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峰
在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每一代教育工作者、每一任研修者都有自己的時代烙印。目前,研修機構的建設仍面臨一些問題,如何體現并發揮研修機構的價值和作用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研究歷史,明確責任
北京市17個區縣教育研修機構的名稱都不統一,構成方式也各不相同。以通州區為例,該區教研機構的歷史沿革就是教師教育發展改革歷程的折射,體現了通州研修人的自身追求。
一是三位一體。通州區教師進修學校于2002年明確提出了“三位一體”開展教學研究的構想,即“以教研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以電教為手段,深化教學改革,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其目標是要促使每個教研員、每個教師都成為“三位一體”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研修一體。2005年7月,通州區教師進修學校、通州區第一教師進修學校和通州區教育信息中心合并成立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該中心構建了一套適應本區教師教育現狀的“研修一體”制度體系,建立了一套與教育教學相適應的“研修一體運行機制”,促進了研修員和基層教師的專業發展,加強了校本研修和研修中心的建設。“研修一體”中的“研”主要是指教研、科研,“修”是指教師的進修、培訓;教研員的稱呼也改為研修員,被歷史地賦予了“研”與“修”的雙重職責。“研修一體”是指在教師教育中,把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二、與時俱進,服務社會
通州區地處北京東西發展軸和東部發展帶的節點位置,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帶上的重要節點,也是北京參與京津冀、環渤海區域合作的重要樞紐,有著很明顯的區位優勢。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必然要有高起點、高站位、高標準的通州教育,通州教育也必將成為全國教育創新發展的生長點。通州教育是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服務的,是優質、公平、創新、開放的教育。因此,提出了通州教育發展理念——研學共振,系統教研。
“研學共振”是指教育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和諧、互動關系,它實現了從研教到研教研學的全面研修。具體來看,“研”指研學、研教和研訓;“學”指學情分析、學法指導、學風建設、區域教育學習型組織的形成。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與學習相結合,教育系統中的諸要素達到目標一致、主動發展、和諧共進。
“系統教研”是“研學共振”理念下的教研實踐路徑。面對通州區教研現狀,針對當前教研工作中依賴個人經驗和單向傳授的弊端,站在通州區學科教研歷史傳承與特色發展的高度,深層次介入教師專業發展過程,構建系統性研訓模式。
“研學共振,系統教研”發展思路是通過兩條途徑(思想引領、行動示范)、三個基于(基于網絡、基于數據、基于學情)、四項原則(科學化、人文化、專業化、標準化)、五種能力(學習力、研究力、指導力、示范力、引領力)的培養,力圖打造一支智慧型研修隊伍。
三、實踐探索,面向未來
1.目標創新——建設教育智庫
教育智庫是通州教育的“動力源”。每一位研修者都是這個智庫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都力爭達到該智庫學科首席的水平,從而起到思想引領、行動示范的作用。同時,聘請國際教育學者、國內知名教育專家為顧問,組建由通州區教育家、特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市級骨干教師組成的教育智庫,為通州區的教育發展服務。
2.機構創新——組織機構改革
以目標為導向,設立學術學部;以問題為導向,設立學術中心。關注組織機構的學術創新,組建中心(分院)學術委員會、學術學部和學術中心為平臺的學術研究團隊,強化學術研究。
一是設置十大學術中心。十大學術中心即人力資源發展研究中心、區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課程教材研究中心、教育資源整合研究中心、學科教學研究中心、學生學習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質量與數據研究中心、教育宣傳研究中心和管理服務保障研究中心。如學生學習研究中心旨在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適應時代要求,適應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
二是設置九大學術學部。九大學術學部即語文學部、數學學部、英語學部、自然科學學部、人文與社會學部、技術與綜合學部、終身教育學部、體育與藝術學部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學部。如人文與社會學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學部、語文學部與北京出版集團合作編寫了“一核一城三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北京城、長城文化帶、西山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的小學初段、小學高段、初中段和高中段的四段學生讀本。
3.研究創新——專業閱讀研究
教師研修中心從研修員專業閱讀的角度,編輯了《理想教育》《教育熱詞》兩本內部刊物。《理想教育》定期向研修員推薦好文章,倡導研修員進行專業閱讀。《教育熱詞》則面向全區,旨在引導教育工作者了解當前的教育熱點,更新理念,拓寬視野。每月綜述六個“教育熱詞”,主要從眼界朝外(國內外的先進做法、專家學者的討論等)、橫向比較(北京市及各區縣的做法)和內在做法(通州區內的實踐與做法)三個方面著手。“教育熱詞”的價值在于多人、多次、持續的智力投入,讓通州教育人緊跟時代步伐,了解當下熱點,明確通州區所處階段,為建設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的副中心教育貢獻智慧。從理念上,營造自主學習氛圍;從內容上,提高問題學習意識;從方式上,發展對話思辨學習能力;從服務角度上,為教育行政決策服務,為基層校發展服務。
4.實踐創新——培訓課程開放
教師培訓課程借鑒“眾籌”理念,向優秀教研員、優秀骨干教師、國內外的教師培訓機構開放,吸納匯集不同層面、不同特色的課程資源,從教育理論、實踐案例、國際視野不同角度豐富和深化教師培訓課程體系。通過引進國內外的優質教師培訓項目和培訓資源,如卡耐基培訓、異地教育培訓考察等,拓寬中小學干部教師的教育視野。
5.方式創新——優先發展策略
教師研修中心秉承“改變世界最短的路是改變我們自己”的理念,不斷創新優先發展策略。這些年來,通州區實施了研修員優先發展策略,實現了“雙五零”目標,即50名市級骨干教師及以上稱號的研修員和50名區級骨干研修員,為建設智慧型研修員隊伍奠定了基礎。
經過實踐,“通州教育人”認為目標創新是研修之魂,機構創新是研修之道,研究創新是研修之本,實踐創新是研修之根,方式創新是研修之行。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