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份“復二代”五歲娃的簡歷爆紅網絡。據稱,這個五歲小朋友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畢業生,目前在外企擔任高管。為了讓孩子入讀國際學校.父母設計了這份簡歷。
簡歷顯示.這位小朋友兩歲開始聽并跟唱詩歌,五歲會背百首古詩,英文書年閱讀量超過五百本,四歲半開始學鋼琴,圍棋取得11級證書,曾游歷長三角各省市.去過日本和印尼等國家……
其實,每份“簡歷”的背后,都劃定著“育兒標準”。許多人將這類“育兒標準”視為中間收入階層的盲目攀比,多少是一種誤解。攀比源自虛榮,而不少中間收入階層面對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困局。
這個困局的關鍵,也不僅僅在于中間收入階層的脆弱。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失業危機,房貸車貸壓力,隨時因病返貧……這些都是客觀存在,但并非育兒壓力的全部。問題還在于,這個階層普遍有著較高學歷、良好工作和較為寬廣的視野.希望給孩子更廣闊的空間,但收入往往跟不上眼界,投入跟不上期望。
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真正的有錢人不會有,沒錢的人也不會有。
當許多人對這份“最強簡歷”表示驚嘆時,我倒有一種莫名的悲哀。這么漂亮的簡歷,眼熟的模板、嫻熟的排版、清晰的條理.什么人才會做得出來?
沒文化的人做不出來.初入職場的菜鳥做不出來。但是,真正的有錢人也做不出來,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做。
這份簡歷背后,其實是孩子父母職場打拼的心酸。他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甚至有過被拒的經歷。他們懂得排版,懂得視覺上的美學效果,那是因為他們做過太多類似的簡歷、方案、報告。他們靠努力在大城市贏得一席之地,躋身中間收入階層,現實不允許他們后退。
也正因此,中間收入階層的“育兒標準”,也是“雜交”的產物。家長在“讓孩子放飛天性快樂成長”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搖擺。妄求一個平衡點。前者是源自其知識體系帶來的認知,后者則源自他們眼中的現實和對未來的判斷。
前幾年有個統計。國內外頂層富人家庭的孩子,學習藝術專業的比例相當高.創意性和開拓性專業的情況也差不多。他們有足夠底氣為之付出時間,甚至當作事業。相比之下,中間收入階層在這方面顯然保守得多,即使子女手握各種樂器、棋類的級別證書,他們也不會將之視為子女未來的事業方向。他們更看重的選擇,當然還是醫生律師公務員之類。
一份并不算強的“最強簡歷”,暴露的恰恰是中間收入階層并不足夠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