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梅
摘 要:遼代是中國北方人口遷移的重要時期,特別是中原漢族人口的大規模北遷,構成了這一時期人口遷移的主旋律。這些漢族人口的遷移,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對遼朝政權的鞏固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遼代;漢族;人口遷移;影響
契丹族建立的大遼王朝,曾統治中國北方200余年。他們拓疆土、備典章、建“五京”,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對中國歷史尤其北方民族史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契丹人為主體的遼王朝中,生活著為數眾多的漢族人口,他們多是因戰亂或者其他原因而被迫從中原遷移到契丹境內。這些漢族人口對遼朝政權的穩固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是遼朝制度文化建設的推動者,同時也是遼朝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參與者。
1 遼初漢族人口北遷的形式
1.1 自發性的人口遷移
五代之際,中原政局混亂,戰亂不已,民不聊生。大量北部邊民不堪戰亂和苛政之苦,紛紛北上,避居契丹境內。如劉仁恭父子竊據幽州,統治“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除了北上避難的普通百姓,當時的一些漢族將領,也往往出于各種軍政原因,被迫投附契丹。如公元907年,平州刺史劉守奇因其兄劉守光囚父奪權,率數千人降遼,耶律阿保機置平盧城予以安置(今遼寧朝陽);公元915年,“幽州軍校齊行本舉其族及其部曲男女三千人請降”等事例在史書中多有記載。這種形式的人口遷移雖是小規模的,但卻有其深遠影響。
1.2 強制性的人口遷移
主要是戰爭期間被俘而被動遷入契丹境內的漢人。遼初契丹貴族“乘間入塞,攻陷城邑”,俘掠漢人,實其內地。據《遼史》《新五代史》及《契丹國志》等史料記載,契丹建國前后至遼圣宗時期,對漢族人口強制性的掠奪活動就有二十余次之多,尤其以遼太祖和遼太宗時期的軍事俘掠最為頻繁,規模也較大,直接影響著后代統治者的人口政策?!哆|史》卷一《太祖紀上》載:“明年秋七月,以兵四十萬伐河東代北,攻下九郡,獲生口九萬五千,駝、馬、牛、羊不可勝紀。”《遼史》卷四《太宗紀下》載:公元944年,大舉伐晉,“縱兵追及,遂大敗之。壬午,留趙延昭守貝州,徙所俘戶于內地”,“八年(公元945年)春正月庚子,分兵攻邢、沼、磁三州,殺掠殆盡”。這種軍事掠奪人口的行動直到遼圣宗時期“澶淵之盟”的簽訂才有所緩和。
此外,流入契丹的漢人中,還有很多是五代政權與遼在對抗交涉過程中而被扣留的外交人員。李月新在《遼朝社會群體研究》一書中,對這部分人也做了介紹。她提出像韓延徽、賈去疑等人即是這種情況而留在契丹境內的?!哆|史》卷七十一《后妃傳》載:“幽州劉守光遣韓延徽求援,不拜,太祖怒,留之,使牧馬?!?/p>
2 統治者對遷入漢人的政策
關于漢族人口被擄掠入遼境的人數,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根據史料記載及其相關方面考證,吳松弟先生推測,北宋初的二十年中被擄掠入遼境的漢族人口有六七十萬人。王孝俊先生據此推測,在近百年的歷史中,漢族人口前后遷入遼境的估計有近150萬之多。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進入遼境,統治者采取什么樣的政策,直接關系著遼政權的穩固和發展。
2.1 重用漢族官僚、知識分子,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
作為有遠見的統治者,在與五代政權的對峙中,就已意識到漢人的重要性,注重安撫境內的漢人,并利用他們來發展自身力量,韓延徽、韓知古、王郁、盧文進等均為統治者所重用。正是借助于漢人的力量,阿保機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此外,統治者為了便于管理龐大的漢族群體,維護國家穩定,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在統治機構上,在中央實行了南北面官制度;在官吏選拔方面,根據國家情況設置了科舉制等。
2.2 修筑城池,設置州縣
耶律阿保機接受漢人謀士韓延徽的建議,依漢人習俗,“建牙開府,筑城郭,立市里,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使漢人安心定居在遼境。此外,遼初統治者為了更好地安撫移民,又建立了一般的行政州縣。《遼史》卷三十七《地理志》載:“以征伐俘戶建州襟要之地,多因舊居名之?!表n光輝先生根據文獻記載,統計出遼統治者以俘掠人口所置的州縣有39個,其中,上京臨潢府就有9個之多。據《遼史·地理志》記載,檀州行唐縣以定州行唐縣移民所建,有人民3000戶;平州安喜縣以定州安喜縣移民所建,有人民5000戶。他們都是遼太祖時自中原境內俘掠而來的。
2.3 設置頭下軍州
遼代統治者除設置普通州縣安置漢族移民外,還建立了頭下軍州。所謂頭下軍州,帶有濃厚的奴隸制色彩和游牧民族特色,有論功行賞的性質?!哆|史·地理志》載:“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遼代頭下軍州的主體為南遷的漢人。
3 中原漢族人口北遷的影響
遼代大批漢族人口的北遷,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還帶去了先進的政治理念及中原文化。遼初統治者正是在北遷漢族官僚的影響下,確立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模式?!耙試浦纹醯?,以漢制待漢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行,促進了契丹社會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鞏固了契丹族的政治統治,并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3.1 推動了契丹社會的深刻變革
大批漢人的北遷,特別是以韓延徽、韓知古等人為代表的漢族官僚、知識分子入侍遼廷,客觀上促進了契丹社會的發展。《遼史》載“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儀法疏闊,知古援據故典,參酌國俗,與漢儀雜就之,使國人易知而行”。這些記載揭示了遼初漢族官僚在輔佐契丹統治者在制定典章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3.2 促進了契丹社會經濟的發展
對北遷的漢人,統治者推行了“親覽閑田,建州縣以居之,設官治其事”的政策,使其與土地結合起來,較快地穩定了北遷的漢族人口,推動了北方農耕經濟的發展。此外,也促進了獨立手工業生產部門的形成和發展。大量北遷漢族工匠的“織紉工作”,使得遼代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并且形成一定的規模,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大量出口,這就為遼代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此外,大量漢人涌入契丹境內后,遼朝的冶鑄業、釀酒業、制瓷業等手工業生產部門也得到快速發展。
3.3 注重吸收借鑒漢族文化因素
在北遷漢族文人官僚的影響下,耶律阿保機在建國初年即確立了尊孔奉儒的文教政策,開始興建孔廟,尊崇儒家思想。此外,契丹大、小字的創制也受漢文化的影響,是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協助下刪減漢字筆畫創制的。正是統治者對漢文化的推崇和包容借鑒,才使得契丹文化呈現出兼收并蓄、多元一體的發展特點。
參考文獻
[1](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宋)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宋)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四卷)[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王孝俊.中國人口通史(遼金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李月新.遼朝社會群體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7.
[7]韓光輝.遼代中國北方人口的遷移及其社會影響[J].北方文物,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