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是運動狀態的一種動態直觀表現,存在于一切運動之中。運動節奏是一種有規律的強與弱交替的周期性的動作呈現形式,也是動力要素在時空上的整體分配。通過力量、速度、頻率、動靜、幅度等要素在時空中轉換與對比的方式來體現,具體表現為強弱、輕重、抑揚、頓挫的交替。節奏性規律是競技運動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律,是競技運動發展和創新的重要理論依據。
羽毛球競技運動同樣非常重視運動節奏,甚至把它視為導致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誰能在比賽中更好地控制運動節奏,誰就能在比賽中占據更多主動打擊對手的機會,更有利于發揮自身特長,控制對手,并取得最終勝利。但在實踐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理解羽毛球專項的運動節奏,偏見和誤解比比皆是,進而影響教學訓練的效果,甚至影響到競技成才之路。
本文結合大量訓練和比賽的實踐思考,就羽毛球運動節奏培養中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論述。
一、關于“節奏”的本源性認識
從詞源學說,“節奏”一詞源于希臘語RHYTHMO,意思是“把時間的跨度劃分成可以能被人感覺到的段落”,同流動、經過這兩個詞的意思相近,常被運用在表示運動的事物中。它是大自然中各種事物所表現的一種包含強弱、快慢、輕重緩急、長久與短暫、有規律和諧的運動現象,演戲要有舞臺節奏,上課應有課堂節奏,語言表達有節奏,生活有節奏,運動更體現節奏。
在音樂領域,它是指音樂中出現的有規律的高低強弱、疏密緩急、節拍的長短、音節的整齊勻稱和聲音的厚重輕揚等現象,它給人以抑揚、頓挫、和諧悅耳之美感;在繪畫領域,是指濃淡冷暖的調子和粗細曲直的線條所構成的構圖;在文章構思里,是指起承轉合、疏密緩急、抑揚頓挫、曲直跌宕等構成的一種內在的“波狀”形態;在色彩美學里邊,節奏又是通過濃淡、飽和度和塊面的大小形狀有規律地組織而成的;在建筑藝術里,節奏又是指建筑樣式,高低錯落有致,體現建筑群的風格等。
在體育領域,運動節奏是指運動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收縮與舒張與時間間隔的長短合理交替的一種綜合特征,具有時間特征、空間特征,正確的節奏就應該使最大的肌肉用力集中在最需要用力的環節上。適宜的運動節奏是時空概念與精確熟練技術的密切結合,換言之,說到節奏,是離不開速度、力量這些基本要素的。
進而言之,影響節奏的因素離不開生理、心理兩大方面。良好的運動節奏依賴于中樞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正確支配,心理學工作者則干脆將節奏感視為運動員“個體對運動對象或自身運動的時間與空間動態特征的一種專門化知覺”。
二、羽毛球常規訓練常常重視動作節奏本身而忽視比賽節奏
對于技術動作節奏的理解,常規認識往往集中在技術動作本身。競技運動中,所有的技術都是由最小單位的單個技術構成,若干單個技術在時間、空間上規律性排列,就形成了該技術形態。
這種時間、空間上的規律排列具有一定的節奏性質,即通過專門的動作幅度大小、動作速度快慢、力量輕重等要素來體現其固態技術節奏。這一固態節奏是通過人體運動時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來表現的。外部的表現是構成運動技術的若干要素,即肢體在完成動作時所必須的起始、持續和結束的過程;內部的表現是不同運動形態、負荷下能量物質的供給方式與途徑、能量的消耗與恢復程度以及不同項目、負荷下的心理感知、反應、判斷、思維的快慢和準確程度等。
動作節奏是由眾多動作環節在速度、力量、方向、位置上不同層次與水平的“鏈”組合,當這種“鏈”組合與另外一種“鏈”組合再度發生關系時,就構成了組合技術和復雜技術。比如羽毛球的后場起跳扣殺技術,就包含了從踝、膝、腰、肩、肘、腕等眾多關節串聯在一起的復雜技術。其中的擊球鞭打動作,就需要一個由慢揮拍到快揮拍再到手腕爆發式擊球的節奏變化。這種節奏上的變化,是為了提高擊球的速度,加強進攻的威脅性。在技術教學中予以重視當然沒有錯,但僅僅看到了動作節奏本身,還是遠遠不夠的。
在羽毛球競技當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比賽節奏。這個節奏不是指技術動作本身,而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貫節奏。在日常用語當中,我們說“這個運動員開始加速了”,其實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球速”的加快,二是“連貫節奏”的加快,而且就羽毛球的整體速度來講,后者是主要的。
連貫速度包含多種成分:意識積極、搶點高、出手快、球速快等等,這是運動節奏的內部表現形式,是由“意識”來主導的,對整個比賽節奏起主導作用。如果我們僅僅看到了動作節奏本身,抓住了“球速”,但是忽視了搶點、出手這樣的“連貫節奏”,那么整個“提速”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有時反而得不償失。
三、羽毛球競技實戰往往重視自身連貫節奏而忽視對手的連貫節奏
羽毛球競技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理解為比賽雙方“連貫節奏”的比拼。因為羽毛球競技制勝的本質就是讓對手打不到球或者打球失誤,換句話說,就是打完一拍以后連貫下一拍失敗。所以,這個連貫節奏就包含兩個方向,一是自身連貫的節奏要盡可能快,二是想方設法要讓對手連貫慢。
自身連貫節奏的速度主要取決于擊球前的預判、取位和迎球的準備。能否讓對手連貫節奏慢,主要取決于擊球的球速、弧度、角度和落點。一般原則是:球速越快、弧度過人、角度刁鉆、落點遠離對手,才能達到控制對手連貫節奏的目的。羽毛球比賽過程就是雙方各自操控兩種連貫節奏,并在相互之間反復博弈的過程。自身連貫越快,讓對手連貫越慢,越能控制比賽場上的主動權,獲勝概率越大,這就是羽毛球制勝的基本規律。
但在實際訓練中,在實戰比賽中,無論是教練員還是運動員,往往只看到自身的連貫速度,而忽視對手連貫,這一點在羽毛球文獻當中就能找到證據。中國傳統技術風格強調“快、狠、準、活”,對于快的解釋是:判斷反應快,起動、回動快,步法移動快,搶位快,擊球點高,完成技術動作快,突擊進攻快,防守反攻快。所有的解釋都是針對“自身連貫快”,所以,在日常訓練中往往只注重“自身快”,而忽略“讓對手慢”。具體表現為:出球不太講究落點,被對手打反擊;出球弧度不過人,被對手半途攔截;出球角度不夠遠,讓對手快速回擊而丟失主動權等等。這些現象在實戰中都是比較常見的,由此可見,忽視對手連貫節奏的所有“加速”,大多是盲目加速,效果往往是欲速而不達。
四、比賽中運動員往往重視主動狀態下的連貫節奏而忽視被動狀態的連貫節奏
羽毛球是隔網對抗項目,這個“網”其實是影響競技過程的一個非常關鍵要素。它是一個重要的競技條件,即讓比賽雙方有條件打死對手,又限制雙方無條件直接打死對手。制勝關鍵是如何辯證地利用好“網”的功能,一旦你搶到高的擊球點(高于網口,常規主動狀態),那么你就擁有無限主動權,居高臨下,直線攻擊對手,球的飛行速度最快,這樣你就有無數種方法置對手于死地(破壞對手連貫);一旦你拿到的擊球點低于網口(常規被動狀態),你就失去了高舉高打的直線攻擊權,球的飛行路線是弧線路徑,先向上飛行,過網,然后再向下飛行,明顯加長了球的飛行時間,這就說明你已經失去了加速條件,加速主動權已經拱手讓給對手。而恰恰處在這種狀況時,最容易犯錯誤。因為我們傳統概念的“快”是無條件的,所以往往無視自身是處在主動還是被動狀態,一味求快:出手快、弧度兇、線路直,結果反而給對手加速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手往往能夠抓球打反擊,并直接得分,這就是運動員常說的“不愿承認被動”的錯誤。
因此,從正確理解連貫節奏的角度看,首先,我們要清晰認識自身的主被動狀態,主動狀態時,要敢打敢于加速;被動狀態時,要巧打,要盡可能延緩對手的加速。其次,在被動狀態要巧妙地利用“弧度”來限制對手加速。一般有兩種方向,一是控制底線方向,盡量把弧度拉起來,讓對手在底線等著擊球,反正已經被動,加速權力在對方,那么我就用空間換時間,利用對手等待擊球的時間,換來我回位防守的時間;二是控制網前方向,盡快控制球飛行的弧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正好貼網而過,這樣對手只能在網前等著球落到網的下沿以后才能擊球,也可以為自身的回位防守爭取時間。
由此可見,羽毛球競技中的加速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主動狀態下,注重自身連貫節奏,以最快的方式打擊對手;被動狀態下,重點放在如何讓對手連貫慢,以延長對手擊球時間,來換取自身下一拍連貫加速的機會。當然,這種機會是以對手犯錯誤為條件的,畢竟對方擁有主動加速的權力。
五、因為節奏快失誤多,所以節奏慢失誤就少
這是一個因為對比賽節奏的片面認識而進入“惡性循環”認識的典型案例,很多運動員都經受過這一思想的折磨。加速了,失誤了,欲速而不達,還不如不加速,所以整個比賽節奏就變得四平八穩,毫無節奏感而言。大凡進入這種思維誤區的運動員,比賽結果十有八九還是輸球。
“速度快、失誤多”這一現象在羽毛球界幾乎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常識”,根深蒂固且已經成為阻礙運動員水平提高的一種慢性毒藥。其實,稍加推敲就能發現,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首先,速度快、失誤多這種現象是存在的,而且經常出現,根本原因是“快”的不合理,甚至不該快的時候你加速了,所以才會增加失誤概率。這是低水平的“快”的表現,在低級別比賽中出現得更為頻繁?!翱於鴾省笔歉咚竭\動員的一個顯著標志,如前所述,羽毛球比賽不可能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節奏,它和音樂一樣具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不斷變化的特征。我們說羽毛球競技的高水平,就是能夠很好地把握比賽節奏,該快時快、該慢時慢,簡單說就是:快的及時、快的合理。有些以防守反擊見長的高水平運動員,在整個比賽中,“快節奏”的比例不一定很高,這是他們的戰術策略,往往以高弧度的控制性打法,先給對手加速的機會,消耗對手,等待對手擊球出現瑕疵時,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加快節奏,給對手致命一擊,這是有目的、有意識控制比賽節奏的一種戰術。
顯然,失誤多少與節奏快慢并沒有直接關系,失誤的根源與技術熟練性、擊球合理性更加相關。所以,放慢比賽節奏,未必一定顯得失誤少。而從實戰來看,一旦求穩、放慢連貫節奏,那么你就把加速的主動權100%讓給對手,即便失誤少一些,但是被動挨打的機會多了,結果還是一樣輸球。所以,不講究節奏變化,沒有比賽節奏感,一定是低水平的表現,而高水平一定具備很好的節奏感。就是速度變化的掌控能力,不是一味的快,也不是一味的慢,而是該快時快,該慢時慢,是一種意識控制下的節奏變化感。
綜上所述,節奏是在時間和空間四個維度上的組織與變化。變化是形成節奏的重要前提,沒有變化不成節奏,正如一個頻率不停歇的滴水不構成節奏一樣。頂尖運動員所具備的節奏感,就是對運動對象和自身運動的時間與空間動態特征的準確感知,并呈現出來的快慢和強弱有序變化的能力。它是心理與生理因素統一作用形成的,與神經系統的靈活性、時空判斷能力、運動協調能力、速度、力量等素質有著密切關系,是一種最高境界的專項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