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強
(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低溫樓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神路東側,國家計量院實驗基地內。低溫樓由實驗室和輔助樓兩個部分組成,兩部分間通過走廊連接。實驗室為地下1層,層高7 m,地上1層,層高7 m。輔助樓為單層,層高5 m。總建筑面積約4 000 m2。低溫樓由量子霍爾低溫實驗室、交流霍爾低溫實驗室等十幾個實驗室組成,最低溫度可達到4.2 K。部分實驗室為24 h不間斷保證超低溫環境。由于實驗設備有振動要求,在實驗室內實驗時,嚴禁使用可產生振動的設備,因此各實驗室需要的配套動力設備設置在輔助樓內,均通過管道系統連接低溫樓內實驗室,達到所需要的實驗要求,并且輔助樓內的動力設備均做減震處理,所有管道均敷設在實驗室外的走廊吊頂內。本文主要論述如何達到4.2 K超低溫實驗環境。
在低溫樓內,實驗室需達到超低溫環境的實驗器容積約100 L,所有實驗室可同步工作。具體的工作流程為:首先將試驗器內部抽真空,極限真空壓力5×10-4乇,然后注入液氦,利用液氦的物理特性,實現最低溫度4.2 K,由于液氦不斷氣化,容器內的溫度不斷提高,為維持超低溫環境,需要不斷補充液氦。實驗器內液氦氣化后,排出的氦氣將通過氣囊收集,再經過高壓壓縮機壓縮,分別通入儲氣罐、鋼瓶、純化器、液氦機,高壓氦氣經過液氦機制得液氦后,裝入低溫杜瓦瓶后,人工推至實驗容器循環使用。氦氣補充采用高純鋼瓶外購氦氣。回收后剩余氣體壓縮至儲氣罐、鋼瓶存儲。具體流程見圖1。

由于實驗器液氦需求量較大,并且使用時間長,為保持實驗器內溫度,需要將不斷氣化的氦氣排出。如果將氣化后氦氣放空,氦氣消耗量太大,而高純氦氣的價格昂貴,將導致運行費用過高。如果不考慮回收,將增加維持低溫環境的費用,通過技術經濟綜合比較,在本系統中設置氦氣回收系統為更優選擇。具體流程為實驗器低溫環境產生低壓氦氣,通過架空不銹鋼管道輸送至輔助樓30 m3儲氣囊,儲氣囊底標高4.5 m,室內架空安裝。然后再通過高壓壓縮機壓至高壓儲氣罐和高壓氣瓶存儲氦氣,循環使用。有制液氦需求時,則高壓機出口的氦氣經減壓后,至純化器再進入制液氦系統。液氦系統內高純氦氣存貯于5 m3儲氣罐內,經螺桿壓縮機增壓后,進入制液氦系統,經二次膨脹和分流及六次換熱制得液氦,分流的低溫不純氣體,經換熱后排放至大氣。液氦存入1 m3杜瓦瓶。使用時將液氦從積液杜瓦瓶送至小杜瓦瓶,小杜瓦瓶移動至實驗器設備側使用。液氦系統制氦能力為40 L/h,如果利用液氮對氦氣進行初級預冷,制氦能力增加為70 L/h~80 L/h。
真空系統是實驗器內環境達到超低溫的關鍵。真空系統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作用一:提高容器內的氦氣純度,真空度越高氦氣在容器內的純度越高,能達到的溫度越低。真空度要求越高,達到真空度越難,需要配套的設備和管道的要求越高,投資增加、真空系統控制難度加大。真空系統作用二:降低液氦在容器內的溫度。真空系統作用三:有助于液氦的輸送和氦氣的回收。因此選擇合適的壓力、流量真空系統尤為重要。
低溫樓共有13處真空用戶,真空泵設在輔助站房內,真空泵為2X-30型,抽氣速率30 L/s,真空泵的極限真空度為5×10-4乇,在真空泵吸口設1 m3真空罐,管道沿墻或柱架空敷設至各真空用戶。
在輔助站房北側設5 m3液氮罐一個,液氮從市區氣體廠購置,由液氮槽車拉至液氮罐側,向液氮罐補充液氮。液氮在低溫樓內實驗室。主要有兩個用途:用途一:低溫樓內實驗室的低溫實驗器需達到63 K,通過將液氮杜瓦罐,拉至低溫實驗器側,采取液氮制冷方式,獲得實驗器低溫環境。氮氣直接排放,不考慮回收。用途二:為液氦機提供初級冷源,將氦氣初步冷卻接近至液氮溫度,以增加液氦機的液氦制備能力,氮氣直接排放,不考慮回收。
氦氣系統分兩部分,一部分為氦氣供應系統(補氣系統),一部分為氦氣回收系統(前文已經論述)。
氦氣供應系統(補氣系統),氦氣為外購,氦氣瓶為普通氦和高純氦均可使用,但普通氦氣,會增大液氦機的負擔,減少制液量。如果使用時間間隔長,采用普通氦氣即可,減少運行費用。反之,采用高純氦氣。供應系統具體流程為輔助樓內匯流排間設置5瓶組匯流排一套,瓶內氣體經減壓后,通過管路分別接至回收氦氣的高壓氣罐和5 m3儲氣高純氣罐。當匯流排采用普通氦氣時,連通回收系統管道,關閉通高純氣罐管道。如果采用高純氦氣瓶時,關閉回收系統管道,連通高純氣罐管道。
通過對超低溫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如下結論和建議:
1)要實現超低溫環境,保證氣體純度是成敗的關鍵。因此,管道系統的施工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2)液氮預冷是否使用,應充分考慮液氦制備時間。如果實驗間隔時間充裕,可不采用液氮預冷。
3)氦氣補氣系統是購買普通氦氣還是高純氦氣,應根據液氦機的能力和實驗要求綜合考慮,盡量采用普通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