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蘊
11月23日,滬深交易所相繼發布《上市公司高比例送轉股份信息披露指引》,明確了虧損、凈利潤大幅下滑等三種情形下,上市公司不得高送轉,對上市公司主體提出了多項信披要求,遏制部分上市公司以“高送轉”之名拉抬股價,借機減持的行為。
星石投資對此點評指出,近期高送轉再度躁動,12月又有解禁潮,新規此時落地補上制度漏洞,杜絕“抬轎式”高送轉,保障投資者利益。
自2015年以來,監管對非理性高送轉的一直在逐步趨嚴,高送轉公司也由2015年631家下降至2017年321家,此次對業績、解禁、減持都明確了量化指標,從制度上杜絕“高送轉式割韭菜”。
星石投資認為,隨著高送轉制度的日臻完善,未來將只有具有業績支撐,有真實擴張意愿和實力的高成長企業才能獲批高送轉,“高送轉”將從概念炒作,逐漸過渡到理性投資,而投資者也可以據此的評估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近期高送轉炒作沉寂兩年后再度躁動,而12月市場限售股解禁額高達4001億元,解禁上市公司家數為232家,均為2017年以來單月高點。星石投資表示,這一背景或是監管此時落地新規的重要原因。
高送轉本身屬于股本稀釋,是權益的內部調整,并非分紅,比如由10元10股拆成1元100股,投資者手中的股票價值并沒有發生變化,也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價值。在成熟市場上,高送轉的投資邏輯來自于兩方面:一是上市公司釋放對未來盈利的樂觀預期;一是在于降低股價后,有利于提升其流動性從而帶來溢價。
但A股市場的不成熟,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高送轉藏匿諸多違規行為,例如“抬轎式”高送轉,做高股價掩護大股東減持套現、對沖限售股解禁壓力,而致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然而沒有基本面支撐的高送轉,使一小部分人獲益的短暫熱鬧之后,便是一地雞毛。例如近期首只“仙股”退市的案例,正是在前期多次進行沒有基本面支撐的高送轉,其股價在短期脈沖式沖高后下跌,結果越拆越低,最后不得不退市。新規此時落地補上制度漏洞,規范“抬轎式”高送轉,保障投資者利益。
自2015年以來,監管對非理性的高送轉層層趨嚴:2015年強化信息披露、2016年的原則上不支持績差股高送轉,此次則對業績、解禁、減持都明確了量化指標,從制度上杜絕“高送轉式割韭菜”,保護投資者利益。
此次新規明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送轉方案的,其最近兩年同期凈利潤應當持續增長,且每股送轉比例不得高于上市公司最近兩年同期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上市公司送轉股方案提出的最近一個報告期凈利潤或預計凈利潤為負值、凈利潤同比下降50%以上、或者送轉后每股收益低于0.2元的,不得披露高送轉方案。上市公司提議股東、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在前3個月存在減持情形或者后3個月存在減持計劃的,公司不得披露高送轉方案。
伴隨著高送轉制度的日臻完善,接下來將只有具備業績支撐,有真實擴張意愿和實力的高成長企業才能獲批高送轉,“高送轉”將從概念炒作,逐漸過渡到理性投資,而投資者也可以據此的評估上市公司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