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書 新
(中鐵十四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300)
張家界至吉首至懷化鐵路設計為350 km/h雙線高速鐵路,其中麻陽工區線路全長10 km。
主要包括:區間路基1 163 m,站場路基1 590 m;特大橋3 350 m/3座,大中橋2 222 m/12座;單洞雙線隧道共計1 857 m/(0.5+2+0.5)座,橋隧比73%。
線路靠近麻陽縣城,沿線村鎮較多,主線與國道209和省道308交叉,其他道路多為鄉村道路。
小里程部分山勢較陡,交通條件較差。中間部分為堯里河階地和濕地,地勢較平坦。大里程靠近魯家莊隧道為丘陵地形。
起點到大溪坳特大橋一段交通困難,地勢陡,臨近的主要道路被堯里河隔斷,施工條件差。地形和交通情況見圖1。
沿線出露地層多為層狀頁巖、泥巖,風化程度較高。主線跨越堯里河和堯里河濕地,周邊水系發達,汛期洪水災害多發。年降雨量1 300 mm,雨水多,降雨多集中在4月~9月份。
大橋全長682 m,最大墩高59 m。5號~7號墩(48 m+48 m T構)、15號~17號墩(56 m+56 m T構)跨越道路和水渠。橋位處山體較陡,高墩和T構梁施工難度較大。

大橋全長1 738 m/52孔,29號~32號墩(40 m+72 m+40 m連續梁)跨越堯里河。堯里河兩岸濕地地勢低洼,汛期洪水災害多發,施工安全和環保風險較高。
魯家莊隧道全長2 235 m,麻陽工區承擔進口940 m施工。隧道埋深淺、圍巖條件差,正洞58 m淺埋段最小埋深僅2 m,施工風險較高。
本項目施工組織以架梁施工為主線。架梁順序為麻陽梁場→堯里河特大橋→大溪坳特大橋→楊家灣隧道→掉頭→魯家莊隧道。
主要工期節點包括站場路基、堯里河特大橋、大溪坳特大橋、魯家莊隧道。
堯里河特大橋、龍池大橋、麻陽車站大橋以旋挖鉆機為主,其余橋梁樁基施工以沖擊鉆作為補充。堯里河特大橋及荒田沖大橋水中墩利用枯水期采用草袋圍堰施工[1]。
實體墩柱模板采用整體模板;圓端形空心墩采用翻模工藝,模板按照空心墩全高配置。高墩混凝土的澆筑使用汽車泵泵送入模,高于40 m的采用塔吊澆筑混凝土。
每臺塔吊同時配合3個墩柱施工,塔吊和空心墩模板配合周轉使用,T構主墩塔吊單獨配置。
堯里河特大橋連續梁2個T構的掛籃施工完后,周轉到大溪坳特大橋使用,掛籃按最大承重設計。黃泥衙大橋64 m+64 m T構單獨配一套掛籃。
魯家莊隧道、滿家隧道、楊家灣隧道先期開工,開三個工作面,巖咀隧道待滿家隧道完成后開始施工。
跨堯里河特大橋位置需要建一座跨河便橋,堯里河洪澇災害多發,20年一遇洪水流量1 900 m3/s。便橋基礎需要防沖刷,由于枯水季節水量較小,河床為巖石,整體性較好,因此采取擴大基礎。上下游做鋪砌,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嚴格控制施工質量,保證抗沖刷[2]。
小里程段便道施工困難,有兩個方案進行比選:方案一,從線路右側G209國道在大田關村跨過堯里河,需要新建120 m施工便橋;方案二,利用線路左側上寨到下半村5 km土路繞行,從下半村到大溪坳工地。方案對比見表1。

表1 小里程便道方案對比一覽表
選擇方案二,利用左側上寨到下半村5 km土路,進行路面硬化。雖然道路硬化成本較高,但施工通行得到有效保證,保證困難地段的施工展開。
項目混凝土合計30.2萬m3,拌合站布置有兩個方案進行比選。方案一,設計一處(2×180)集中拌合站,位置設在DK200麻陽西站左側2.6 km。方案二設兩處拌合站,1處拌合站(1×180)位置設在大溪坳大橋;另一處拌合站(2×180)位置設在麻陽車站附近。拌合站費用對比見表2。

表2 拌合站費用對比一覽表
設一座集中拌合站費用低。但大溪坳特大橋段混凝土運距超過10 km,道路通行條件差,嚴重影響施工。方案二在困難地段增加一座拌合站,對本區段重難點的突破有利。
考慮本項目施工環境復雜,工期緊張的情況,選擇方案二兩座拌合站方案。拌合站設置見表3。

表3 拌合站設置一覽表
張吉懷鐵路麻陽工區線路橋隧比高,地質條件差,地形復雜,暴雨洪水等災害天氣多發,施工難度和工期風險較大。通過現場調查,對施工重難點和關鍵線路進行分析判斷,確定了總體施工思路。在主體工程、臨時工程方案比選過程中進行了定性定量對比。
本項目環境復雜,不確定因素多,施工安全風險和工期風險較高,如果前期投入不足,后期成本可能增加更多,因此在方案制定過程中,安全和工期保障始終作為首要考慮因素。
由于復雜地區的高速鐵路施工組織難度大,方案選擇各有利弊,施工總體方案的制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還需進一步總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