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郎平高高躍起,奮力扣殺,打出的球像重炮一樣疾速凌厲,為球隊拿下一個個關鍵得分點……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給全世界觀眾腦海里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畫面。靠著郎平和隊友們的奮力拼搏,中國女排不僅沖出了亞洲,還征服了世界,“女排精神”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的第一張亮麗名片。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30多年之后,她作為教練,創造了新的奇跡。正如國際奧委會官微所評價:“在中國體育史上,幾乎從來沒有一個人能連續30年受萬眾頂禮膜拜。只有郎平做到了。球員時代的五連冠帶領中國走上世界之巔;執教以后再次率領中國女排重回世界之巔……這30年來,中國女排的所有榮譽,幾乎都和這個女人息息相關。”
郎平第一次在國際大賽為人所知,是在1978年的曼谷亞運會上。在那之前,她似乎名不見經傳,主教練袁偉民大膽地直接讓她擔任主攻手,還引起了一些爭議。事實讓人驚艷,幾場關鍵比賽中,她的表現博得了滿堂喝彩。
這樣的成就、“鐵榔頭”的美稱,來自堅持和拼搏。當時一路跟蹤采訪中國女排的《新體育》記者何慧嫻在報道中做了這樣的記錄:郎平從業余體校被選進北京青年隊時,身材瘦長,各項素質較差;身高已達1.83米,可摸高還碰不到3.05米的籃圈,30公斤負重深蹲只能勉強做兩三下。
郎平不甘落后,嚴格按照教練為她制定的訓練計劃來彌補這些不足。“排球網前,她不停地起跳揮臂,不連續扣出一百個好球不歇腳;田徑場上,她沿著四百米跑道一圈又一圈地跑著;負重深蹲,一次訓練總重量達2萬公斤……”超乎尋常的極限訓練,有時使她苦得掉下了眼淚,她一邊哭,一邊堅持練。入隊第一年的冬訓,她的彈跳就增加了12厘米。

女排精神無堅不摧、女排精神無可取代。時隔12年后,女排再奪奧運冠軍,全國人民都心潮澎湃。
1981年,中國女排在世界杯折桂,這是她們拿到的第一個世界冠軍;第二年,她們又在世錦賽奪冠。1984年的洛杉磯,是郎平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在小組賽,她們1比3輸給了東道主美國隊。主教練袁偉民回憶,那是“兩年來,郎平打得最差的一場國際比賽”。輸球后郎平特別自責,喘不過氣來。去吃飯的時候,她端著盤子發呆,后來忍不住哭出聲來,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但她釋放完情緒后,冷靜地思考分析,找出了發揮失常的原因。
決賽中,郎平和隊友們再次與美國隊相遇。有首戰勝利余威,再加上主場之利,美國女排的姑娘們在賽前就異常活躍,儼然已是勝利者。郎平甚至在決賽現場的一塊電視屏幕上看到了當地電視臺預先準備好的美國隊奪冠畫面。
但勝利不是光靠氣勢能獲取的。在全世界矚目的目光下,郎平和女排姑娘們用一場漂亮的3比0,硬是把“掛在別人脖子上”的金牌摘了下來!
1981年到1986年,中國女排在世界杯、世錦賽、奧運會上完成了5連冠,成為世界排壇第一支連續5次奪魁的隊伍。
當時,中國女排的優異戰績,直接點燃了國人走向世界的勇氣和自信。現在,人們的共識是:彼時的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處于百廢待興又充滿希望的狀態,但中國朝哪兒走和以怎樣的姿態走,卻并不明朗。此時,中國女排站了出來,做出了最好的榜樣:走向世界最高水平的競技舞臺,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為國家和民族爭奪榮譽。
“學習女排,振興中華”。女排精神不僅成為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更成為整個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在這“改革開放事業的第一筆精神財富”中,郎平做出了濃墨重彩的貢獻。
在和隊友一起完成“五連冠”的壯舉之后,郎平從運動場上退役,但她沒有離開排球,開始了海外的學習和執教生涯。
1995年初,當時的中國女排落到世界第八,郎平毅然答應從美國回國執教中國女排。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帶來了病痛折磨,由于疲勞過度、大腦缺氧,郎平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前后數次暈倒。這一年,中國女排在奧運會上獲得亞軍。
2013年,再度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郎平,面臨的是比上次更困難的局面:
女排在倫敦奧運會未能躋身四強,隊伍人才斷檔、后備薄弱,甚至連基本功、心理素質都不過關。有這些致命問題,想出成績難度極大。但郎平又一次證明了她“鐵榔頭”的堅決:“接!為何不接!30年前我可以,30年后依然沒問題!”
有心如此,然而現實殘酷。2013年9月,郎平重新執教不到100天時,中國女排在亞錦賽上先輸泰國又輸韓國,只拿到第四名,是30多年來的最差戰績。最困難的時候,郎平言傳身教,以女排精神鼓勵弟子們扛過去,并帶給她們真正的競技水平成長。
歷史驚人地相似,奧運會再次成為郎平的“逆襲之戰”。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小組賽敗給荷蘭、塞爾維亞、美國,僅以小組排名第四進入八強。客觀地說,中國女排的實力確實與對手存在差距,然而,接下來女排姑娘們不僅力克東道主、衛冕冠軍巴西隊,還拿下荷蘭,戰勝塞爾維亞,奪得了本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分量最重的一枚金牌。許多人與30多年前一樣,再次因中國女排而感動落淚。
除了依舊關鍵的精神動力外,郎平這次帶給中國女排的,是她的“大國家隊”策略、大膽的選才用人方法,以及重視運動醫學、訓練規律,配備強大的醫療后勤保障團隊,這是對國際化、市場化、職業化的競技體育運行規律的尊重。
不久前剛過了58歲生日的郎平,立志與女排姑娘們再拼搏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在她看來,“女排精神不單單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即便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女排精神是你一路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1978-2018
陳日新(1932年6月出生,2007年12月去世,山西大同人)
他率先引進西方先進經驗和設備,創造了“三高一快”的平朔模式,推動了我國煤炭工業露天開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
陳馮富珍(1947年8月出生,中國香港)
她積極推動世界衛生組織改革,領導該組織和成員國成功應對埃博拉、寨卡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全球衛生安全與人類衛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景潤(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
他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 “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茅永紅(1954年12月出生,湖北武漢人)
他改革創新“社區”理念,率先開啟中國特色“社區建設”探索之路,突破傳統管理模式,建成全國第一個不設街道辦事處的社區,對全國新建社區逐步取消街道產生了促進作用。
林毅夫(1952年10月出生,臺灣宜蘭人)
他自主創立并實踐了新結構經濟學理論體系,豐富完善農業經濟學理論,重新構建發展中國家制度安排和宏觀經濟理論,為我國經濟學理論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
杰桑·索南達杰(1954年4月出生,1994年1月去世,青海治多人)
他組建了我國第一支武裝反盜獵隊伍,在他英勇事跡的影響下,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
羅陽(1961年6月出生,2012年11月去世,遼寧沈陽人)
作為航空工業沈飛的“掌舵人”,他創新提出“十個統籌”發展思路,推動企業經營模式轉型,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帶領沈飛邁入持續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周明金(1953年1月出生,山東萊西人)
他在萊西縣委組織部工作期間,總結形成了萊西村級組織建設“三配套”經驗雛形。
鄭舉選(1940年6月出生,湖北武漢人)
他敢為人先、百折不撓,以敏銳的商業眼光和巨大勇氣,推動個體經濟獲照經營和小商品市場開放搞活,被譽為漢正街“商界傳奇”。
鄭德榮(1926年1月出生,2018年5月去世,吉林延吉人)
他在東北師大牽頭成立全國第一家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并擔任所長,注重傳承紅色基因,畢生初心不改,被譽為“紅色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