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
【摘 要】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扶貧工作也在此基礎上取得了許多成績。隨著扶貧工作范圍的擴大、扶貧力度的增加,逐漸開始出現人民脫貧速度減慢的問題;扶貧資金在使用過程中,也開始出現邊際效用的問題。論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首先,探討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其次,討論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筆者結合相關經驗,提出了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對策。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on this basi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has also made many achievement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ns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roblem of slowing down the spee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gradually begun to emerge, and the problem of marginal utility has begun to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performance audit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Finally,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xperien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erformance audit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關鍵詞】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法律體系
【Key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performance audit; legal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39.4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10-0059-02
1 引言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生活的貧困程度關系著社會的和諧穩定,解決貧困問題是政府部門的重要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人們對生活質量方面的思想意識不斷增強。鑒于此,扶貧工作成為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部分。政府的審計部門也對扶貧資金的績效審計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使扶貧資金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將其用于真正貧困的地區,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確保扶貧工作的有效進行。
2 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較弱
目前,負責落實扶貧項目有關工作的部門主要是財政局、發改局、扶貧辦及民宗辦。這四個部門都有自己單獨的工作任務,但在扶貧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也需要各部門之間的有效配合。但是,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意識較弱,只注重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對扶貧項目的落實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2.2 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
在開展的貧困項目中,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村干部負責的,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及綜合素質,決定了項目的進展情況[1]。換言之,扶貧項目在落實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在農村進行扶貧項目的過程中,并沒有將扶貧工作的結果進行公告,群眾難以有效地開展監督工作,再加之項目實施的時間比較長,提升了審計監督工作的難度。總之,監督機制的不完善,也間接導致了扶貧資金管理的效果不能完全發揮出來。
2.3 培訓過于形式化
貧困地區的人民由于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教育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其知識文化程度也較低,人民的學習意識比較淡薄。而在國家開展的扶貧項目進行中,主要是從資金上進行扶持,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地方經濟今后的發展情況,人民之后的出路問題。實際上,對貧困家庭進行資金上的幫助,雖然能夠解決其面臨的經濟問題,但對其今后如何生活、農民的工作問題、孩子的學習問題,都沒有進行充分考慮[2]。因此,在解決貧困戶經濟問題的過程中,應結合當地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學習方面的培訓。
3 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
3.1 績效評價指標及依據不明確
長期以來,績效評價指標的確定始終是審計工作中的難點。現階段的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還沒有確定明確的績效評價目標,這也對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實際上,在制定績效評價目標的過程中,應結合扶貧項目的實際特點,真正考慮到人民的貧困情況,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審計的參考依據[3]。同時,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的過程中,應從起正面作用及有效性方面進行考慮。
3.2 審計人員整體素質水平較低
事實上,在進行扶貧資金資助的過程中,會涉及許多的領域,包括教育領域、農業領域及交通領域等。因此,也對參與扶貧資金績效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力及專業素質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我國目前參與工作的審計人員,大部分只掌握了傳統的審計方式及工作理念,對新知識體系及工作方式的了解比較少;同時,對扶貧項目中的一些專業知識也沒有很好地掌握,不利于財政扶貧項目的開展。
3.3 輕過程控制而重績效結果評價
由于審計部門對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審計人員的績效審計思想認識不足,會給審計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實際上,由于扶貧工作過程中,最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關于資金的使用。通常情況下,績效審計過程中的控制成本都比較高,可利用的審計資源又十分有限,這就對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及工作能力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4]。在上述情況下,我國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中,就出現了輕過程控制而重績效結果的評價現象。
4 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對策
4.1 完善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法律體系
在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過程中,需要依據相關的法律規范進行。因此,為了保證審計工作的效果,應進一步完善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法律體系,有關部門應結合地區貧困的實際情況,確定扶貧資金審計工作的監管范圍,并對審計工作的每一項工作內容進行明確規定。同時,政府的審計機關應增強自己的執行力,提高自身的法律地位,保證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的貫徹落實。
4.2 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意識
為了保證扶貧績效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加強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思想意識,使其重視管理制度的執行及工作任務的開展。同時,政府部門的審計機關應對扶貧過程中的資金使用進行專項的管理及監督,確保資金使用的有效性,提升扶貧資金的利用率。此外,審計單位應結合扶貧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并確保審計結果及審計報告能夠公開在大眾面前,增強扶貧資金運用的透明度。
4.3 建立健全的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結果問責機制
為了保證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結果的有效性,應建立健全的問責機制。首先,相關人員應對財政績效預算管理的相關內容進行充分了解,并掌握相關的法律條文,根據扶貧方面的相關法律體系,對資金績效審計進行問責[5]。其次,為了保證扶貧資金的使用具有公平、公正、公開的效果,提升資金的使用效果,相關部門應建立公開、透明的審計結果公告體系,將所有扶貧資金審計結果的數據信息進行公開,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4.4 整合審計資源,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進行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應先將審計資源進行整合,保證審計資源能夠得到有效運用,而該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審計人員來完成的。因此,應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及工作能力,確保審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能夠正確完成各項工作安排。基于此,相關部門應定期對審計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相關業務的知識要點、熟練各種工作技能。同時,在使用扶貧資金的過程中,需要審計人員深入了解各貧困地區的真實情況,也就是需要審計人員親自到貧困地區進行查訪,這一工作對審計人員的身體素質及職業道德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應進一步加強對審計人員思想意識方面的培訓。
5 結論
本文探討了目前我國開展的扶貧工作中,還存在相關管理體系不完善、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審計人員整體素質水平較低及績效評價指標及依據不明確等方面的問題。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的效果,應從完善相關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機制、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等方面進行改善,保證我國扶貧工作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李鵬.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探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7,38(05):78-79.
【2】胡東蘭.新常態下財政精準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研究[J].財政監督,2016,27(22):77-80.
【3】陳新秀.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探究[J].時代金融,2016,17(26):194-197.
【4】尉詠梅.探究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現狀及改進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2015,27(18):7-8.
【5】寇永紅,呂博.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現狀及改進措施[J].審計研究,2014,38(0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