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云
[摘 要]中小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在對四川省瀘州市各區縣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現狀調研的基礎上,結合中小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實踐,探討中小學校開展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的課程教育目標、課程資源建設、藝術創新和教師隊伍建設。
[關鍵詞]民間音樂;文化傳承;調研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迫切需要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以中小學為主陣地。民間音樂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它的傳承現狀,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切實有效的傳承教育活動,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音樂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瀘州市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
1.民間音樂文化傳承形勢嚴峻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的傳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沖擊,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滅絕的危險。相關研究顯示,近六十年間,我國戲曲的傳統劇種減少1/3;舞蹈類遺產二十多年來的消失數量超過當時統計總量的三成;曾經的兩千多個劇種現存活于舞臺的僅剩幾十個;八十多種少數民族和地方語言中有十多種正處于瀕危衰退狀態。可見,歷史文化記憶面臨丟失的危機,歷史文化傳統面臨斷裂的危險。
以四川省瀘州市為例,市域內的民間文化同樣存在斷裂的危險,許多傳統技藝面臨消失的危機。以民間音樂為例,如四川揚琴,分上河調、中河調、下河調,瀘州所屬的川南地區揚琴屬于四川揚琴中河調,目前中河調基本失傳,只有古藺縣黃家揚琴仍一脈尚存;許多勞動號子,如石工號子、船工號子,因缺乏具體勞動場景的支撐,瀕于失傳。
2.民間音樂文化保護傳承取得突出成績
面臨危機,國家采取了積極措施保護文化傳統。目前,從事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的主要是文化、教育兩大系統。文化系統以區縣文化館站為主體,開展收集整理和傳承人保護工作。在整理基礎上,各區縣編制本區縣的民間音樂文化專集,確定并實施了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截至2015年底,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市級以上與民間音樂文化相關的非遺項目共50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7項。結合本區縣獨特的文化遺產,各區縣開展了包括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非遺進校園三類非遺項目的傳承活動。
從學校角度看,不少學校具有傳承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自覺性,組織人力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如三河學院等職業學校參與了所在區縣的民間音樂傳承相關活動。許多中小學音樂教師出于職業追求和自身愛好,自發地開展民間音樂的收集和創編工作。
3.存在的問題
一是傳承人保護和創新措施不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30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要采取提供必要場所、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等措施,支持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但在現實中,非遺傳承人的支持經費往往落實不到位。“非遺”是活態文化,更多地依靠社會的有意識保護與傳承。非遺保護不是單純為了留住歷史,而是在繼承中進行創新發展。題材、技法的創新相對容易,難的是藝術境界的提升。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多數傳承人只注重留住歷史回憶,在藝術境界創新方面的意識不夠。
二是傳承師資嚴重匱乏。所謂傳承,包括“承”歷史和“傳”未來兩方面內容,優秀的文化傳統會在傳承過程中得到積淀留存并傳播。傳承是活態傳承,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原住民流失,傳統村落銳減,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關系漸漸逝去,依附其上的鄉村文化日益瓦解,活態傳承面臨挑戰。民間音樂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但缺乏挖掘整理的專業人才,許多傳承人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會做不會教的現象很普遍。學校雖然有專職音樂教師,但許多教師并沒有接受過民間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民間音樂常常是且歌且舞、說唱做念融為一體,許多學校的現有師資不能滿足需求。
三是宣傳不夠,缺乏社會共識。目前,在傳承民間音樂文化方面,中小學校普遍認識不夠,學校、教師對本地區富集的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缺乏了解,被動地參與工作。如納溪文化館與納溪某學校合作,創編船工號子、納溪民歌薅海椒、合面花船等充滿納溪民間風味的歌舞節目,文化館出經費和人力,但學校參與被動,教師無干勁和興趣,只負責把學生召集起來,余下工作基本由文化館有關人員承擔。如四川省合江縣,2007年開始在非遺進校園方面開展工作。為推進貫打嗩吶進校園,合江縣文化館曾編寫貫打嗩吶吹奏教材,集中全縣音樂教師培訓,在學校建傳習基地,采取展板形式宣傳,但效果均不明顯;也曾與某學校藝術團開展合作,藝術團的排練指導全由文化館教師義務承擔,但人力十分缺乏,迫切需要教育系統的支持。
民間音樂文化“俗”的一面為人熟悉者較多,但“雅”的一面沒有得到充分發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謂不遺余力,專門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還沒有為人熟知,實際發揮的作用很有限。調研中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教唱山歌、呼號子,但有的家長對此很不理解,他們覺得這些山歌、號子很普通,從小聽到大,未意識到保護的重要性。
二、中小學校開展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的課程建設
1.開展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的政策支撐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規定中小學校“開發利用當地的民族民間美育資源,搭建開放的美育平臺,拓展教育空間”。教育部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各地“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的建設工作”。《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均把“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作為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這些官方文件為中小學校開展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實施空間。
2.中小學校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的目標
民間音樂非純粹藝術形態意義上的音樂,它承載著一定區域民眾的歷史記憶。正如音樂家柯達伊所說,“民族傳統有機的繼承,唯有從我們民間音樂中才能找到”。因此,中小學校在相關課程的建設上必須摒棄就技藝教技藝的思路,要在文化傳承上下功夫。
結合課程的內涵及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意義,以及中小學校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是學校藝術課程的組成部分的現實,中小學校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的總目標應確定為增強三個意識——文化認同意識、文化傳承意識、文化創新意識。文化認同解決“我們是誰”的問題,文化傳承解決“認同意識如何代代相傳”的問題,文化創新解決“我們怎樣傳承文化”的問題,三者具有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在具體實施中,要本著民族傳統有機繼承的責任感,加強民間音樂文化教育,使學生思考自己身上的文化烙印,在循序漸進的音樂藝術陶冶中了解成長之地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發展,認同民族文化,熱愛自己的家鄉,增強民族自豪感。
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任何一種形式的音樂作品必然要與人的現實需求結合。民間音樂要傳承下去,必然要求藝術境界的創新發展。原生態的民間音樂文化屬于俗文化范疇,要進入校園和課堂,必然需要經過去粗取精的篩選,把具有思想性、藝術性、代表性的作品選出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進行民間音樂的二度創編,提升藝術境界,使之既不失原有韻味,又適合教學所需,更好地促進民間音樂文化傳遞的地方文化特征代代相傳。
三、中小學校開展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的保障措施
1.加強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的資源建設
學校和教師要主動加強與文化部門的聯系,積極參與民間音樂文化的收集整理,了解本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文化,并采用多種途徑開展傳承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其一,教師要提高文化自覺性和敏銳性,在課堂上有機融入民間音樂元素,實現傳統音樂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其二,要找準切入點,組織開展第二課堂和社團活動,把民間音樂傳承納入學校規劃的教育內容;其三,在校本課程的拓展教學實施中,要適當組織學生參與采風活動,注重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專業學習開展實踐創作活動,把開發民間音樂資源同學習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尋找民間藝術人,了解當地音樂文化。
2.積極開展培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調研發現,促進學校開展民間音樂文化傳承教育,必須解決教師缺乏理論支撐、欠缺實施能力以及成果提煉和推廣運用能力不足的問題。為此,應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培訓內容上,民間音樂的系統理論學習、技法(器樂技法、聲樂技法)學習、民俗蘊義學習等是當務之急;在培訓形式上,集中辦班培訓、崗位培訓、課題研究培訓應結合進行,其中崗位培訓和課題研究培訓應該是學校教師培訓的主渠道。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