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編者按
歷史長河中,40年也許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對于近14億中國人而言,這是一段我們共同見證和參與的歲月,大時代的宏大敘事背后,是無數個體命運的巨變,而無數中國人向著未來充滿激情的進發,也如涓滴入海匯聚成改革開放的時代巨浪。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黨中央決定表彰100名改革先鋒,我們從科學、法治、經濟、文化、體育、環保等領域挑選出10位代表人物,以此向這百人乃至更多的弄潮兒致敬。
“禾下乘涼”“雜交水稻覆蓋全球”,是袁隆平的兩個夢想。“初步看來,我的這兩個夢想有望在2021年實現。”88歲的袁隆平近日向記者表示。
袁隆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被尊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驕傲。
一輩子與水稻打交道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從1960年開始進行水稻種植試驗,從事水稻研究超過半個世紀。這位用一粒種子造福世界的科學家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更是踐行者。
他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谷6000多億公斤,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經過9年的艱苦努力,1973年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1976年起,雜交水稻得以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這項科研成果讓中國人有了徹底擺脫饑餓的希望。
他至今清晰地記得,1978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這讓我非常激動,我感到‘科學的春天來到了。”隨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便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2017年8月5日,87歲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廣西灌陽黃關鎮聯德村的超級稻攻關示范基地查看水稻生產情況。
1984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當時在國家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有關部委仍然撥付了500萬元人民幣建設研究中心。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團隊從此潛心研究,實現著中國水稻平均畝產一路“飆升”: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的424公斤……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曾向世界發問:“誰來養活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農業部于1996年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此后,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改良和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成功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不斷刷新畝產產量。
中國的超級稻育種于2004年攻克了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800公斤大關,2014年攻克了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1000公斤大關。每一次站在稻穗下驗收試驗田時,袁隆平又會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
從2015年開始,袁隆平又向超級稻新的目標發起了攻關:大面積示范每公頃達16~17噸!迄今,也已取得重要進展。2015年到2017年,云南省個舊市的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已連續3年在6.8公頃的示范片上實現每公頃超過16噸。2018年,這個示范片更是突破了大面積高產示范,平均單產每公頃17噸,創造了新的大面積種植水稻產量最高世界新紀錄。
如今,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示廳里陳列著一件雕塑:碩大茂密的稻穗下,袁隆平挽起褲腿、赤腳躺在田坎上,手拿蒲扇悠閑地乘涼。每每接待外賓或出席論壇,袁隆平就會像個孩子一樣開心地聊起雕塑刻畫的“禾下乘涼夢”:“這是一個真實的夢,我曾經夢到自己種的水稻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雜交水稻雖然誕生在中國,但屬于全人類。“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這位親歷過饑荒年代的科學家的畢生追求和夢想。
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的試種示范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為造福世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國種子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既解決當地的糧食問題,又發揮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雖至耄耋之年,皮膚黝黑、性格開朗的袁隆平依舊活躍在科研一線,忙碌并快樂著。只要身體允許或沒有出差,“每天都必須去試驗田看一看”。
耐鹽堿雜交水稻是袁隆平最近的科研新方向。這是一種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袁隆平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是要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二是要擴大耕種面積。“我們計劃在三年內育成抗鹽堿濃度在百分之零點八左右、每畝產量在300公斤以上的品種,計劃推廣1億畝,每年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中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離不開糧食安全。”袁隆平表示, “不從事雜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沒有意義了。”
1978-2018
于敏(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
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于漪(1929年2月出生,江蘇鎮江人)
她長期躬耕于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
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
1978年冬,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干”,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馬萬祺(1919年10月出生,2014年5月去世,廣東南海人)
他向中央提議“積極發動僑胞投資祖國”,并率先在內地投資興辦實業,為澳門順利回歸和平穩過渡、保持澳門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馬云(1964年9月出生,浙江嵊州人)
他創立的阿里巴巴集團打造了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平臺,年交易額達數萬億元,成為拉動內需巨大推動力;創建互聯網支付、物流體系,建立全球領先移動支付網絡……
馬化騰(1971年10月出生,廣東汕頭人)
受益于改革開放大環境,他創立并帶領騰訊,從一個僅有5人的小企業成長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馬善祥(1955年11月出生,四川隆昌人)
他從事基層調解和群眾思想政治工作30年,總結出“民為本、義致和”六字理念、遵循“情、理、法、事”十三要則、依托“3441”保障制度、老馬“三十六策”等一整套“老馬工作法”。
王大珩(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
在他的領導下研制出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和首臺航天相機,主持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
王書茂(956年12月出生,海南瓊海人)
他積極投身維護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先后參加多項國家重大涉海工作,培養南海維權民間力量。
王永民(1943年12月出生,河南南召人)
他創立漢字鍵盤設計三原理及數學模型,1983年發明“王碼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決了進入信息時代的漢字輸入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