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飛

現在中國是全世界學鋼琴人數最多的國家,胡建軍把歐洲的古鋼琴帶到中國,希望把一生的努力定格在南潯,把兒時的夢想延續給下一代
自1999年收藏第一臺古董鋼琴起,胡建軍便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四百余架古鋼琴。
這批漂洋過海而來的古董鋼琴靜靜地藏在胡建軍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潯游子鋼琴藝術館內,其中,年齡最長的距今已經超過200年,最短的也有100年。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古鋼琴,不少已是停產的絕版,有些已經失傳了。比如有的猶太家族的鋼琴品牌,在二戰時因為戰爭的原因消失了,胡建軍說,“這種鋼琴就成了一個故事,成了歷史。”
在鋼琴藝術館內,一架“鎮宅之寶”的古董鋼琴出自奧地利皇家鋼琴制造師依格納茨·貝森朵夫之手。這款二戰前的鋼琴存世數量不多且保存完好。因為在用料和做工上考究精致,被稱為鋼琴中的“法拉利”。
胡建軍很喜歡音樂,但不會彈鋼琴,兒時曾夢想有一架鋼琴,但在那個年代無法實現。他在旅居德國時被古董鋼琴深深吸引,自此愛上了收藏鋼琴。如今,他收藏的品牌有137個,覆蓋了19世紀所有名家的鋼琴,不論是數量還是品類,藝術館收藏的古鋼琴在國內都是最多的。
要修復這批數量龐大的古董鋼琴,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上世紀70年代,成都搪瓷廠的技術員許永林開始學習手風琴。孩子出生后,他從外地買了一架兒童鋼琴,研究后萌生了創業的想法。1982年,許永林辭去成都搪瓷廠的工作,在家鄉創辦了兒童鋼琴廠,第二年開始轉向專業鋼琴生產。

自1999 年收藏第一臺古董鋼琴后,胡建軍便一發不可收拾,至今他已經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四百余架古鋼琴。這批漂洋過海而來的古董鋼琴,收藏在胡建軍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潯游子鋼琴藝術館內

胡建軍的倉庫內存放著許多還未拆分的古鋼琴

一架古鋼琴的琴弦滿是銹跡,上百年的歷史,賦予這些古鋼琴特有的音色
盡管鋼琴廠產量不大,但作為成都第一家鋼琴企業,許永林前前后后持續了30年。企業停產之后,他先后到過珠海和廈門的琴行和鋼琴廠擔任技術指導。
兩年前,許永林和愛人被胡建軍從廈門邀請到鋼琴藝術館專門負責古鋼琴維修。來這的目的,就是想找到歐洲鋼琴匠人制琴的秘密所在。
雖然很多鋼琴運到這里已經無法發聲,但在修復古鋼琴的兩年里,許永林被依然歐洲一二百年前的這些匠人精神深深震撼,他發現當時歐洲鋼琴設計理念都是非常獨到的。比如意大利、德國、奧地利的鋼琴制作者,他們是同行中的佼佼者,通過他們的創新,鋼琴在幾百年來得到不斷完善,“就是一個小零件,甚至都要花費他們幾十年甚至幾代人才能做出來。”
修復古鋼琴最重要的一點是還原歷史,因此,許永林在修復古鋼琴的時候,需要思考的時間特別長。這些鋼琴對他來說,就是天上掉下來的藝術品。“在沒有前人可以參考的技術背景下,他們是怎樣發明這樣東西,只有把這個思路想清楚了,然后才能考慮,在工藝上我們現在怎樣去修復它。”
有些鋼琴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法修復,而大部分古鋼琴修復后也難達到演奏級的要求。但在胡建軍看來,作為古鋼琴,留有瑕疵的音色,正是沉淀在每根琴弦上的歷史所在。
胡建軍說,“現在中國是全世界學鋼琴人數最多的國家。把歐洲的古鋼琴帶到中國,我希望把一生的收藏定格在南潯,把我兒時的夢想延續給下一代。”

兩年前,經朋友介紹,許永林和愛人被胡建軍從廈門邀請到鋼琴藝術館專門負責古鋼琴維修。來這里,許永林想找到歐洲鋼琴匠人制琴的秘密所在

許永林的愛人在安裝擊弦機。古鋼琴修復是一件需要耐心的細活,在清洗、修復過程中,要最大程度保留鋼琴原貌

修復車間內,等待清洗的弦槌。每架古鋼琴的修復都有不同的方案,根據歷史和受損的不同程度,短則一兩月,長則達到一年

修復每架古鋼琴之前,首先需要對其進行清掃

在藝術館的頂樓,胡建軍還設計了一個小型的音樂廳,他希望鋼琴愛好者能夠在這里領略古鋼琴的魅力

除了古鋼琴展示,藝術館還有音樂教學,孩子們和教師使用的都是古鋼琴

酷愛音樂的胡建軍不會彈鋼琴,但他喜歡口琴演奏。一架古鋼琴修復之后,胡建軍和朋友即興合奏一曲

青年時的胡建軍喜歡攝影,藝術館里除了古鋼琴外,還收藏了很多他從歐洲淘來的老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