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史學界沒有統一的教科書,各類教科書觀點不一。有些甚至充斥著抹黑俄羅斯歷史的內容。2014年,普京會見國家歷史教科書修改工作委員會成員,提出修改教科書的意見,要求以客觀、公正、尊重的態度對待歷史。2016年莫斯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俄羅斯最新國家歷史教科書《俄羅斯歷史10年級教科書》(以下簡稱“教科書”),闡述了從1914年到21世紀初俄羅斯歷史中的諸多重大問題。
如何看待“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歷史的選擇。教科書按史實記錄了十月革命前俄國內外交困的狀況,介紹了布爾什維克在局勢的發展中選擇了歷史和被歷史選擇的過程,反映了當代俄羅斯對十月革命的總體認識,肯定了十月革命的歷史地位。
教科書指出,十月革命是布爾什維克選擇歷史和被歷史選擇的結果。依據教科書的內容,從1917年夏天開始。俄國國內的情況變得極為緊張。布爾什維克提出的“政權歸蘇維埃”的號召起到了現實感召作用,正如教科書所說:“在這種情況下,布爾什維克以他們通俗易懂的語言——政權歸蘇維埃、給人民和平、給農民土地、給工人工廠,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望。黨的隊伍迅速擴大。”“在城市的街頭,人們生動地討論著布爾什維克的計劃和它們成功的機會,但中央政府的行動是遲緩和不一致的。”這些都是歷史事實,有據可查。教科書的內容做了很好的考據詮釋。可見,以武裝起義形式進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但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善于利用時機的結果,更是歷史的正確選擇,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列寧的歷史選擇是正確的。教科書用對列寧活動的事實評價代替了價值評價,目的是讓讀者基于事實做價值判斷。而大多數讀者的價值判斷也與教科書所承認的一樣:“列寧是俄共(布)的建立者和無可爭議的領袖,甚至他的對手也承認他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盡管他在黨內并沒有占據任何特殊的職位(他只是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其領袖的威信是絕對不可動搖的”。
客觀評價了斯大林體制
教科書對斯大林體制的介紹分為“工業化的‘大轉變”“‘農業集體化”“蘇聯30年代的政治體制”“蘇聯體制的輝煌”等主體內容。
教科書客觀評價了工業化的成就。教科書總結道:“蘇聯依靠勞動英雄主義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勞動強度實現了經濟獨立。并成為能夠生產任何工業產品的大國。國內已經形成的工業潛能可以匹敵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教科書盡可能不做價值判斷,而是以文獻研究和思考題的方式給讀者以做結論的空間。教科書給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以包含正向和負向的客觀評價,但從未以工業化或農業集體化來否認整個斯大林體制。教科書一方面沒有將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與斯大林模式的蘇聯體制直接劃等號,另一方面更沒有否認斯大林體制。
在敘述戰爭進程前,教科書先對衛國戰爭的性質進行了說明,“這場戰爭是真正的全民戰爭,蘇聯各民族都在為了自己祖國的自由而戰”。教科書肯定了斯大林在衛國戰爭中的作用。斯大林作為人民的統帥,而不是人民的敵人,從邏輯上講,不可能在承認蘇聯人民對衛國戰爭勝利所做的歷史貢獻的同時,否認同樣作為人民統帥的斯大林。教科書對斯大林逝世的評價是,“無論是在蘇聯國內還是國外,在那段日子里回憶起斯大林,說的都是他在戰勝希特勒和使全世界人民擺脫納粹統治威脅的作用”。
否認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
教科書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蘇聯解體持批判態度。教科書認為,戈爾巴喬夫號召放棄對兩個對立世界的傳統認識、蓄意抹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的主張,被認為是政治“新思維”的核心觀點。在這種核心觀點的指導下,“最終,戈爾巴喬夫聲明全人類的價值優先于階級、民族、意識形態、宗教和其他價值”。依據全人類價值優先原則。“確定了三個主要的對外政策方向:通過裁軍使東西方關系正常化、消解地區沖突、不帶有對社會主義陣營偏向地同各國建立緊密的經濟和政治的互利關系。這一方針實施既是史無前例的成功,也是最大的失敗”。這里的“成功”是歸屬西方的,“失敗”才是蘇聯的,因為在“新思維”的指導下,“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了,蘇聯從兩極體系中徹底滑脫下來,“寄托在西方身上的、大規模幫助解決內政問題的希望也落空了……俄羅斯陷入了復雜的境地”“蘇聯的對外政策是單方的,是符合西方利益的,而不是符合蘇聯利益的”。可見,政治“新思維”削弱了蘇聯的國際地位,“1990年戈爾巴喬夫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蘇聯廣大民眾對此舉的反應敵對而冷漠”。
教科書將戈爾巴喬夫不成功的經濟改革、思想“公開化”、政治“民主化”和“新思維”作為蘇聯解體的原因:“蘇聯歷史證明,它的領袖們,尤其是在斯大林死后,不懂得布爾什維克建立的體制。戈爾巴喬夫對此的不了解是致命的錯誤。他埋葬了自己的個人政權,也埋葬了黨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