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香港公開賽應該慶幸,雖然它趕上了第一種無奈的極端,不過好在第二個方面依然存在,再加上現在的世界羽壇處于一個特殊時期:各隊的雙打陣容正在為2018年的湯尤杯甚至更遠的比賽嘗試全新的搭檔,新組合為了盡快獲得更多積分而積極參賽,這就使得不少“名次不高、水平不低”的組合在這次中國香港公開賽上出現。當然,還不能忘記那個越來越多把“享受羽毛球”掛在嘴邊的李宗偉,2017年,他實現了在中國香港公開賽上的第五次稱王。
2017年的中國香港公開賽,新組合、新勢力全力以赴,展現出“后起之秀”的強勢;而已滿載榮譽且希望細水長流的羽壇大腕們則開始選擇性的放棄,為下一年全新也更加繁重的賽事蓄力。
鄭思維/黃雅瓊、克里斯蒂安森/彼得森,用全新來形容這兩對組合并不為過,可就是這兩對“新人”,繼中國公開賽之后,在香港再次在超級賽決賽中相遇。這并不能完全用運氣來解釋。鄭思維/黃雅瓊一路上戰勝了泰國的德差蓬/菩提塔、印尼的哈菲茲/格羅亞,以及隊友王懿律/黃東萍;敗在克里斯蒂安森/彼得森拍下的則有英格蘭的愛德考克夫婦,以及中國的張楠/劉玄炫、日本的保木卓朗/廣田彩花。可以看出,能闖進決賽,兩對組合面對的對手都不是輕輕松松就能過關的主,所以,中丹兩對新組合的成績,完全來源于他們自身的強勢。
中國公開賽時,王懿律這樣評價克里斯蒂安森/彼得森:“女隊員的能力和經驗不用多說,男隊員的能力、速度、力量等各方面都很強,比彼得森的原搭檔尼爾森近兩年的實力確實強了很多。而且他的跑動能力很強,控制面積很大,能讓女隊員更好地在前場發揮優勢。”在中國公開賽決賽之后,彼得森這樣評價鄭思維/黃雅瓊:“這對組合和他們原來的配對在速度上一樣快,但網前更強,我們在網前幾乎沒有機會。”
或許這聽起來像是敷衍的外交辭令,但實際上,連續兩站超級賽殺進決賽,可見這兩對新組合的實力之強。目前的他們,遵循了里約奧運會后雙打陣線的一個特點,就是一對新組合很快會強勢闖入大家的視野。不過,隨著2018年即將到來的全新改革后的世界羽聯賽事,運動員們將面臨更為密集的賽事安排,以鄭思維/黃雅瓊、克里斯蒂安森/彼得森為代表的新組合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強勢,而是持續的強勢。
如果說上述組合的強勢是一種為2018年做嘗試的努力,那么陳雨菲的強勢則有些“活在當下”的味道。中國公開賽前,陳雨菲和印度的內維爾、日本的佐藤冴香都還保有進軍本年度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總決賽的希望。開賽前,中國女單主管教練張寧還不時盯著自己手里的一張積分統計表:“陳雨菲這兩站必須打好,而且還要對手打得不好才行。”結果,在中國公開賽上,陳雨菲第一輪就輸給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臺北選手戴資穎,晉級總決賽的難度更大了。
到了香港,陳雨菲已沒有退路,而簽位給了她一個絕佳的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機會。她在第二輪將面對自己的直接競爭對手內維爾,簡而言之就一句話:陳雨菲贏,將有很大的機會晉級總決賽;輸,那就徹底沒戲了。
3局苦戰,陳雨菲笑到了最后。雖然決勝局21比10的比分看上去很輕松,但是了解內維爾的球迷都應該知道,前印度一姐的韌性,尤其是在背水一戰時所能爆發出的戰斗力有多強。好在陳雨菲頂住了,從世錦賽第三到全運會冠軍,她已經變得更加成熟,在遇到對手瘋狂沖擊的時候,能展現出足夠的冷靜。贏下內維爾,陳雨菲把晉級總決賽的主動權握在了自己手中,而她所收獲的,不僅僅是眼前,更多的是面對絕境時敢于突破的強勢。
李宗偉雖然嘴上說是享受羽毛球,但他對比賽的投入和專注并不比任何人差,田厚威、魏楠、孫完虎、石宇奇、諶龍,李宗偉在香港一路遇到的對手都不是等閑之輩,況且在一周前的中國公開賽上他還表示自己“狀態特別差”。可就是這樣一個“狀態特別差”的李宗偉,在香港一路連勝高手獲得冠軍,其中除了和魏楠鏖戰3局,其他比賽全是強勢地直落兩局。
李宗偉說過,屬于他和林丹的時代終究會過去,語氣有些無奈。對于他來說,沖擊世界冠軍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在自己職業生涯的晚期,他不得不讓自己再來一波強勢。在中國香港公開賽上的表現,證明李宗偉仍有足夠的能量來進行下一波的發力。
有人需要強勢搶分,有人則在蓄勢待發。2018年,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將進行改革,超級賽將從目前的每年12站超級賽1站總決賽,變為15站巡回賽1站總決賽,再加上世錦賽、湯尤杯、各洲際比賽,運動員的比賽壓力無疑會大大增加。如此一來,在2017年年末已經取得足夠積分與成績的運動員,以各種理由放棄了中國香港公開賽,也可以看作是為自己爭取盡可能多的休息調整時間的一種方法。比如,到了香港之后宣布因傷退賽的新科世錦賽冠軍維克多;比如,剛到第二輪馬琳便在決勝局中因傷退賽。
我們不能惡意推斷這些運動員為何“詐傷”,但像維克多、馬琳這樣總決賽資格無虞的運動員,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退出中國香港公開賽,客觀上都是對他們體能和精力的一個恢復機會,對他們迎接接下來的總決賽以及全新的2018賽季是一個難得的休整期。當然,在這個集團里,自然少不了近幾個月參賽“不積極”的林丹。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運動員的“蓄勢”實在有些無奈。一年到頭都在比賽,體能精力消耗過大,很容易造成疲勞和傷病,利用一些機會休息調整,實屬無奈之舉。本來,近三年來世界羽聯調整了超級賽的時間安排,每年1、2月為休賽期,運動員可以進行充分的休整,但是從2018年開始,更名為巡回賽的相當于現在超級賽級別的比賽從1月就開始了,休賽期自此成為過去時。悲觀地想想,更加密集的比賽和更少的調整時間,會不會導致從2018年開始,更多的選手選擇“蓄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