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娜 柳兆軍 董迎春 范學忠 趙 杰
(1.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2.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73; 3.山東點石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東 淄博 255000)
《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及設計(A)》課程是山東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教學既具有理論性又有很強實踐性,是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和專業素質的主課之一。本課程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依托本課程可參與學科競賽,部分學生畢業后,亦從事建筑設計工作。因此,需不斷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對本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優化至關重要。
本課程在城規2007級之前采用期末閉卷考試,2007級開始改為快題考試,實踐能力培養與考核得到了加強,但考核方式仍待完善,主要問題如下。
目前,本課程考核方式為6 h期末快題考試,考核成果為方案設計圖紙,課程總成績中,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由作業成績(35%)和出勤成績(5%)兩部分構成。現行考核評定主要集中在期末快題成績上,平時成績占比較小,且學習態度、設計思路等全過程表現不能全面考量;欠缺理論知識考核,學生對理論學習淡薄,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
考核平臺集中在課堂、考場等線下實體空間,缺乏網絡線上考核平臺,單一的考核平臺不利于督促學生的多時空學習。
考核內容局限于某類公建的方案設計與表現,多為假題、假地塊,學生難以得到多方訓練,不利于與行業接軌。城規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調研、分析及語言表達等能力未得到有效考量;同時,專業理論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考核不足。
評價主體僅為任課教師,教師自我把關,形成教、考、評一體化,缺少其他教師、行業專家和學生參與考評,難以確保考評的客觀、公正、全面、與行業接軌,削弱考核的激勵與導向功能。
生生交流較少,班級內、班級間、年級間的交流不夠,不便了解并汲取他人長處與經驗、認識并完善自身不足。師生交流也較有限,主要限于課堂,學生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指正。
綜上,為實現本課程考核的全面、公正與高效,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我們進行了考核方式的教改和實踐。2016年,筆者申請了校級教改項目——“《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及設計(A)》考核方式改革”,隨后一年多教學中,針對城規2014級本科生嘗試運用了新的考核方式。
加強平時考核權重,將考核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始終,把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結合。采取閉卷與開卷并舉,筆試與口試、答辯并舉,理論與快題考試并舉,線上與線下考試并舉,綜合采用多種考核形式。
即“平時考核+期末考試”相結合,平時考核注重考查學生全程化學習狀況,包括圖紙作業(手繪+機繪)、普通作業、調研報告、隨堂測試、階段性測驗、方案匯報、討論、出勤等;其中,在線測驗成績則據教學內容,運用課中、課前、課后測驗等方式綜合獲取。
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建設試題庫、發布隨堂測試與章節測試題、即考即批;上傳作業與批改;上傳課件、設計案例、行業規范、優秀作業、電子書籍、競賽通知等學習資源、便于交流、參考、輔導和釋疑,實現課前預習、課中復習、課上與課下的線上考核。其中,章節測驗可考核兩次,取最高分,即首次測驗后,學生可查找資料,梳理知識點,再考第二次,從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和解惑。
由此,既可檢查學生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情況,使學生獲悉自身優劣項,有針對性的重點學習;又可使教師了解教學動態,改進教學方式和內容,對掌握較差知識點,予以重點梳理,使考核結果成為修正教學的動態“指揮棒”。
加入隨堂與課后在線測試等理論知識的考評,增加平時圖紙作業考核內容,涵蓋草圖、方案圖、課題匯報、討論與點評等成績。
采用項目驅動法教學,優選實際工程項目為課題設計作業和快題考試內容,盡量真題真做或真題假做,使得考評更加客觀全面。課題項目具體來自于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待建地塊的設計項目,如聯華超市以南地塊擬建幼兒園、山東理工4號、5號教學樓以北地塊擬建教學樓等)和設計單位的實際項目,以便于學生實地調研與分析,體會實際工作流程。并選擇較復雜項目,組隊設計,模擬投標流程,除考核方案設計、圖紙表達、方案匯報、團隊協作等能力外,增加競標流程的規范性考評等素質考核。此外,結合學科競賽,將競賽題目融入課題設計,實行課題競賽化(2016年,將UA競賽題目作為課設選題),提升學生的創新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結合項目表達要求,圖紙作業除手繪外,可自愿附加機圖、展板、三維動畫與解說視頻,并據難易與質量酌情加分,提升學生圖面表達能力。部分優秀學生,方案定稿后,機繪平、立、剖、總平、效果等圖紙僅需1 d。
根據考評內容不同,建立課題組教師、行業專家、學生等多方參與的評價主體機制。讓同行教師參與,以便教師間取長補短;讓行業專家參與,可洞悉人才培養質量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讓學生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與參與性。由此,各方形成綜合合力,優化考核評價的公平、公正、公開。
對于較復雜的實際工程或競賽項目的方案設計,模擬項目競標流程,讓學生自由分組(5人~6人一組,據學習成績,教師再予以微調,以確保團隊實力的均衡,保證設計流程的高效開展。),共同設計方案,參加投標,并邀請課題組教師、設計行業專家盲審或公開評審,從而讓學生充分體驗實際工作流程及要求。對于調研報告等團隊作業,采取組間和組內互評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考評中,以促進考評的公平、公開、公正,并防止組內個別學生“形式化”參與。
采取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教學方式,加強師生與生生互動。在課題圖紙、調研作業等考核中,增加互動性——采取方案匯報、點評、討論、答辯等。教師表達意見,被考核學生闡明思路,其他學生提出建議,集思廣益,快速消化理解共性問題。
如在課題設計階段,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手段,學生設計方案草圖并制作ppt,進行方案匯報,其他學生點評、教師再總評,給出修改意見,學生可就師生質疑問題辯駁。匯報方案的學生和點評的學生均酌情給予評分。
總成績=平時成績(70%)+期末快題考試成績(30%)。
平時成績包括:圖紙作業(含草圖成績)、團隊調研報告、在線測驗、課堂匯報與討論、學習筆記、出勤等。各作業據其重要性、難易度、工作量等計算成績比重。
平時成績(70%)=圖紙作業成績(30%)+團隊作業成績(10%)+在線測驗成績(15%)+課堂匯報與討論成績(5%)+學習筆記成績(5%)+出勤成績(5%)。
本教改已在城規2014級學生中嘗試,與傳統的“終結式考核”相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學習成績明顯提升(見圖1),參加學科競賽的人數與獲獎率大幅增多(30余名學生參加競賽,榮獲國家級獎項6項、省級獎項2項,校級獎項10項),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人數和類型增多(方案設計類、視頻解說類等課題),作業拖拉現象顯著下降,方案設計合理性、表達規范性與表現力增強,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筆者通過采取“考核方式多樣化、信息化考評、考核內容全面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互動性考核”,嘗試了“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及設計(A)”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優化了設計類課程考核的“全面、公正與高效”,提升了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實現了“終結性考核”向“全程化考核”的轉變、學生“被動學”向”主動學”的轉變、“期末突擊學”向“全程學”的轉變。
實踐證明,本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對于提高建筑設計實踐類課程的教學質量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