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文 陶 勇 劉怡成
(三峽大學土建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民居功能隨著居民生活所需的改變而相應延續和變化。黃鵠(2017)提出傳統民居空間中存在著舊的、新的功能、空間形態、環境質量和審美差異等諸多矛盾,我們要分析對比各空間的異同,合理解決其中的矛盾,使其滿足現代建筑新空間的需求[1]。莊彥(2015)提出功能置換是實現“老宅”的活化保護,探討了置換設計體系中的修繕設計、改造設計、環境設計等內容和方法[2]。王曉(2017)分析了密集型傳統民居宜居性改造的主要適應性技術,提出了低成本、低技術為主的采光日照與通風改造適應性技術[3]。目前,關于傳統古村落保護和更新方面研究成果較多,但在傳統民居內部居住空間與現代生活適應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本文從功能保留、置換和通風、采光等在內的室內環境出發,探討徽州傳統民居內部空間適應性更新路徑和措施。
徽州民居內部空間形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元素。徽州傳統民居平面布置基本方整,多以圍繞天井組織房間形成基本單元,其最常見的平面形制為:三間一進,入口為天井,兩邊設過廊,中間為廳堂,廳堂左右設為廂房,它們共同組成了徽派建筑基本的平面形制。徽州地區人多地少,故建筑多為2層以上,樓梯一般位于廳堂之后和過廊上。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多,基本單元形式滿足不了大戶人家的居住需求,于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為H形、回字形多種平面形制。
古民居整體建筑體現了徽州文化形態,宗法制度在提倡聚族而居的同時,與封建禮教一同為宗族中的居住宅院規范了一套內外有別、尊卑井然的空間秩序[4]。徽州民居廳堂均布置在中軸線上,廂間按中軸線嚴格對稱,住宅內部空間常為婦女設限,廳堂為長輩、客人議事交談之處,住宅常設婦女、傭人流線,天井、廂房是他們主要交談憩息空間。幾代同堂的傳統模式逐漸成為過去,現代家庭子女常分開居住。徽州地區多產木材,氣候濕潤多雨,為了防潮,傳統建筑一層木柱底往往多用磚石材質,樓上多為木結構,總體結構多為抬梁、穿斗相結合的方式。過去家中男丁多離家打仗或經商,家中留下婦孺孩童,為了抵防盜賊,故建筑立面以實墻點綴小窗為主。徽州傳統居住形態與現代居住形態在人居環境、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差異日益突出。我們要在尊重傳統和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民居進行適應性更新。
徽州民居空間布置明確,公共空間與個人空間劃分明顯,呈現前公后私的布局形式。建筑后進深部分或者二樓的廳堂設祖堂,嘉靖年間,祭祀空間轉變為宗祠祭祀,家庭廳堂內祭祀逐漸消失。徽州傳統民居的廳堂依然保留起居室的作用,過去女子留守在家,小居住空間帶來安全感,相比現代的居住條件,小尺寸的廂房不適合家具擺放。傳統民居附屬用房常結合院落布置,現代居住中衛生間通常布置在臥室附近,廚房和餐廳毗鄰。徽州傳統民居層高較高,受開間影響,樓梯踏步高,梯段寬較窄,人們上下樓不便。現代居住空間需要適應性和可變性,可根據家庭生活需求對其空間進行適當地變更。現民居自發改造更新老宅頻率加大,而有些古宅長期空置,無人修繕,損壞嚴重。
徽州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水在徽州象征著財富,自古就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天井起到空間過渡和調節建筑內部微氣候的作用,更是在通風、采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天井光線柔和,大多數時間通過天井散射的光線為漫射光,避免了炫光、直射光的現象。夏季天井受氣壓影響有利于降溫通風,但在冬季,冷空氣進入開敞的天井,加上徽州地區濕度大,建筑內部給人感覺陰暗濕冷。徽州廳堂的開敞明亮,兩邊的廂房類似于黑箱暗房,只能在進深方向對著天井的部分進行開窗采光,寓意著“暗室生財”[5]。墻外窗洞面積過小,不易通風采光,達不到現代居住條件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徽州傳統民居同現代居住生活環境差異逐漸突出。
同傳統民居生活環境相比,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為適應現代居民生活需求,傳統建筑功能方面的更新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徽州居民長時間受到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對傳統建筑布局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感和歸屬感,故在對傳統民居的更新中需保持總體空間布局不變。受到國家相關文物保護規定對建筑外立面和內部結構不予改變,最大限度保持建筑風貌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傳統民居的功能更新應從建筑本身的情況、居民的意愿等多方面出發,尊重傳統,傳承原有空間的精華,在此基礎上使居民適應和融于現代生活。相比過去傳統民居居住模式和未來人們對居住空間需求,對徽州現代居住基本原型平面進行設計。對于傳統民居廳堂部分根據居民自家需求可增設一些向游客展示文物的柜臺或售賣空間等。天井兩邊的過廊的門窗設為可卸式,增大空間的利用率。徽州民居內部祭祀功能消失,對于有文物價值,有游客參觀的傳統建筑祖堂空間可以設計成紀念展廳,向游客展示家族史。對于一般的傳統民居,祖堂可根據需求置換成家庭起居室、餐廳等。適當增加廂房的尺寸,有閑置廂房的傳統民居,根據現代居住需求利用其小尺寸改為書房,廚衛用房(見圖1),增加生活用房的緊密性和聯系性。


在保留天井的基礎上,對傳統居民的室內空間環境進行優化改善。在通風方面,實際有效的開窗面積越大,對通風越有利,而當可開啟面積一定時,開窗的位置、開啟的方式則對通風有較大影響[6]。為保持徽州傳統民居風貌,不宜在磚墻上再開窗,故選擇在屋頂上設置可開啟式天窗,增加房間均勻照度,開啟時有利于各房間風的流通。同時,在通風條件差的房間里增設墻體通風裝置和新風裝置(見圖2),與天井氣流相通,降低室內空間濕度。
在民居二樓靠近天井的柱梁上設置可旋轉平面鏡構件,可根據太陽方位、高度角來自動調節平面鏡的位置,從而改善室內光照條件(見圖3)。在天井周圍結合視線布置綠植或水池,改善室內微氣候,形成舒適、健康、適用的室內居住空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民居生活居住條件與現代人居住生活的需求兩方面的矛盾日益明顯。我們既需尊重傳統,繼承歷史文脈,又需要追求舒適、健康的生活質量。傳統民居的適應性更新在傳統文化的延續和改善居民居住條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徽州傳統民居的適應性更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和完善方案,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