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5月12日,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重創四川。
地震發生后,中央作出湖北對口支援重災區漢源縣的部署。“湖北鐵軍”為漢源人民帶去了涅槃的希望。
10年淬煉,10年新生。湖北援建者,以拔山之志書寫了廢墟之上起新景的人間傳奇。
了不起的“湖北速度”
“車轔轔,馬蕭蕭……塵埃不見漢源橋。”
漢源縣地處大渡河峽谷,與震中汶川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在汶川大地震中,漢源老縣城房屋損壞面積達85.2%,基本被摧毀,成為一片廢墟。全縣22萬人受災,4.3萬人無家可歸。作為成都以南唯一的重災區,漢源縣城與北川縣城一并成為“5·12”大地震中兩個僅有的需要整體異地重建的縣城。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不久,中央作出了對口支援的部署,決定18個省市對口支援18個重災縣,湖北省對口支援漢源縣。
應急救災階段,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是,援建活動板房,要求一個月內,在大渡河峽谷的蘿卜崗上,建一萬套活動板房。
接到對口援建漢源的任務后,湖北省開始了一場“舉全省之力支援災區”的行動:2008年5月21日凌晨,漢口火車站,第一批救災物資啟運;5月22日晚,先期派出的第一批衛生防疫隊伍抵達漢源,連夜開展工作;5月22日起,每天兩列專列準時將建活動板房所需材料運抵災區。
為了搶時間,現場集中了100多臺挖掘機、碾壓機等設備,24小時晝夜奮戰。
6月23日,比預定計劃提前兩天,湖北派遣的救災隊伍硬是在一片長滿玉米的高崗上,搭建起14039間活動板房。
在此過程中,湖北省啟動了投資20億元、總共116個項目的援建工作。全省15個市開赴漢源,對口援建漢源23個鄉鎮。在“交鑰匙”工程中,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湖北速度”。
廢墟之上起新景
“湖北援建者,以拔山之志書寫了廢墟之上起新景的人間傳奇。”漢源縣委書記楊興品這樣評價湖北對漢源的援建貢獻。
他連續用了幾個“第一”和“率先”贊揚湖北精神:湖北第一時間舉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以最快速度,千里馳援漢源災區,與漢源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時艱;湖北率先在全國舉行賑災義演,捐款捐物支援災區;湖北第一時間組建援建隊伍,在全國18個對口援建省市中,第一個抵達災區;恢復重建階段,湖北在全國最早成立援建專班,最早推出援建方案,援建隊伍風餐露宿,白攻夜戰;在所有對口援建省市中,第一個完成對鄉鎮的援建任務……
如今,10年過去了,各項基礎設施、民生事業在漢源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推動了漢源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漢源新縣城蘿卜崗,被視為地質“漢堡包”。整個山崗是一層軟泥,一層碎石,又一層軟泥。湖北援建施工過程中,地基打樁,最深的要打30多米。漢源人說,新縣城埋在地下的錢,要比蓋在地面的建筑花費更多。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嚴控質量的精神,使漢源新縣城隨后經受了又一次地震重擊的考驗。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中,漢源所有重建項目連裂縫都沒有發生。而漢源距7.0級的雅安地震中心蘆山,直線距離不過100公里。
湖北援建的漢源縣體育館、漢源縣文化大廈、漢源縣第二中學、漢源縣人民醫院等,早已成為漢源縣標志性建筑。這些充滿深情厚誼的民生工程,讓漢源人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
漢源人民銘記著湖北的貢獻。“湖北親人,免費乘坐”,三輪出租車窗上醒目的字幅,曾是當時這座城的一道風景。在今天的漢源,幾條主要大道的命名,都與湖北有關:湖北大道、武漢大道、江漢大道等。在鄉鎮更有清溪襄陽學校、雙溪十堰學校、梨花村武昌愛心福利院,不一而足。
十分春色漢源鄉
“聽說漢源新城建設在湖北援建下如火如荼,回來一趟,就再也不走了。”漢源人雷兆元生于1931年,曾擔任過漢源縣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1998年退休。2008年,地震摧毀了家園,孩子把他從漢源接到了雅安市。2009年春,他又回到了涅槃重生的漢源。
雷兆元找出地震前老城區的公園圖片說:“你們看,城區十幾萬人過去只有這一處兩三個籃球場大小的活動場地。”他感嘆說,湖北援建的這些項目,都是漢源縣過去幾十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事,這讓漢源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至少提速了20年。“我們把湖北人稱為親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物資上的貢獻,更因為在援建過程中表現的‘湖北鐵軍’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及這些援建項目對漢源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十分春色漢源鄉,水秀山明鎖艷陽。桃李笑含新雨露,燕鶯爭唱舊時光。”清代楊楫的詩句不僅是漢源春色的生動寫照,也是生機勃勃的漢源鄉村振興的實時注腳。
漢源縣良好的氣候條件令漢源瓜果香甜。在此基礎上,漢源提出了“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構建起田園景觀系統,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農旅融合,成為遠近聞名的“花海果鄉”。
2017年,漢源縣鄉村旅游收入達到33.06億元。
如今的漢源,已形成了以本土化核心農民為主線、以合作化生產經營為關鍵、以規模化小農服務為特色、以精準化政策引導為支撐的創新性實踐,構建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優勢資源、全力強化內生發展動力的發展路徑。
(本刊記者張宇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