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風水的吉祥物有不少。錦鯉本身便是其一。很難說商業上的營銷考慮助推了幾成。不過以此為寄托仍然顯得虛無縹緲。最近,某支付平臺“制造”出的一位獨攬大獎的幸運兒。讓這個詞名正言順地進入大眾視野。當身邊越來越多性格各異的人開始轉發、祝愿、祈禱。并且數量蔚為可觀,局外人開始想出于本能地去探究:為什么?
新的日子
接到采訪電話的前一刻,26歲、在上海一家半導體日企工作的王凱,很習慣地又轉了一條微博。那是一條“歷經重生”的鯉魚故事,同樣意味著好運。雖然這已經不是他最需要好運氣的時候了。在他的印象中,過往覺得自己難以把控情況的時刻,包括了論文發表前、作為隊員為校園足球隊出征時,以及不久前回國應聘的階段。
2010年。完成了高中學業的王凱將日本作為自己的留學目的地,那是一個他認為語言體系相近,并且距離黑龍江家里不遠的地方。和很多人的觀念一樣,整潔的街道、禮貌的陌生人、嚴謹細致的作風。都給這位巖手國立大學的留學生帶來了快樂的記憶。
他所修讀的環境科學專業在日本盛行。日本國內多河流,容易引發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對于對口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在讀修士期間,他獲得了一個還不錯的研究院實習機會,但也就是在那時。他愈加堅定了要離開的想法。
工作中。他不解。“你看到的所有人都穿著同樣的衣服,到了公司說同樣的話。連互相之間的寒暄、前后輩的對話都有設定好的話語。”他不再能接受這份社會成員間的“約定”,只覺得無比壓抑,今年的實習結束后就把簡歷急忙投向國內。
他感慨的是國內一切都太快,這雖然未嘗不是好事,他開始愈加明白為什么大家希望在激蕩失序的生活中抓住些什么。
新的工作看起來還挺順利。一切按部就班,但是似乎沒有給他帶來安心的感覺,他還是希望能帶來一些客觀條件外的運氣——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道不明但卻能影響自己生活的存在。
從兩年前看到別人轉發開始,王凱就參與了進來,不僅是錦鯉,還有其他聲稱能帶來好運的帖子。轉發的原因說不出來,但是看到了不轉,“總覺得心里不舒服,會帶來壞運氣”。
具體的原因,肖硯卻能很明白地說出來。她說就是工作改變了自己。剛畢業一年,在天津上班的她,需要一周一次的頻率到外地出差,協助當地環保工作的開展,而因此她開始了與延誤、晚點甚至取消的航班打交道。為此她屢感沮喪。
由于需要提升環保水平的多數是偏僻的農村,或是大多出租車司機不愿到的郊外,所以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她和同事兩人租下一輛車。以自駕的方式出行。有一次,因為車的底盤太低,被石頭剮蹭了油箱,機油一路被漏光。那是炎熱的六月天。當他們終于等來了救援車輛后,被拖走的只是車輛,人則被拋在了路邊。
事在人為,但機遇、前景和突然取消的航班一樣,似乎并不位列其中。“人為”帶來的成果,顯然不足以支撐他們所缺乏的那種“安心感”。
轉發技巧
微博上。肖硯有兩面。一面是她的工作號。借此來進行嚴肅的溝通,另一面是她自己的內心世界,有轉發的錦鯉、抱怨的牢騷。以及她喜歡了10年的idol(偶像)。
現在,肖硯成了身邊人的“錦鯉大使”。因為她不僅會給自己許愿,同事、父母甚至親戚需要出外或遇到麻煩時,她都會“出手”。微博上轉發,微信上也會抽取卡片分別派送,現在出差前,她已經習慣了一定要轉一次錦鯉。
那是因為有過“奏效”的時刻。在淘寶上。她曾經點進去看了廣告頁面上介紹的VIP會員卡。本想退出需要888元付費頁面的時候。因為開啟了免密支付功能。按在觸摸鍵上的手指自動確認了支付,錢被付出去了。她特別著急地跟客服周旋,終于等到對方承諾退款的期限。
但是等到最后一個工作日的下午。本就對對方沒有信任的她還沒查到這筆轉賬,著急下想起錦鯉的轉發,結果剛過了三分鐘,她就收到了淘寶的退款。
在香港理工大學讀書的陳宜,相信轉發也有技巧,她還會附上一句這樣的話作固定的開頭:“希望錦鯉大王可以保佑……”保佑對象一般是她的考試。
在今年念翻譯學研究生前,她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可擔心的東西。2017年9月,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后,她便開始準備申請香港和英國的學校,面試過程讓她倍感焦慮,便開始搜索和轉發錦鯉。
不過不久后,她發現焦慮其實綿綿不絕。即使在她順利入讀后,仍然發現課堂上的小測原來也很“要命”,比如老師幾乎不提前說明考試的主題,他們會抽到不同的題目,然后在幾分鐘的閱讀時間后開始翻譯,她經常是兩眼一黑。
一件事情無論看起來多么不合理,只要大家一起在認真做,便會抹去不合理的部分。這些轉發的粉絲們,大多也覺得自己是某種程度上的迷信。“迷信”也講科學。比如,陳宜只“信”錦鯉,不相信除此以外的其他吉祥物,感覺“信一個就夠了”。肖硯也這么想,“運氣是有限的,轉發太多就不靈了”。
定義需要
說到底。微博只是一個承載了愿望的平臺。祈求者經歷的,不過是生活揭開的一點面紗,盡管對于他們當前經歷的人生而言,就是全部。
“晚安周六,晚安小錦鯉們。愿望交給錦鯉們,你只管努力就行,握鰭”,這是一條典型的錦鯉式微博。如果仔細瀏覽轉發和評論內容,便會發現這是一個微觀的“生活真相”現場,人們盼望、強烈祈求著什么,就意味著困擾他們的難題有多少——認真對比起來,“一切順利”等虛無縹緲的愿望已經顯得微不足道了。
出于好奇和習慣。王凱會琢磨別人發的內容。這給了他一種這樣的感覺——大家都是懷揣各自愿望而來,在陌生空間里建立起了一種具有熱情的認同感。
不僅是認同,還有代際間的和解。上一輩的父母多是喜歡祭拜。肖硯的母親也是,經常燒香拜佛,甚至迷信到聽說做某些特定的事情和供奉特定物品會靈驗的話,就不惜代價去做。
從前肖硯心里叛逆,更反感母親的行為,也很反感迷信帶來的盲目和混亂,但現在她已經不再這么認為。轉折事件發生在今年,工作后與母親的疏離帶來了理解,還有半年后才發現的母親的秘密。因為沒有意識到金融機構的詐騙項目,母親被騙走了不小一筆錢。直到有一次,她告知了自己工作上的進展,雙方氣氛都很放松,媽媽突然說道,有件事情她憋了很久——她說出了自己的被騙經歷。這是一個母親自我開解了半年,自信走出困境后,對女兒的吐露。
從前肖硯是身體力行地反對母親的迷信。覺得這樣做很蠢,很不值得。不過她在那次通話中突然明白了母親的困境:這不過是一個至親不理解、孩子還小的人。想傳遞出的事情不能完成的執念。“她就只能將拜佛、燒香、迷信作為最后的信念。”現在,那條從未見過的錦鯉,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她的信念。
生活中陳宜覺得自己是理性的,在朋友看來她面對事情冷靜,很少有情緒激動和盲從的時候。她也習慣了轉錦鯉,一種零成本地轉移擔憂的方式。“如果突然不轉,心里就會忍不住拷問自己,是不是沒做什么事情呢?”由此帶來的心理依賴,是很多人沉迷的原因。
她明白自己許的愿也很實際,本就是可以達到的目標,不像很多人祈禱的“一夜暴富”或者“中獎百萬”,她只是希望接下來一年的讀書生活。每次成績能穩定發揮就足夠,不貪心。
畢竟她迷,卻不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