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然
1927年1月4日,臘月初一,年關已近。34歲的毛澤東揮別身懷六甲的妻子楊開慧,從湖南長沙頂風冒雪來到湘潭。此時的湘中大地天寒地凍,毛澤東心中卻似燃著一團火。
1923年“二七慘案”后,全國革命的重心從城市轉移到廣大農村,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農村大革命運動風起云涌。誰知“農民在鄉里造反,攪動了紳士們的酣夢”,土豪劣紳、封建軍閥、貪官污吏和國民黨右派等一片恐慌,他們攻擊污蔑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惰民運動”,叫嚷農民運動“糟得很”。
黨外如此尚能理解,黨內竟也有人持此種論調。就在半個月前,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特別會議上,陳獨秀指責湖南工農運動“過火”“幼稚”“動搖北伐軍心”“妨礙統一戰線”等,不贊成解決土地問題。盡管李維漢等人據理力爭,但會議基本上按照陳獨秀的主張通過了壓制工農運動的方針,這讓毛澤東大為失望。
毛澤東對農民運動是持熱情態度的,這基于他對農村、對農民境況的深刻了解——
1925年2月到8月,毛澤東曾利用回故鄉韶山養病的時間,在農村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其間,他“經過同各種人的調查和接觸,了解到韶山附近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農村的階級狀況和各種社會情況”,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湖南農民的強烈戰斗性。隨后他接連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農民中各階級的分析及其對于革命的態度》《中國佃農生活舉例》(現存的毛澤東最早的一篇農村調查報告)等調查報告,詳細分析了農村各階級和階層的經濟地位以及他們的政治態度,為中國共產黨尋找出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毛澤東在調查研究會上(油畫)
次年5月,毛澤東擔任第六期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的經歷,成為他進一步深入了解和系統研究農村問題的重要契機。這期學員來自全國20個省,共300多人,出自工人、農民、小學教師和青年學生等各種群體。毛澤東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將這些學員作為調查對象,要求他們“把家鄉的情況,按調查項目填寫”。他還發動各省來的學生抄寫民歌,以此了解各地民風民情。通過這些調查研究,毛澤東逐漸認識到“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
之后毛澤東一直關心推動農民運動的開展。然而,千百年來受壓迫的農民終于覺醒,前赴后繼涌入革命潮流之時,黨內外卻是一片指摘之聲!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發表受到陳獨秀等人的阻撓,后在瞿秋白的爭取下,由漢口長江書店以“湖南農民革命(一)”為題出版
農民運動到底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毛澤東決心用實地考察的結論來駁斥。
在那個天寒地凍的臘月,毛澤東穿行在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等地,徒步行程1400多里,考察了當地農民運動情況。每到一處,他都認真聽取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國民黨縣、區黨部,工會,農會,婦女,青年,商會等團體的匯報,了解農民組織起來的情況和與土豪劣紳斗爭的情況。同時,他邀集有代表性的農民及農運同志開調查會。為了更有效地獲取信息,他事先有針對性地列出提綱,問題包括農會組織得怎樣,有多少區、鄉農會組織,多少會員,農民武裝情況怎樣,農民對農會有什么看法,等等。調查會上他口問手記,與大家展開同志式的討論。其間,他還深入農民家庭,與農民同吃同住,獲得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經過32天扎實的摸底調查,毛澤東發現鄉村已與之前大不一樣。在韶山,祠堂成了農民協會的會址,農民協會組織農民修塘、修壩、禁煙、辦農民夜校,婦女也來開會了,甚至她們還要坐頭席,過去不能進的祠堂如今她們也可以大搖大擺地進了。在衡山縣白果鄉,農會掌了權,土豪劣紳不敢說半個“不”字;在湘鄉,當地歷來牌賭盛行,鴉片流毒很廣,農民協會一成立,首先禁止賭錢打牌,禁止抽鴉片煙……
由此他得出結論:被農會組織起來的龐大的農民群體,正如暴風驟雨般沖破封建地主的特權,世世代代沉默的農民終于挺直腰板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皩O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勛?!?/p>
考察結束后,毛澤東顧不上休息,便開始埋頭撰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經過半個多月的認真梳理、草擬提綱、撰寫文稿、多次修改,1927年2月底,這篇重要的馬列主義文獻誕生了。
這也是毛澤東后來果斷帶領部隊“上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乃至領導中國革命走上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重要思想源頭。
1927年,在大革命運動失敗的危急關頭,發生在農民運動低谷的秋收起義以“潰不成軍”的失敗結束。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再圖革命發展,1927年10月,毛澤東帶領工農紅軍來到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羅霄山脈中段湘贛邊界的井岡山。革命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毛澤東為何選定在井岡山“安家落戶”?這是反復調查研究和審慎選擇的結果。部隊到達江西蓮花縣后,毛澤東沿湘贛邊界進行實地調查,對各地階級狀況、群眾基礎、敵人情況、地理環境、物產資源等進行了比較分析,“整個的羅霄山脈我們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較起來,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最利于我們的軍事割據”。
部隊上山途中,毛澤東帶著腳傷行軍,忍著疼痛,一邊走一邊同戰士交談。一路行軍一路調查研究。他發現自文家市決策轉兵后,部隊官兵思想混亂,對革命前途信心不足。經過深思熟慮,毛澤東對部隊進行了整頓和改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為了在井岡山站穩腳跟,毛澤東先后在周邊做了詳細的社會調查,寫成了《寧岡調查》《永新調查》等重要報告。同時,毛澤東要求每個連成立一個宣傳隊,隊員5-7人,每月10-15塊大洋的宣傳費,分兩大塊工作:一是書寫、印發宣傳標語,二是進村入戶調查。1928年1月,毛澤東親自擬定了一個調查提綱,分社會情況、政治情況和經濟情況三大部分,用紅、黃、綠三種紙張印成小本子,宣傳隊隊員人手一本,每到一個新地方就開展調查。
當時一起上山的曾志(1911—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擔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在《回憶在井岡山的戰斗生活》中對此做了細致的講述:
毛主席給我擬了一個調查表,內容是每天行軍的沿途情況:經過了什么地方:行軍的里數:道路的情況,是大路、小路,還是石板路:山林、樹木、河流、橋梁的情況:沿途兩邊土地的情況,面積多大,地里種什么,是水田還是旱田;村莊的情況,有多少人口,房子是土房還是瓦房,有沒有碉堡,村莊位置朝向,是靠山面水還是在平原,村莊與村莊間的距離等;還有沿途所見的其他動態。這個表的內容,每天要向他報告……
如果部隊在那里宿營三天……我們要分頭到貧雇農家里進行宣傳和調查工作,調查他們那里土豪劣紳的情況、貧雇農的情況。當時沿途要籌款,先調查清楚了,知道了哪個地主最有錢并且最壞,我們采取罰款的形式,限他們當天或第二天交出:知道哪個大地主家有糧食,我們就做訪貧串連工作,做好動員工作,然后開倉濟貧……
這種調查研究,解決了戰爭環境下部隊的生存問題,形成了部隊每到一地都開展社會調查的習慣和制度,同時又解決了部隊怎樣做群眾工作和打擊誰、依靠誰的問題,使廣大紅軍官兵樹立了“軍民魚水”的觀念,從而為根據地建設打下了重要基礎。
但在白色政權包圍的境況下,隊伍中出現了一種悲觀的論調,質疑“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這引起了毛澤東的深思。在對以往的社會調查情況進行分析后,毛澤東寫就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根據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特點,論證了中國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并發展的原因、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
安家井岡山后,毛澤東認為,“要增加生力軍保護革命,非解決土地問題不可”。如何解決?毛澤東根據以往調查研究中了解到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情況,領導根據地軍民展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在此基礎上,1928年12月,他親自主持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在土地的分配上,采用了人口與勞動力兩個標準,并提出:“兩個標準,以第一個為主體,有特殊情形的地方,得適用第二個標準(能勞動的比不能勞動的多分一倍)?!边@就既考慮到了勞動力,又照顧了老人與小孩;既切合了邊界的實際,又與中央的相關政策相吻合,受到根據地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
但由于缺乏經驗,這個土地法關于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買賣等方面的規定,并不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1929年4月,毛澤東在江西興國縣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又主持制定了第二個土地法一《興國土地法》,將《井岡山土地法》規定的“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一原則性的修改,保護了中農的利益。
1929年,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開辟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時,隨著一些城鎮的解放,迫切需要掌握城鎮中各階級的經濟、政治狀況,以便制定正確的政策。江西尋烏縣位于贛粵閩三省交界處,是了解城鎮工商業狀況的便利之地。1930年5月,毛澤東利用行軍之便來到尋烏展開調查。
到尋烏縣城的第二天,毛澤東帶著一名警衛員,由中共尋烏縣委書記古柏領路,先繞縣城四周城墻環視一圈,隨后穿行于城內大街小巷,與入城趕集的農民和擺攤設點的商販交談,還進入一些店鋪向老板詳細詢問生意情況。經古柏介紹,毛澤東結識了尋烏縣商會原會長郭友梅等人,對城市商業情況有了一定了解。
為掌握尋烏的社會經濟情況,毛澤東決定召開調查會。他與古柏一起商定了前來參加調查會的人員名單,要“能深切明了社會經濟情況的人。以年齡說,老年人最好,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有斗爭經驗的青年人也要,因為他們有進步的思想,有銳利的觀察。以職業說,工人也要,農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識分子也要,有時士兵也要,流氓也要”,調查到哪個問題,就請哪方面的人士參加。
調查會在尋烏縣城南門外的天主教堂內舉行。會上,毛澤東按照提前做好的詳細綱目發問。提綱分五個大目,每個大目之下又列出幾個至十幾個細目,在細目之下再列出做討論式調查的具體問題。比如在細目“尋烏城”之下就列出雜貨、小貨、油、鹽,甚至“娼妓”“同善社”等25個方面的情況,通過各種貨物的流通情況去剖析這個小縣城的社會經濟狀況。
調查會開了十幾天,白天沒談完,晚上接著談。會后,毛澤東還帶著工作人員到城郊的田間地頭,一邊幫農民耕田插秧,一邊做調查工作。
這是毛澤東生平規模最大的一次社會調查。之后他將調查筆記整理成8萬余字的《尋烏調查》。報告介紹了尋烏城市商業情況、土地分配情況,為制定正確對待城市貧民和商業資產階級的政策,確立土地分配中限制富農的“抽肥補瘦”原則,提供了實際依據。以后的轉戰中,毛澤東一直把這次調查的材料帶在身邊,視為珍寶。
就在毛澤東進行尋烏調查時,贛南閩西一帶的土地革命也洶涌澎湃地發展著。全面展開的分田運動,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支援中國共產黨、支援革命戰爭的積極性。但問題也接踵而來,4月3日,掌握實權的李立三以中央的名義命令毛澤東和紅四軍立即放棄“嚴重錯誤的”“分散的去武裝農民的策略”,而要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范圍內擴大主力紅軍,要把每一支槍都集中到紅軍手里,做好攻打城市的準備。
毛澤東敏銳地感覺到,中央“左”的思潮越來越嚴重。他決意寫篇文章,給頭腦發熱的人澆點“冷水”清醒一下。于是,著名的《調查工作》(后改為《反對本本主義》)在井岡山昏暗的油燈下誕生。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等著名論斷。闡明了社會調查的重要意義,以及調查的目的、對象、內容、方法和一些技術細節,表達了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思想。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黨的思想路線。
這篇文章在紅四軍和中央蘇區被印成小冊子,形成了一股調查研究之風。
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與根據地的蓬勃發展引來蔣介石的瘋狂剿殺。危急形勢下,毛澤東領導中央紅軍每每化險為夷,打退了國民黨的一次次進攻。而這靠的也是調查研究基礎上的靈活決策。
第二次反“圍剿”之前,國民黨軍隊來了20萬人,紅一方面軍只有3萬人,敵眾我寡,方面軍首長對如何挫敗敵人“圍剿”感到棘手。于是,毛澤東和彭德懷到吉安、泰和、興國三縣交界的白云山上跑了一天,實地察看地形。之后毛澤東毅然決定選擇白云山作為打第一仗的戰場。他對彭德懷說:“紅一軍團的四軍、三軍打正面,打兩路,你的紅三軍團全部打包抄,敵人一定會垮下去?!惫?,照此部署,紅一方面軍取得了富田(位于江西吉安)戰斗的勝利,在半個月中橫掃700里,連打5個勝仗,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對此,多年后毛澤東總結道:作為一個軍隊指揮員,摸熟了自己的部隊(指揮員、戰斗員、武器、給養等等及其總體)的脾氣,又摸熟了敵人的部隊的脾氣,摸熟了一切和戰爭有關的其他的條件如政治、經濟、地理、氣候等,這樣的軍人指導戰爭或作戰,就比較地有把握,比較地能打勝仗。指揮員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聯貫起來的思索?!拔业慕涷灇v來如此,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
除了實地調查,毛澤東還注重通過報紙、書刊等收集情報。在江西蘇區,指派部隊攻打城鎮,任務不是搶錢而是搶報紙。通過這種方式,毛澤東在國民黨的封鎖中獲得了開闊的視野,這成為他運籌決勝的資本。
1934年10月,由于中共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者推行消極防御戰略,實行進攻時的冒險主義、防御時的保守主義和退卻時的逃跑主義,使得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嚴重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
轉移過程中,面對蔣介石的圍追堵截,毛澤東指揮部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戰爭奇跡。而毛澤東的“神機妙算”,靠的也是知己知彼的情報調查。正如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所說:“《長征組歌》中不是有這么一句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錯,毛主席用兵確有過人之處,但他也是以情報做基礎的?!薄凹t軍之所以敢于在云貴川湘幾個老軍閥的防區內穿插往返,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我們在龍云、王家烈、劉湘、何鍵的內部安插了我們的人,并且破獲了他們的密碼?!?p>
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同農民親切交談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終于突破國民黨封鎖到達陜北,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落地生根。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此前后,毛澤東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變化,對中日雙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乃至民族性格等因素進行了詳細調查,特別是通過抗戰初期指揮我軍挺進敵后的實踐,詳細研究了日軍作戰特點,從而把戰爭制勝的全部因素研清議透。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寫出了《論持久戰》等對局勢影響深遠的著作,闡明了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的論斷,提出了以全民動員為基礎、以運動戰和游擊戰為主要作戰形式、以殲滅戰為基本作戰要求的制勝策略。在那個抗戰軍心混亂的1938年,《論持久戰》使人們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前途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全國軍民抗戰的信心。
在之后的近十年時間里,毛澤東領導的中共中央在延安運籌帷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揮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延安時期,調查研究作為毛澤東的一種工作習慣,滲透于他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了他每一項決策的重要依據。
有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1941年6月的一天,突發雷電,集市之上,固臨縣一位老鄉的毛驢被雷電擊死。這位老鄉心中惱怒,便在大庭廣眾之下指名道姓地罵道:“老天爺瞎了眼,為甚不讓雷公打死毛澤東……”此話迅速傳遍延安城,這位當街罵毛澤東的農民很快被邊區保安處拘捕。然而事情傳到毛澤東耳中,他卻很冷靜,一面讓保安處放人,一面派人前去了解情況。后經調查,原來是當地征糧太重了,這位農民心里有怨氣,偏偏毛驢又死了,所以才借罵“雷”出氣。
此事引起了毛澤東深思。不久,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西北局宣傳部部長李卓然等人組成一個考察團,到固臨縣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社會調查。毛澤東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立即采取措施,指示邊區政府減征公糧4萬石。
在延安站穩腳跟后,毛澤東開始深刻反思從大革命時期以來教條主義給黨、給軍隊帶來的深重災難。1941年皖南事變的發生,讓毛澤東重新檢討了中共與共產國際的關系。當時共產國際在電報中措辭嚴厲地命令中國共產黨妥協應對國民黨的反共摩擦。毛澤東認為共產國際的話不能全聽,中共必須從實際出發,實現決策獨立自主。
1941年5月,毛澤東在全黨范圍內發動了一場長達四年的整風運動。
毛澤東認為,黨內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在一個較長時期里之所以盛行,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黨內嚴重缺乏調查研究客觀實際情況的空氣。為了在全黨深入、持久、扎扎實實地開展調查研究活動,1941年8月1日,黨中央向全黨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稕Q定》指出:“我黨現在已是一個擔負著偉大革命任務的大政黨,必須力戒空疏,力戒膚淺,掃除主觀主義作風,采取具體辦法,加重對于歷史,對于環境,對于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具體情況的調查與研究,方能有效地組織革命力量,推翻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統治。”
《決定》還對收集材料開展調查研究的辦法作了具體規定,包括收集敵、友、我三方關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社會階級關系的各種報紙、刊物、書籍,加以采錄、編輯與研究;邀集有經驗的人開調查會,調查一鄉、一區、一縣、一城、一鎮、一軍、一師、一工廠、一商店、一學校的一個典型問題;對鄉村和城市各階層生活情況及其相互關系進行詳細調查;寫當地名人列傳,收集各種人員的照片;收集縣志、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等等。
在毛澤東的大力倡導之下,當時的延安,從中央機關到地方組織,先后成立了各種類型的調查團,廣泛、深入地展開了調查研究活動,如由當時西北局書記高崗任團長的“西北局調查研究局”、由張聞天任團長的“延安農村調查團”等。一些中央直屬機關,如中央青委、中央婦委、八路軍政治部也先后派出調查團,開展了調查研究活動。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張聞天率團進行的調研活動。該團從1942年1月到1943年2月對晉陜部分農村做了細致的調查研究,回延安后,張聞天對調查進行了全面總結,于1943年3月底向中央提交了著名的調查研究報告《出發歸來記》。在報告中,張聞天寫道,對他來說,調查研究最重要的是“沖破了教條的囚籠,到廣闊的、生動的、充滿了光與熱的、自由的天地中去翱翔”,且“實際開始使用了馬列主義的方法,來研究一下中國的實際”。他得出結論:無論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都必須把調查研究作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中心一環,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基礎。
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形成,讓黨員干部端正了思想認識,加深了對中國國情的了解,樹立了實事求是的作風。同時,經過系統的調查研究,毛澤東找到了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工作與財政工作的規律,制定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以及公私兼顧等一整套財經工作的方針、政策。
這股調查研究之風也迅速蔓延到文化領域。當時懷著革命熱情云集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們,已逐漸退去最初的狂熱,有些作家和文藝文化工作者不滿延安現實,思想上小資產階級思想不斷作怪。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藝研究室主任歐陽山曾給毛澤東寫信,如實反映了有關問題。毛澤東對此十分重視,他立即約見了歐陽山及其夫人草明。
探討熱烈而深刻。從文藝的定義,到文藝的政策,再到文藝工作者應該到工、農、兵中去改造世界觀等,無所不談。草明告訴毛澤東,文藝界有宗派主義,不團結。毛澤東分析道:“文藝家只有到工農兵中去,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宗派主義就會消失。不過,要徹底解決,還得學習馬克思主義?!?/p>
過了幾天,毛澤東又致信歐陽山:“前我們所談關于文藝方針諸問題,擬請代我收集反面的意見……”歐陽山立即展開調查,對不同的意見進行整理匯報。同時將研究室里書籍、雜志中關于資產階級文藝理論和文藝觀的資料,逐篇理出論點,插上標簽,送給毛澤東參考。
除了歐陽山夫婦,漫畫家華君武、劉諤、蔡若紅,作家劉白羽、艾青、蕭軍,魯藝老師何其芳、周立波、曹葆華等,在這個清冷的4月,都成了楊家嶺毛澤東窯洞的座上客。
通過與諸多文藝界人士頻繁而深入的交流,毛澤東對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工作情況、思想傾向、文藝現狀和延安的整體文化環境等,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思考。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會上,毛澤東高屋建瓴地闡述了黨的文藝方針和文藝政策,明確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熟悉工農兵,轉變立足點,為革命事業做出積極貢獻。這為當時延安的文藝工作者,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乃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讓文藝工作者真正成為一支強大的斗爭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但中華大地仍然無法太平。
在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中共黨內許多同志對于蔣介石是否會發動內戰,認識并不清楚,為了克服這種麻痹思想,提高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必然性的認識,毛澤東于1945年8月13日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了《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重要講話,提出“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正確方針。毛澤東說:方針不是憑主觀想象隨意提出的,“蔣介石總是要強迫人民接受戰爭,他左手拿著刀,右手也拿著刀。我們就按照他的辦法,也拿起刀來。這是經過調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辦法。這個調查研究很重要?!?/p>
因為對時局有清醒的認識,毛澤東未雨綢繆,將目光投向了東北??箲鸾Y束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調查研究發現,華南和江浙一帶的大城市及交通要道已被國民黨軍占領,而東北則無國民黨的一兵一卒,大城市及交通線由蘇軍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處在一片混亂中。在調查研究明確這一形勢后,中共中央果斷地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方針,擴大了解放區,建立了東北根據地,以擺脫敵人在戰略上對我軍長期四面包圍的局面,打破蔣介石對解放區南北夾擊和對江南解放軍部隊各個擊破的計劃。
針對大批干部和軍隊初到東北、地理民情不熟的情況,毛澤東及時地向東北局的廣大干部發出了“注重調查研究,熟悉地理民情”的指示。進軍東北的黨、政、軍廣大干部紛紛深入農村,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正如毛澤東所預料,1946年6月,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解放戰爭正式打響。
通過對敵我雙方力量、戰略戰術等情況的調查分析。共產黨采用邊打邊撤的方針,將軍隊轉移到山區以保存實力。

1947年,毛澤東在陜北研究指揮解放戰爭
隨后近一年時間里,毛澤東指揮采取內線作戰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的積極防御戰略方針,充分利用解放區的有利條件,不斷地殲滅敵人,逐步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
國民黨部隊的全面進攻不僅沒有消滅解放軍的主力,自身的力量反而不斷削弱。蔣介石不得不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陜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而此時的毛澤東,也正籌劃著在黃土高原與國民黨部隊展開周旋。
1947年3月,為了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陜北。在此期間,毛澤東穿行于30萬敵軍之間,身邊只有幾百名警衛??删驮谶@么小的編制內,還設了一個調查科。部隊行軍頻繁,今晚住這個村,明天就可能到另一個村莊。可每到一村,不管時間多緊,科長慕豐韻都要親自做調查,弄清這個村莊的社會情況。
每臨戰略轉變,先行調查研究,這是毛澤東一貫的作風。1947年4月,毛澤東轉移到靖邊縣王家灣(今安塞縣)。不久,消息被占領延安的胡宗南得知,他立即命令軍長劉戡率4個多旅,“快速偷襲王家灣,活捉毛澤東”。而此時解放軍主力部隊遠在七八百里之外,王家灣附近只有一些零星的游擊隊。情勢危急,周恩來、任弼時都勸毛澤東撤離,但沒有經過調查研究,情況不明,毛澤東堅持不走。先后派出兩批哨兵偵察敵情,都沒能弄清敵人有多少兵力,有何企圖,這讓毛澤東一時無法決策。
從天明等到黃昏,邊區政府終于送來準確情報。毛澤東據此分析:敵人想讓我們向東去,因此在東邊的大川里設下圈套。那我們偏偏往西。于是,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離開王家灣向西迎著敵人走,之后巧妙地將敵人引向北邊甩掉,而中央機關卻繼續向西,安全轉移了。
1947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離開陜北,來到河北阜平縣城南莊。在城南莊一個多月里,毛澤東經常利用散步時間到群眾家里了解情況,到田里和澆地的農民、放牛娃交談,在石碾前和推碾的群眾交談。其間,他聽取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關于晉察冀解放區土地改革情況的匯報,當聶榮臻談到在平分土地時,對地主、富農應一樣看待,同樣分給他們土地,使他們能自食其力,毛澤東深表贊同。隨后毛澤東又召集附近阜平、曲陽、定縣縣委書記及部分區委書記參加的土改工作座談會,廣泛聽取匯報。在反復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毛澤東起草了《1948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詳細劃定了進行土地改革的地區范圍、所應具備的條件及具體工作步驟,要求各地必須善于分析具體情況,從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條件的具體情況出發,決定當時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并向全黨提出1948年秋冬應依次完成的10項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鄉村情況調查”。
同時,毛澤東還起草了《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即給當時已挺進大別山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的電報。電報指出,像大別山這樣的新解放區,暫不宜分土地,分浮財,只宜減租減息,使農民得到實益。在財政政策上實行合理負擔,使地主富農多出錢,這樣社會財富不分散,社會秩序較穩定。
考察實際情況后作出的靈活政策,使黨得到了最廣泛階層的支持,從而為集中一切力量消滅國民黨提供了有利條件。
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接著不失時機地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在此過程中,毛澤東要求各戰略區定期向中央提供全面報告,以此作為調查研究戰局、合理決策的依據。打仗緊張,林彪拖延不報,毛澤東連電催促,還表揚及時報告的鄧小平。
與時同時,毛澤東指示各地下黨組織積極在當地開展調查研究,收集敵情。以上海為例,當地地下黨通過所有基層支部對政治、經濟、組織各方面的情況展開全面調查,之后由地下市委匯編成《上海概況》送交解放區。其中對國民黨駐軍、特務機關、武器、物資倉庫的情況及警官、特務分子的經歷和地址等情況的收集,有力地配合了上海的解放和接管工作。
而在日后解放戰爭勝利、解放軍接管城市時,各地進行干部輪訓,學習資料大多也是調研報告。其中華東局準備的上海社情資料,有數千萬字之多。如此細致周全的情報準備,為解放軍順利“進城”提供了有力保障。
縱觀毛澤東戎馬倥傯的革命歲月,調查研究始終貫穿于他的每一項決策。作為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研究思想是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制勝法寶,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及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創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毛澤東強調“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也成為毛澤東群眾路線的深刻注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在一系列講話和文章中提出了“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的論斷,深入闡釋了調查研究的意義、內涵、要求、方法等,形成了系統的調查研究思想,并且身體力行地深入基層調研,為全黨做出了表率。中央政治局出臺的八項規定,也把“改進調查研究”擺在第一位。我們有理由相信,基于唯真求實的調查研究的正確決策,必然會引導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決勝千里、無往不利。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