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垠蘢
(上海市政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30)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審美水平的提高,人們不但關注橋梁建筑質量問題,并日益關注橋梁景觀的景觀設計,尤其是城市橋梁,其景觀設計對城市的發展和文化傳遞有著重要的意義。該項目地處古代風景名勝景區周邊,為了與周遭景觀協調一致,體現古樸典雅的氣質,擬采用拱形結構橋梁,然而由于橋址地質條件較差,拱橋推力無法平衡,最終選用了拱形連續梁橋的設計方案。拱形連續梁橋上部結構質量較常規結構大,且部分橋墩較高,質量分布具有“頭重腳輕”的現象,不利于抗震設防,在地震下具有較大的破壞風險。因此需對其進行抗震計算分析。
本文以一座拱形連續梁橋為例,對其結構動力特性進行了分析,采用反應譜法計算其地震響應,并進行了抗震性能驗算。本文的計算思路、方法可為類似橋梁的抗震設計計算提供參考和借鑒。
該項目為預應力混凝土拱形箱梁,采用單箱四室直腹板截面形式,梁高1.6~6.0 m,箱梁高度由跨中向兩側按二次拋物線變化。橋墩為實體式橋墩、鋼筋混凝土結構,橋墩橫橋向尺寸為19 m,縱橋向尺寸為3 m,橋墩內部鏤空,在對應支座位置處設置隔墻。樁基采用直徑1.2 m或1.5 m的鉆孔灌注樁。具體布置如圖1所示。
根據設計方案,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程序建立三維有限元動力計算模型進行抗震性能分析。計算模型以縱橋向為X軸、橫橋向為Y軸、豎橋向為Z軸。采用多振型反應譜法分析時,主梁、橋墩均采用空間梁單元模擬。計算時考慮樁土的共同作用,樁土的共同作用可用等代土彈簧模擬,等代土彈簧的剛度可采用表征土介質彈性值的m參數來計算。動力計算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振型分析采用子空間迭代法,該橋的前五階頻率、周期及振型列于表1。
該橋的前五階振型主要以全橋橫向振動為主,表明該橋橫橋向剛度較縱橋向弱。結構縱向振動出現較晚。處于地震動反應譜的中短周期,地震時結構縱向需承擔較大的地震力。
根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該項目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峰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特征周期為0.40 s,建筑抗震地段為一般地段;場地不存在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不考慮液化影響。根據《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 166—2011)規定,該項目抗震設防分類為丁類,抗震設計方法為B類。場地土類型為中硬場地土,場地類別為Ⅱ類。

圖1 橋梁立面圖(單位:mm)

圖2 MIDAS抗震計算模型

表1 橋梁振型振動特性
E1地震作用反應譜曲線如圖3所示。反應譜函數參數取值見表2。

圖3 E1地震作用對應的水平向加速度反應譜
E1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地震響應分析采用反應譜法。計算分析橋梁為三跨35 m拱形連續梁橋,經地震響應分析可知,橋墩墩底截面彎矩較大,故后續分析中將其墩底截面作為分析關鍵截面。
E1縱向地震作用和E1橫向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地震彎矩響應分布如圖4、圖5所示。鑒于篇幅,軸力及剪力內力響應圖未列出。

圖4 E1縱向地震作用下立柱內力圖

圖5 E1橫向地震作用下立柱內力圖
E1地震作用下,橋墩關鍵截面內力值分別見表3和表4。需要說明的是,列表中軸力壓為正、拉為負。

表3 E1縱向地震作用下立柱底端截面內力

表4 E1橫向地震作用下立柱底端截面內力
橋墩截面為矩形鏤空截面,截面外輪廓尺寸為19 m×3 m,依據靜力計算及最小配筋率要求,其配筋情況為:主筋為兩層直徑25 mm鋼筋,間距為15 cm;凈保護層厚度為4 cm;箍筋直徑為16 mm,間距為15 cm。橋墩立柱底截面配筋如圖6所示。

圖6 橋墩立柱底截面配筋圖(單位:mm)
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程序計算橋墩立柱底截面屈服彎矩,橋墩立柱底截面縱橋向M-φ曲線數值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縱橋向M-φ曲線數值分析結果
表5列出了恒載+E1地震作用下的橋墩關鍵截面抗震性能驗算結果。驗算結果表明,橋墩截面仍保持為彈性,且具有較大冗余度。

表5 立柱底截面驗算結果
建立了空間動力計算有限元模型,并進行了結構動力特性分析,然后采用反應譜分析法對E1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地震響應進行了分析,并對其抗震性能進行了驗算,得到以下結論:
(1)在E1地震作用下,橋墩關鍵截面仍處于彈性狀態。結構抗震性能總體遠高于丁類橋梁“立即使用”的震后使用要求和“結構總體反應在彈性范圍,基本無損傷”的震后損傷狀態要求。
(2)拱形連續梁橋截面尺寸擬定合理,抗震設防措施得當,也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