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甄言
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公開征求關于《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定意見稿”)的通知。規定意見稿指出,未成年人節目管理工作應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和人格尊嚴,防止未成年人節目出現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傾向;未成年人節目不得宣揚童星效應或者包裝、炒作明星子女。
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視角入手,對未成年人節目進行監管,來得正是時候。它可以防止未成年人接觸到不該接觸的東西,避免未成年人的思想、靈魂受到污染。而禁止炒作明星子女及“童星”,最大好處,是可以淡化功利社會風氣。眾所周知,明星不只是“有名氣”,還享受“天價片酬”,口袋里不差錢。故而明星的子女出生后,過著王子與公主般的生活,從小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同時明星子女既有藝術遺傳基因,又有后天的專業化教育,小小年紀,才情和演技超出常人,于是出現了“天才”“童星”。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神童”“少年天才”“童星”等頻頻在電視節目上亮相,沒有“出名趁早”“賺錢趁早”的電視節目推波助瀾,家長沒有對比,就不會覺得自家的孩子“不如人”,不會覺得自己“太失敗”,沒有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以此推理,家長對“神童”“童星”“天才”的追逐就不會有當下這么瘋狂,把暑期當成了“第三期”,最多的報11個培訓班,希望以此彌補“輸了的起跑線”。
家長功利、不淡定,功利教育的風氣更盛。結果苦了孩子,孩子不是在培訓,就是在培訓的路上,根本體驗不到童年的快樂,也嚴重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影響孩子的心智和發育。這簡直就是童年毒藥和殺手,應該出重拳治理,剎住功利的社會風氣,引導和展示孩子快樂成長,教育功利才會逐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