要對拓片進行最后的審查,確定各處沒有遺漏就可以將制作好的拓片揭下。從拓印面上把拓片完整地揭下來,是拓印工作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在揭取過程中,必須保證拓片的完整性。不同的拓印目標,其揭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如:平面陰刻,從窄的一側揭向另一側即可。多張拼接的大幅拓片,要注意拼接縫的疊壓關系,盡量從壓在下面的紙張處開始揭取,若遇到揭取不下時,要耐心處理,切不可心急,一定要把每一片都收集回去,以方便后期的整理工作。揭取后,要做好記錄工作,放置于干燥處,不能擠壓,防止拓印內容由于過分拉伸,擠壓變形。拓片如果長期保存,最應注意的是防潮、防霉、防蛀和防鼠等,要保持房間空氣流通,降低室內濕度,定期檢查拓片并殺蟲,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2.注意事項
拓片揭取后,要保持拓印面的整潔。總而言之可用一句話概括:“不留黑白損器物。”[11]黑,指墨。白,指紙張纖維。要避免墨跡、宣紙纖維遺留在拓印面上。墨里含有大量的體積很小的碳分子,滲透力很強,可逆性差。若操作不當,容易引起文物表面的污染,且難以去除,破壞干涉外表感官,有礙觀瞻。另外,其易吸潮并使含有的成分分解產生霉變等,對文物可能造成更大更嚴重的破壞。
拓印技術,擁有一套完整的操作鏈,環環相扣,由于其操作對象的特殊性,任何一環的失誤,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對拓印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4 三尊佛造像
然而,拓印技術諸多方面現今并未盡如人意,都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傳承的方式。雖然拓印技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承,但由于從事拓印工作的人員在傳承過程中采用口傳心授的方法,并沒有將該技術形成統一的操作規范。即便是到了今天,拓印技術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這樣的傳承方法也局限了拓印技術的發展進程。其次,是傳承人員年齡梯隊結構的問題。拓印技術屬于較冷門的技藝,相較于其他技術門類,人力資源偏少,且整個制作過程為全手工操作,繁瑣枯燥、費時費力,工作環境惡劣,再加上其傳統的傳承方式,使得拓印人員的年齡結構出現斷層,并沒有形成科學的傳承梯隊。近年,筆者所見到的技術嫻熟的拓印人員,年齡基本都在50到60歲之間,不科學的年齡梯隊,也阻礙了拓印技術的創新與自我完善。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拓印技術在本該發揚光大的時代里萎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