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暨第四屆廣東院士高峰年會于東莞開幕,來自各界的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黃乃正: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需要清晰的自我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必強求每個城市都像深圳一樣。休閑、旅游、教育、工業、手工業都可以成為城市獨特的名片。城市發展需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詳細的發展規劃。這個定位對于深圳來說,也許是高新科技產業,對于東莞來說,則可以是工業制造業。像香港和廣州,就可以往高等教育方面進一步發展。在整個建設過程中,交通運輸、產業基礎、行業優勢等因素都需要統一考慮。
郭仁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避免“城市病”
智慧城市與城市的管理治理、規劃建設運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調發展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通過應用現代通信技術,智慧城市可以增進人際交流、協調城市群關系。與此同時,智慧城市還能為區域發展提供智能化分析,幫助城市找出自身發展特色和適配產業。
要知道這個區域是適合發展什么產業,我們需要大數據的支撐,需要知道相連的區域目前需要什么,相關產業之間有沒有形成互動的關系。如果將企業孤立地放在一個地方,而不做配套的調查分析,企業跟周圍的產業之間沒有內在互動關系的話,這個決策所帶來的效益不會很好。
城市發展為什么要注重自身特色?城市之間需要形成互補之勢及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而非同質化的競爭關系。灣區內部協調融合十分重要,同質化的競爭是沒有靈魂的。所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既要發揮大城市的作用,也要避免“城市病”。要形成一個互補的關系、1+1大于2的關系、相互促進的關系。
總而言之,我們要搞差異化的、有特色的發展,要形成完整的發展體系,形成一個有機建設的組合,這樣總體發展水平才會提升。
鄔賀銓:以資源優化配置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設
以前,區域發展常常以單個城市為核心來帶動發展。而現在,以資源優化配置帶動城市群整體建設的發展策略則更具科學性。實現協同發展,進行資源合理配置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城市都應發掘自身優勢,依靠產業互聯關系,共同進步。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來說,每個區域各有特色,自身基礎也都得天獨厚。在新一輪的建設過程中,大灣區各城市可以瞄準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創造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從目前政策創新和人才支持情況來看,我們看好大灣區的未來。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經驗也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供參考。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提到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概念,對于解決廣州、深圳“大城市病”具有一定意義。城鄉協調、合理規劃、科學高質量發展三項需要齊頭并進。
郭海成: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需各城市分工合作
人們常說,粵港澳大灣區要一體化協調發展。但在人才引進方面,各區域、城市之間存在著不平衡。我認為,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必要搞一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研究院。像美國的一些灣區,城市之間也并不都存在同質發展競爭。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需要考慮人才培養的大方向以及各城市間的分工合作。
郭仁忠:粵港澳人才交流應更加便捷
在教育、人才合作等方面,粵港澳三地政府、高校及研究機構要盡可能的減少城市之間交流合作的行政及基礎設施障礙?;浉郯闹g的人員交流和通行應盡可能便捷化。城市之間應自視為發展共同體,注重開發融合發展方式?;浉郯拇鬄硡^城市群的基礎設施,不僅要統一規劃建設、達到通用水準,更要注重發展思路的轉變。此外,配套服務也需要進一步融合完善。以看病就醫為例,若深圳老人在香港看病,可就地報銷,那么整體上兩地的交流溝通便會更加流暢。
我認為,總體而言,我們要從生產生活方面將灣區城市作為一個整體去考慮,盡可能減少傳統思維模式導致的城市個體觀和人為障礙。此外,灣區城市群內部之間需要有一定的分工和合作。目前,從整個灣區來看,各個城市之間的技術條件、資源儲備及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強行同質化并不可取。只有形成完整的發展體系,憑借有特色的發展內容將各城市發展脈絡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得到總體的提升。
郭海成:粵港澳三地學者應強化交流
據我觀察,一直以來,許多香港的教授都會去內地交流,但是這多是個人行為。現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發展機遇則為三地學者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可以有效將灣區科研人才結合在一起的機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
羅錫文:大灣區發展需要高端創新人才
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有創新思維理念及生態。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明確目前發展水平,分析差距短板,只有清楚問題,才能對照找出解決措施,促進高質量發展。
在一系列的短板之中,人才問題是共性的,我們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創新人才。只有當人才、思維、生態條件都具備了,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吳宏偉:港科大將設南沙分校助力人才培養
十幾年前曾構想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發展科大分校,后來幾任校長都在往這方面努力。現在,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和國家扶持政策的完善,我們愈發堅定了在南沙開設分校的決心。
在分校的管理上,我們會沿用港科大的管理方式和考核制度,保持國際化特色。如何將國際特色和標準引進到大灣區分校內,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保持國際化的師資和多元化的生源,也是我們長久以來在思索的議題。此外,我們還在考慮和灣區內的大學聯合招生授課,促進區域內人才更好地流通。
(來源:新華網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