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欣 汪彭生 章環境
【摘 要】洪水一旦發生就會對社會經濟以及人民的生命財產產生威脅,同時洪水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論文闡述了防洪安全的必要性,分析了防洪與洪水資源化之間的聯系,總結洪水資源化的措施,并提出基于防洪安全的洪水資源化的途徑,有一定的工程實踐意義[1]。
【Abstract】Once flood occurs, it will threaten the soci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Meanwhile, flood is also a valuable resource. The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flood control safet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od control and flood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summarizes the measures of flood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flood resources utilization based on flood control safety, which has certain engineer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1].
【關鍵詞】洪水危害;防洪措施;防洪安全;洪水資源
【Keywords】 flood hazards;flood control measures;flood control safety;floodwater resources
【中圖分類號】TV213.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10-0167-02
1 引言
洪水是由暴雨、急驟融冰化雪、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漲的水流現象。洪水經常在夏季發生,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如果防洪措施不當就會造成洪災,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2]。人們根據洪水規律與洪災特點,研究并采取各種對策和措施,以防止或減輕洪水危害,保證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利工作。
洪水資源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及水文特征條件下,以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現有水利工程為基礎,通過現代化的水文氣象預報和科學管理調度等手段,在保證水庫及下游河道安全的條件下,在生態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水庫,湖泊,蓄滯洪區,地下回補等工程措施調蓄洪水、減少洪水入海量,以提高洪水資源的利用率[3]。洪水作為一種豐富的水能資源,如果利用得當,必然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同時利用洪水又會有很大的風險,因此,我們在可以把洪水作為一種資源的條件是必須在防洪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對其進行理論的探討與研究就是很必要的[4]。
2 防洪安全的必要性
洪災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后患無窮的,從古至今,人們都一直在做著與水進行抗爭的事情,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曾經發生的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1975年),長江特大洪水(1998年),這些重大洪水安全事故讓很多人都記憶深刻。因此防洪安全非常有必要的,也有諸多好處,可總結幾點:減少經濟損失;增加農作物產量;減少人員傷亡;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資源等[5]。
3 防洪與洪水資源化的聯系
以前的很多工程都是以防洪為主,對洪水這一資源的利用并沒有太大的涉及,理論的研究上也比較匱乏。我國降雨洪水分布在時間和地區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均勻性,關于對洪水的利用近些年也一直備受關注[6]。防洪安全與洪水資源化兩個方面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共同點是兩者都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來完成。差異在于防洪安全與洪水資源的目的是不同的,防洪安全的目的是竭盡全力減少洪災發生,保證防洪工程的安全,最終是為了確保國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洪水資源化的目的是利用洪水來興利,把洪水轉變為可利用的資源[7]。
雖然有差異有不同,兩者在實際運用中又會有諸多的聯系,也是一種遞進關系,即我們必須在保證防洪安全的條件下來進行洪水資源化,比如興建水庫,既是防洪的措施,又是洪水資源化的措施。先蓄水后用水,達到防洪與洪水資源的結合。同時現階段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現象日益加重,建立在防洪安全前提下使洪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可以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8]。
4 已有洪水資源化措施
現在的洪水被認為是自然界里值得利用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同時洪水資源又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可預估性,與其他安全傳統的資源利用方式存在極大不同[9]。要想將洪水資源化,在其利用方式上考慮它的特殊性。洪水資源化采用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實際應用時需兩者有機結合,相互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洪和洪水資源化的效果,現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闡述如下[10]。
第一,在工程方面是利用洪水資源,是將洪水蓄滯,讓洪水盡可能長時間保留在地面,使其有更多被利用機會。通過工程方法,將其安全利用。在工程方面:①在現有的水利基礎上將洪水蓄積[11]。②就像目前的南水北調工程,將其可以跨區域引用[12]。③地下水逐漸減少,發展更多的回灌工程[13]。
除了水庫的利用還有淤地壩。淤地壩有緩洪、攔泥沙、農業發展幫助等功能。經過研究發現,淤地壩在攔泥淤地、防洪減蝕、改變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控制入河泥沙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14]。
第二,在非工程方面是通過現有的水利工程,先進技術完善的工作程序,還有合理地規劃調度。不僅需要水利,還需要在水文氣象兩方面相互合作。在易發洪水時期,洪水預報要及時、準確,讓水庫及時合理調整汛期水位,施行分期洪水調度,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洪水資源的不可預估性。再利用蓄滯洪區主動分洪,在保證下游安全的同時利用洪水攜帶的肥沃養料恢復濕地湖泊[15]。
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不是獨立的,是在一定基礎上相互合作,聯合運用的,這樣不僅可以保證下游安全還可以大大提升洪水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性。可以利用洪水退后的泥沙,內含有充足肥沃的養料可以提供給植物,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含水量高。這樣的土壤相比其他平原的表層土而言,更利于植物生長。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同時兼顧,相互協作。從工程角度,是通過一系列工程方法,達到防洪與洪水資源化結合的目的,比如:大壩水庫工程、蓄滯洪水工程、提防和河道整治工程等。現有的很多工程已經做了很多關于洪水資源化的措施,比如長江流域,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等,這些工程都是很好的洪水資源化的案例,可供我們參考[16]。
5 結語與展望
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地區分布不均,年內變化大;缺水與用水浪費并存。水污染加劇的態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做到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洪水和水環境綜合治理[17]。
通過對國內外在洪水方面工作的不斷總結,時刻更新觀念改變洪水治理策略,目前理論和實踐更傾向于安全、經濟、人水土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方向。治水以尊重自然為總思路,洪水資源利用思路總結得出以下七點:①蓄積洪水,減少下游排洪量,保證下游安全。②實現水資源在時間空間上的重新分配。③南水北調工程,實現跨流域用水。④地下水回灌工程,逐漸恢復地下水量。⑤結合現代科學與先進技術準確預報,信息分享,讓工程措施提前做好準備。⑥利用洪水恢復湖泊、人工濕地、河道整治。⑦將水庫及下游堆積于河床淤泥,泥沙用于土地荒漠化及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埋填由于過度開發地下水而發生沉降區域。
洪水的利用必須得建立在一定的防洪安全體系上,既能確保安全又能充分利用,同時改善我國水資源短缺及水環境惡化等問題。追求可持續均衡發展,保證事物有序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忠東.美國的洪水資源化利用[J].城市減災, 2010(5):30-31.
【2】嚴黎,吳門伍,李杰.密西西比河的防洪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水利,2010(5):67+89.
【3】景金平.淺議洪災的危害、成因及抵御措施[J].水利專論,2013(17):323.
【4】苗永宏,趙慶超,黃喜軍.淺議非工程防洪措施[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8(7):580.
【5】張艷敏,董前進,王先甲.淺議洪水資源及洪水資源化[J].中國水運(理論版), 2006,4(3):192-193.
【6】戴明龍,葉莉莉.日本的水資源利用和管理[J].水資源保護,2010,26(1):25-26.
【7】張永春, 李維新, 張紀伍. 長江流域洪災與生態破壞的關系淺析[J].農村生態環境,2013(3):98-101.
【8】向立云. 洪水資源化:概念、途徑與策略[J].中國三峽. 2013(05):56-61.
【9】李忠東, 王曉萍. 美國的洪水資源化利用[J].防洪博覽,2010(04):
65-66.
【10】樊紅霞. 淺析洪水資源化的對策措施[J].珠江現代建設,2006(7):32-33.
【11】李可可. 都江堰—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08(03):79-80
【12】熊志平.中國江河防洪簡明教材[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13】劉永華, 韓玉冬, 王慧. 淺議洪水資源化的必要性和實現途徑[J].
治淮, 2012(05):45.
【14】李長安.長江資源化思考[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 2003.
【15】李長安. 長江洪水資源化思考[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
2003,28(4):461-466.
【16】高宗強, 胡彩虹, 郝永紅. 汾河水庫洪水資源化及其關鍵問題研
究[J]. 水利水電技術, 2006 (12):50-54.
【17】張鼓峰. 從都江堰看長江治水[J]. 觀察與思考, 1999(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