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炎,南京市委原書記楊衛澤的秘書,近日被披露向地產商趙晉提供楊衛澤日程安排信息謀利,引起輿論關注,順帶帶火了“領導日程”這個詞。
“不上紙的日程”
張南直接服務一地級市市委常委,常委沒有專職秘書,但他干的基本是專職秘書的事。他告訴筆者:“日程的說法有點企業化,太正式,他們習慣叫工作安排。”
基本上每月初領導班子都會召開一次會議,在會上梳理一下這一個月有哪些重點工作,哪些需要主要領導參加,哪些班子成員負責。“你看很多系統內的人習慣說‘提上日程、擺上重要行程,,就是這個意思。提上日程就是已經基本確定領導認可了要做這事了。”
梳理完后,接下來就是辦公室或者說秘書的事,一般會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小團隊負責協調安排領導的行程。“每個月有一個大致的安排,比較粗略。每周四、周五辦公室又會根據這個月工作進度,再安排一個領導每周的工作安排。這個就比較細了,但也不會像電視或者小說里那樣細致。”也有細致的。地方一把手的日程,或者具體調研等外出的活動行程,都比較細致。“尤其是十八大之前。有些調研,辦公室為什么要提前開車走一遍呢,就是測算路上的時間,好安排行程。”
“不要把日程安排得太滿,這是第一原則。”張南根據多年經驗觀察稱,除非特別情況,一般地方領導日程安排到七八分就行了,應該給一些意外情況或者處理文件等留下空間。他同事曾服務過一名領導。在安排日程時太過詳細。領導拿著日程單子就對辦公室開玩笑說:“你都把我安排完了,我還做什么呢。”留下一定空間本身沒有問題,但也為秘書“安排”領導留下了空間。“有些不是事先安排的部門或者人員,部分就是由這些人提前與秘書溝通、約好,見縫插針地去匯報工作或者請示商量其他事情。”
張南稱這個是“不上紙的日程”,也是最關鍵、變化最大的日程,有時候只有秘書才掌握。“每周日程由辦公室、分管領導等小范圍研究擬定,再報給主要領導同意,不然就是‘紙上談兵’了。每日日程一般會在早上或者提前一天下午報給領導,有時候領導會調整。不過‘不上紙的日程’就只有秘書隨機應變請示匯報調整了。至于八小時之外的日程安排,基本就只有領導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掌握了。”
“主動行程看官員職級”
李富民在市縣辦公室都工作過,他把領導的行程分為“主動行程”與“被動行程”兩種。“根據上級調研、考察、督導、檢查安排等建議相應級別或職務的領導陪同的,參加各種會議的等等都是被動行程。”現在這類活動都會提前通知,他最怕的是“臨時起意”和“預先安排”。“有次陪縣長下去調研,本來兩天的活動。第一天上午縣長就被市委領導叫走了。怎么辦,只有把副縣長請過來頂起。”
“預先安排”基本是定了這段時間要做什么事情。但一把手的日程還沒有最后定下來。辦公室通常會安排一個時間,“留下一個口子,叫‘初定’什么什么時候。這對下面和班子成員的日程安排就有些頭痛。”
不過,一把手的日程并不是絕對會影響班子其他成員的。“有些特別重大活動,班子成員需要配合一把手進行調整,但有些班子成員比較強勢或者相關安排更加重要,也會順著自己的日程走。”一名體制內的人講了當地一件事,有次一名市委班子成員被問及日程安排時,該班子成員說要先看看一把手的安排,自己才能定下來。這事成為當地官場一個段子。
中國社科院曾發布過一個報告,分析縣處級領導干部日常工作狀況,發現他們被動行程占了很大一部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重大自然災害、信訪維穩工作、各類糾紛以及日常各項工作考核等,幾乎占據了這些縣處級領導干部的大半行程,全天候工作、“通宵”“白加黑”“5加2”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陌生。“從主動行程多少,就可以看出官員級別與職務。”張南笑稱,主動行程比較多的,要么是一把手,要么是職能相對少的部門,相反亦然。
在主動行程上,領導時常會增加或取消,有時就連秘書也不能完全掌握,時間一長,就容易成為糊涂賬。有些地方則會每天編制相關內部通報。既是忠實詳細地記錄領導們實際的活動安排,也可以摸索一些領導的風格,為今后編制日程做借鑒。
“不該我知道的。我絕對不會主動去打聽。”李富民對此有過深刻教訓。他辦公室一名新人比較喜歡打聽領導日程安排,“一次兩次還好,多了就被領導知道了,專門安排分管領導找他談了一次話。”不了解領導日程也可能比較麻煩,尤其是遇到對接待工作比較在意的。一名體制內人士告訴筆者,十八大前某地因為不了解日程,接待有所不適,去調研的廳級干部拂袖而去,當地很多工作都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