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上午。一篇名為《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的署名文章提出的“民營經濟離場論”在輿論場上掀起了波瀾。先后多家媒體發表評論駁斥這一言論,緊隨其后的是高層接連數次的表態。1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的人發表了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至此。過去50天里。一場由民營經濟話題引出的討論和心理風波被劃上休止符。
風起于青萍之末。
從上半年的債務風險到下半年的股權質押風險。再到不斷在民營企業身上爆出的資金鏈緊張、融資難等問題。一系列市場和政策的變化,在民營企業身上不斷被投射。
10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就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接受采訪時表示:那些為了所謂“個人安全”、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行為。在政治取向上存在很大問題,必須堅決予以糾正。
1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的人發表了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謂“民營經濟離場論”。說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使命,要退出歷史舞臺;有的人提出所謂“新公私合營論”,把現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為新一輪“公私合營”:有的人說加強企業黨建和工會工作是要對民營企業進行控制等等。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
風起
2018年9月12日下午,東華軟件董事長薛向東看到了社交軟件上朋友發來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掃了幾眼后,薛向東關閉了鏈接。
薛向東還尚未察覺到這篇文章在輿論場上引起的軒然大波。“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作者在該文中這樣寫道。
在這一天稍晚一點的時候,《經濟日報》新媒體號發表了一篇評論《經濟日報批駁“私營經濟離場論”:對這種蠱惑人心的奇葩論調應高度警惕》,這篇標題名稱長達30個字的評論署名為“平言”,這是《經濟日報》理論評論部所共用的一個筆名。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直斥“私營經濟離場論”為“逆改革開放潮流而動、企圖開歷史倒車的危險想法”。
浪潮并未完全止于《經濟日報》的評論,在9月下旬,對于人社部有關“職工參與民營企業管理”的誤讀讓輿論持續發酵,伴隨而生的還有關于民營企業黨建、工會問題的討論,風起浪涌直至11月1日,最高層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直指癥結的“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回應,一錘定音。
當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座談會上一連用三個“沒有變”和一個“不能變”為所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他說:“我要再次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寫入了憲法、黨章,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任何否定、懷疑、動搖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都不要聽、不要信!所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
浪涌
若是在平時,9月12日的“民營經濟離場論”或許不會引起太大波瀾。但此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為這種論調提供了讓民營企業滋生不安情緒的環境。
2015-2016年是民營企業高歌猛進的一年,在去產能的大幕已經拉開的同時,一些企業卻正在快速地擴張著資產規模,如在夜幕中奔跑。
“在那兩年,能看到一些企業的朋友在不斷拿錢,有的是做轉型、做投資,有的投向了房地產、金融”,薛向東說道。而伴隨資產端快速膨脹的還有企業的負債。“我國民營經濟遇到的困難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一部分民營企業經營比較粗放,熱衷于鋪攤子、上規模,負債過高,在環保、社保、質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規范、不穩健甚至不合規合法的問題。在加強監管執法的背景下必然會面臨很大壓力。”習近平在11月1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表示。
2017年快速推動的金融去杠桿讓一些企業措手不及,在其中,民營企業的感受尤為深刻。2016年,曾有超過18個項目入選了國家一部委的示范項目名單,其中包括數家民營企業,但是在兩年后,實際動工的項目只有9個,由于融資困難,入圍的民營企業項目部分擱置。形成對比的是,入選的國有企業卻能以約為3%的利率從銀行獲得大量政策性貸款。“越是信貸額度緊縮,我們越會擔心風險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優先借錢給地方融資平臺、國有企業是一種比較普遍躲避風險的選擇”,一位地方城商行負責人表示。
“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過程中,有的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惜貸不敢貸甚至直接抽貸斷貸,造成企業流動性困難甚至停業:在‘營改增’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規范征管給一些要求抵扣的小微企業帶來的稅負增加;在完善社保繳費征收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征管機制變化過程中企業的適應程度和帶來的預期緊縮效應。對這些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解決,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習近平在11月1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表示。
急援
進入10月。北京、深圳、山東等多地以及銀保監會相繼拿出方案。試圖幫助民營企業度過眼前的難關,其中通過國有資產直接購買上市公司股權是普遍采用的措施,北京、深圳兩地均成立了上百億元的基金為這一做法做好儲備。
如果僅僅是上百億元的資金,或許并不能實質性的解除民營上市公司所面臨的股權質押、債務風險等全部問題。政策的真正目的在于增信:通過國有資本的注入,為特定的民營上市公司增加信用資質,從而提升資本市場、金融機構對于企業的信用評價。事實上,這代表的并不僅僅是簡單為特定的企業增加信用。而是為整個市場注入信心。
“我們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習近平在11月1目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表示。
一躍
盡管受到了干擾,信心依然隨處可尋。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的報告顯示,盡管存有危機。2018年上半年中關村境內上市企業的利潤、營收依然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回歸正軌的跡象正在顯現,11月1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提出了一系列幫助民營企業解困的措施,其中包括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完善政策執行方式、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等六個方面。
“所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習近平在11月1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表示。
從9月12日“民營經濟離場論”登場,到11月1日,最高層給民營企業家吃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的“定心丸”,這期間的50天里,中國股市出現了兩次明顯的大漲。
第一次是在10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接受媒體采訪,他回應所謂“國進民退”論調稱:“這既是片面的,也是錯誤的。”當天,滬指大漲2.58%。第二次是11月2日,當天,滬指漲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