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廣 徐倩



在遼闊的豫東平原上,有一個與安徽省緊密相連的小縣城——河南省鄲城縣城。在縣城西關的小洺河南岸,有一座精致清雅的亭子。這座涼亭六角攢尖,彩色琉璃瓦鋪頂,亭身由6根紅色大木柱支撐,亭上鐫刻著“尊師亭”3個大字,亭中央樹立著一塊石碑,石碑朝陽的一面刻著“張又銘先生紀念碑”8個大字。這“尊師亭”和“張又銘先生紀念碑”的題字,都是由曾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張愛萍將軍親筆書寫的,這兩幅題字把整個亭園都映襯得熠熠生輝,為鄲城增光添彩,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來到這里駐足觀賞。
眾所周知,張愛萍將軍是位將軍詩人、書法家,他為什么會書寫“尊師亭”“張又銘先生紀念碑”兩幅題字呢?鄲城是一個新興縣城,過去一部分就屬鹿邑縣,張愛萍和尊師亭的故事還得從張愛萍將軍在鹿邑創(chuàng)辦抗日干部訓練班說起——
張愛萍接管干部訓練班
1910年1月9日,張愛萍將軍出生于四川省達縣羅江口鎮(zhèn)張家溝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早年在家鄉(xiāng)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9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紅十四軍一師歷任小隊長、政治指導員、中隊長、大隊長,在攻打老虎莊、泰州的戰(zhàn)斗中,作戰(zhàn)勇敢,左臂負傷。1938年春,他任八路軍總指揮部參謀,這年4月下旬負責秘密發(fā)展黨員、組織抗日隊伍,8月中旬赴河南確山發(fā)展武裝力量組建新四軍挺進縱隊。就在1938年9月,河南省鹿邑縣城從日軍占領下被收復,魏鳳樓擔任縣長,游擊總隊在鹿邑城內書院創(chuàng)辦起抗日干部訓練班,張愛萍擔任抗日游擊總隊參謀長兼干訓班教育長。
1938年10月,彭雪楓司令率新四軍六支隊到達鹿邑,對這個訓練班特別重視,即派共產黨員杜辛生、馬凌嵩到這里工作。為了增強這里的領導力量,到11月初,彭雪楓司令就直接派張愛萍到魏鳳樓部任參謀長,兼任干訓班教育長。張愛萍來到干訓班就職后,就住到干訓班大廳的東側耳房里,一心一意撲在干訓班的工作上,看到干訓班各隊的內務混亂,對單兵訓練和隊列要求不嚴,開飯沒有秩序,各班干部對學員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不敢大膽管理,缺乏規(guī)章制度等,就很快召開了一系列干部會議,建立健全了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諸如會議、匯報檢查、考核、點名、值日值班、請假銷假、調整作息時間,內務各項規(guī)定等。
張愛萍親自對干訓班進行整頓,學員全部實行軍事編制,選拔優(yōu)秀者擔任大隊長、中隊長,使干訓班的面貌很快煥然一新,可謂緊張而又有秩序,嚴肅而又活潑。干訓班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張愛萍看到教師力量有些薄弱,就在鄲城內遍訪名師,發(fā)現(xiàn)一位名師叫張又銘。張又銘1901年出生于河南省鄲城縣虎頭崗鄉(xiāng)的一個書香之家,7歲人私塾,熟讀儒家的《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之言,有深厚的古文學和古代歷史根底。1923年7月,張又銘22歲時,在省立淮陽第二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鄲城創(chuàng)辦寧平小學,自任校長。3年后改任鹿邑縣教育局干事,把家遷到寧平,爾后一直在淮師附小當教員。1927年冬大革命失敗后,經中共地下黨員吳丹坤和李梅村(解放后任安徽省政協(xié)主席)介紹,張又銘接觸到《共產黨宣言》《馬列主義概論》《唯物史觀淺釋》等書籍,開始接受進步思想,此后到鹿邑師范講習所、淮陽師范和城達中學等校執(zhí)教。
邀請張又銘任教
張愛萍了解張又銘的情況后,便立即決定邀請他到干部訓練班任教。當時,張又銘在淮陽師范任教,由于抗日烽火連天已經離開學校。張又銘一接到張愛萍的邀請,立即來到干訓班。張愛萍將其安頓好之后,張又銘老師就開始給學員講課了。按照張愛萍的分工,張又銘承擔的教學任務是主講“日本研究和戰(zhàn)時教育”,還有“組織民眾”“動員民眾”等課程。為了把課講好,張又銘不分晝夜地閱讀毛澤東撰寫的《論持久戰(zhàn)》等革命理論文章,不懂之處就向張愛萍請教,充滿了授課熱情。
張又銘對日本的地理、歷史頗有研究,具有獨到的見解。在講課中對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闡明得尤為詳盡精辟,以中日兩國條件的對比,講明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為師生們樹立起抗日必勝的信心。還經常以古喻今,幫助學生認清社會現(xiàn)實。比如在講授南宋抗金斗爭歷史時,就憤怒地鞭答了宋高宗和秦檜賣國投降的丑惡行徑,熱情地贊揚了愛國軍民的正義斗爭。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時,他除了揭露、抨擊清廷腐敗、投降的丑惡嘴臉,還高度評價了廣州地區(qū)三元里和升平學社的反英斗爭。當張又銘講到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大肆燒殺以及英法聯(lián)軍火燒人類文化瑰寶圓明園時,眼含熱淚諄諄教導學生:永遠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一定要為國家和民族效力,堅決趕走日本帝國主義!
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張又銘總是數(shù)學理論聯(lián)系抗日戰(zhàn)爭的實際,向學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一次,當講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和華北地區(qū)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日本侵略軍野蠻燒殺的罪行,當講到全國軍民奮起抗擊日軍取得一個個勝利時異常興奮,眼里溢出了激動的淚花,還多次大聲疾呼“寧可抗日死,不做亡國奴!”廣大學員都深受感染,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決心為民族生存貢獻一切。
張又銘的講課在學員中非常受歡迎,課堂上經常響起陣陣熱烈地掌聲,張愛萍也多次來到課堂上聽課。每當課后,張愛萍總要握著張又銘的手,說幾句鼓舞、激勵的話。同時,張又銘的授課內容和方法也給張愛萍辦好抗戰(zhàn)干部訓練班積累了教學經驗。張愛萍在講授《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游擊戰(zhàn)術》時,用一個個生動感人的事例,深人淺出地闡述了毛澤東的一些重要論述,尤其是在講到攻打老虎莊、泰州的戰(zhàn)斗,學員們都像身臨其境,耳目為之一新,從而大大地激發(fā)了革命的熱情,有力地增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信心和勇氣。
張愛萍為了給學員們講好課,還多次把彭雪楓司令員請過來親自授課。有一次,彭雪楓司令給學員們作形勢報告,整整講了4個小時,贏得一陣陣熱烈地掌聲,到結束時學員們還不愿意離開。在張愛萍的帶領和張又銘的影響下,杜李生老師講授的群眾工作,尹景翔老師講授的“社會發(fā)展史”,李子木老師講授的“辯證唯物主義”等課程都深受學員們的歡迎。
抗戰(zhàn)干訓班里結深情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張愛萍和張又銘成為知心好友。在抗日干部訓練班里,有一個姓馬的年青女同志教唱抗日革命歌曲,大多是當時非常流行的著名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流亡三部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還有《七月里來》《調軍》《自衛(wèi)軍》等小曲小調,不僅訓練班里歌聲嘹亮,就連當時的街頭巷尾和鄉(xiāng)村農舍也都飄揚著歌聲。每當小馬老師教唱這些革命歌曲時,張愛萍和張又銘經常站在學員后面和學員一起唱。
在抗日干部訓練班里,張又銘經常組織學生到縣城大街上和鄉(xiāng)村里書寫張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必敗!”等標語口號,帶領學生創(chuàng)辦起鹿邑城第一個青年抗日墻報《嚼火》,張愛萍親自命名題寫《爝火》報頭,利用詩歌、散文、小說、書法等多種文藝形式,把《嚼火》墻報辦得生動活潑,就象一支熊熊燃燒的火把,把學員們的心照得亮堂堂的。干訓班還經常引導學員參加進步活動,組織學生募捐、慰問傷病員、教農民識字等。
張愛萍心里時刻想著組織群眾、宣傳抗日,他常抽調一些學員組成群眾工作部,到鹿邑城南的汲水集以西的周寨、劉小莊等村,幫助群眾打水、掃地、鋤草等,組織“抗日救國會”“抗日自衛(wèi)團”“婦女救國會”“兒童團”等抗日宣傳組織。在開展這些工作中,張又銘給張愛萍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群眾工作開展得生龍活虎,有聲有色。
為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張愛萍將軍親自和教練員一起,帶領學員上好軍事課,曾組織過兩次軍事演習。在特殊情況下,他還帶領教師和學員們參加戰(zhàn)斗。1938年農歷十一月十四日,鹿邑二次淪陷,日軍侵占鹿邑縣城,形勢極為嚴峻,干訓班30多人在張愛萍的帶領下,于第二天夜里,冒著滿天飛舞的大雪,配合魏鳳樓部,從東南城角越過城墻,拿下了偽軍崗哨,消滅了偽軍一個中隊,一舉收復了縣城,極大地鼓舞了當?shù)厝嗣窨谷盏亩分尽T谲娛卵萘暫蛻?zhàn)斗中,張又銘英勇頑強,負了傷還繼續(xù)參加戰(zhàn)斗,張愛萍親自讓衛(wèi)生員給他包扎傷口,并在全體人員大會上,對張又銘進行了表揚,號召大家向張又銘老師學習。
兩個多月過去了,干訓班學員畢業(yè)了,在畢業(yè)典禮大會上,張愛萍做總結報告,向學員頒發(fā)畢業(yè)證書。每位學員的畢業(yè)證書上,都有他親筆寫的題詞:“為民族解放事業(yè)奮斗到底!”學員畢業(yè)之后,按照張愛萍的分配安排,一部分到了鹿邑縣城關鎮(zhèn)和區(qū)上工作,組織抗日隊伍;一部分直接跟隨他到部隊參戰(zhàn)。
1939年初的一天,張愛萍帶領一批干訓班的精英,即將前往抗日前線。在出發(fā)之前的那天深夜,張愛萍與張又銘話別,張又銘老師再三請求隨隊上前線打仗,張愛萍耐心說服他留下,繼續(xù)教書育人,為抗日前線培養(yǎng)英雄兒女。于是,張又銘留了下來,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抗日前線的河南省豫東游擊區(qū)任教。
奮戰(zhàn)在教育戰(zhàn)線上
1940年,自然災害與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了雙重災難,抗日斗爭的形勢極為艱苦嚴峻。張又銘了解到薛樸若正領導著一支人民武裝力量活動在相鄰的淮陽、項城一帶,艱苦奮斗,就帶領學生們給薛樸若抗日游擊隊寫慰問信。當游擊隊收到這一封封熱情洋溢的來信后大受鼓舞,情緒更加高漲地投人戰(zhàn)斗。
就這樣,自從張愛萍離開抗日干部訓練班奔赴前線后,打了一仗又一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可是張又銘再也沒有見過他,他牢記張愛萍的話語,以張愛萍為榜樣,一直堅持在抗日戰(zhàn)爭前線的學校任教。在張又銘的培養(yǎng)教育下,眾多學生從學校走上抗日戰(zhàn)爭的最前線,直接戰(zhàn)斗在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zhàn)場上,成為黨和人民的英雄兒女。
1944年9月11日,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在河南夏邑縣八里莊戰(zhàn)斗中不幸殉國,張愛萍由新四軍三師副師長,接任四師師長。在四師召開彭雪楓追悼大會時,張愛萍將軍書一挽聯(lián),懸于主席臺兩側,上聯(lián)為“恨寇賊殺死吾戰(zhàn)友”,下聯(lián)為“率全師誓為爾報仇”。恰在這個追悼會上,張又銘帶著一部分學生也趕來參加,看到在主席臺上講話的張愛萍,聽聞他已接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并兼淮北軍區(qū)司令員,率部轉戰(zhàn)徐州以南,津浦路東西廣大戰(zhàn)場,連續(xù)作戰(zhàn),收復失地,心中感到無比地高興。張愛萍在主席臺卜講完話后,就來到張又銘跟前,和他簡短地談了一會。由于戰(zhàn)事緊張,兩人很快又相互告別了。張又銘和張愛萍的這次短暫碰面,心中受到了很大鼓舞和鞭策。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全國人民沉浸在無比的歡樂之中。張又銘精神抖擻地和師生們一起歡呼雀躍,共同慶祝抗日戰(zhàn)爭取得的偉大勝利。抗戰(zhàn)勝利后,他依然奮戰(zhàn)在教育戰(zhàn)線上,又繼續(xù)作出卓越貢獻。
創(chuàng)業(yè)績桃李滿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人民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一次,張又銘從報紙上看到張愛萍的信息,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想念故友的心情,就給幾年未見面的張愛萍寫了長信。他在這封信里既向張愛萍問好,又詳細匯報自己的工作。張愛萍收到這封信非常高興,隨即寫了回信,既祝賀張又銘工作取得的成績,又邀請他到北京家里做客。張又銘收到回信后,不久去北京拜見了張愛萍。兩人幾年不見仍感情依舊,暢說欲言,講個沒完沒了。到張又銘離開時,張愛萍再三囑咐:要不忘初心戒驕戒躁,要為黨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
張又銘一心一意地為人民服務,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業(yè)績,黨和人民也給予他充分肯定。1950年,張又銘任淮陽專區(qū)土改委員會委員。1951年鄲城縣建制伊始,專署領導擬委任他為該縣教育科長、中學校長,他得知后就以無行政管理經驗再三辭讓,仍然堅持默默耕耘在講壇上。1954年3月初.張又銘光榮地當選為淮陽縣人民代表、淮陽縣人民政府委員。1958年7月,他被調到商丘師范專科學校任教,1960年光榮地擔任商丘市政協(xié)委員。1962年7月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河南省政協(xié)二屆三次會議,1963年11月繼續(xù)當選為商丘市政協(xié)委員。1965年元月.他患脈管炎臥床.之后獲上級批準退休,把數(shù)十年積累的教育經驗文稿和購置的數(shù)百冊圖書,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由于勞累過渡,張又銘患的高血壓病越來越嚴重,后來偏癱長期臥床不起。1981年1月13日凌晨,他剛剛渡過80壽辰兩周后,突然心力衰竭,在鹿邑縣馬鋪公社衛(wèi)生院與世長辭。1月18日,子女們遵照他的遺囑,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把他的遺體安葬在鄲城縣寧平鄉(xiāng)李桂集村。在他去世后,遵照他的遺囑,把他在原籍所遺房產,由鄲城縣寧平鄉(xiāng)政府作價3000元,全部捐獻給寧平小學。學校將此款設立“張又銘獎學金”,用以獎勵優(yōu)秀學生。
張又銘執(zhí)教50多個春秋,被黨和人民贊譽為“豫東教育三杰之一”“名副其實的教育家”等,桃李滿天下。他所教過的學生數(shù)以萬計,其中許多人碩果累累、卓有建樹,成為各條戰(zhàn)線上的骨干和帶頭人。
張愛萍將軍書寫“尊師亭”
在張又銘老師的辛勤培育下,他的子女們也個個成材,分別在教育、林業(yè)、衛(wèi)生、商業(yè)、黨政、工程諸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張又銘離開人間,可他那樂于奉獻的共產主義精神卻活在兒女們、學生們和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人們心里。1986年12月24日,鄲城縣人大為了表彰張又銘在知識界終生從教的光輝精神,并在全縣人民群眾中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發(fā)出關于成立張又銘紀念亭、張又銘獎學金基金會籌備委員會通知,鄲城縣內外許多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紛紛捐款贊助,齊心協(xié)力在洺河南岸建立張又銘紀念亭。
幾個月過去,這座紀念亭很快就要建起來了,并擬好了“尊師亭”和“張又銘先生紀念碑”兩幅字,要把這些字刻到亭子和石碑上,可這些字請誰來寫呢?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張又銘老師一生中最崇敬、最親密的故友張愛萍將軍。
1987年春天,一個暖洋洋的日子,張又銘的學生、邯鄲縣人大副主任董相如等一行3人從鄲城來到北京城,到了張愛萍將軍的辦公室里,一五一十地向張愛萍將軍講述著張又銘老師的感人事跡。張愛萍將軍聽著他們的講述,回憶起當年邀請張又銘到抗日干部訓練班任教的情景,不禁流下淚水,高興地說:“你們響應黨中央‘尊師重教的號召,給張又銘老師建立紀念亭,建得好啊!張又銘老師的一生,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是奮斗的一生、光榮的一生,值得后人紀念!今天,我也要向張又銘老師獻上一份薄禮啊!
他說著就在書桌上鋪開一張宣紙,拿起筆醮了醮墨汁書寫起來。他全神貫注地一口氣把“尊師亭”3個大字寫下來,落款署上自己的名字,3位來客看著張愛萍將軍那揮灑自如的書法,英氣勃發(fā)、氣勢磅礴,不僅顯示出一位書法大家的風度,也切實表達了這位老將軍對故友的關心和愛護,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人民給張又銘老師一生貢獻的肯定。接著,張愛萍將軍又揮筆寫就“張又銘先生紀念碑”8個大字,這8個大字雄壯有力、渾然一體,寄予了張又銘老師精神代代相傳的深切厚望。
“尊師亭”永遠傳頌
董相如一行3人回到鄲城,把張愛萍將軍書寫的這兩幅書法鐫刻到紀念亭和石碑上,紀念亭建好后,非常雅致美觀。整個尊師亭周圍花木芬芳、松柏長青,成為鄲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四面八方的人紛紛到這里參觀。
1989年,鄲城縣10多位退休老教師為了發(fā)展鄲城教育事業(yè),讓張又銘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新時期發(fā)揚光大,聯(lián)合創(chuàng)辦起一所民辦學校,并且以張又銘老師的名字命名為“又銘中學”。接著,又銘中學分校、又銘小學、又銘幼兒園也相繼辦了起來。
2003年,93歲的張愛萍將軍與世長辭,中共中央召開了隆重的追掉會。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一位是南征北戰(zhàn)、縱橫馳騁、赫赫戰(zhàn)功的開國上將,一位是勤勤懇懇、鞠躬盡瘁、大愛無疆的普通教師,這座并不華麗的尊師亭,將一直默默向世人傳頌兩人這一段永遠值得紀念的珍貴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