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教師與孩子家長作為對幼兒實施教育的兩個主體,應加強溝通交流,增進配合,為幼兒建立一個全面、健康的成長環境。但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必須要遵從技巧和原則,把握語言的藝術,否則很有可能與家長產生矛盾,導致家長的誤解。掌握與家長溝通的語言技巧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素質,本文也將從這一點入手,對于如何做好與幼兒家長的溝通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家長溝通;語言技巧
幼兒的在園表現需要由教師向家長轉達,可以說,教師是建立起幼兒園與家長的一個重要橋梁。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語態甚至語調都會直接影響溝通的效果,有時還會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于溝通的語言技巧加強學習,與家長建立良好關系,合力做好對幼兒的教育。
一、平等的溝通態度
一些家長怕孩子在園中受到欺負,因此總是囑托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多加關注,在與教師溝通時總是恭恭敬敬、唯唯諾諾,這導致一些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也十分嚴肅嚴厲。這樣的溝通在態度上就存在根本性的錯誤,部分家長是難以接受的。如家長到園時,教師總是“批評”家長做的不夠好:“孩子昨天的作業又沒有完成,你們做家長的是怎么監督的?”或者“孩子這段時間的表現很不好,你們就不能多抽出時間來關注孩子嗎?”這樣“火藥味十足”的溝通難免會激怒一些家長,導致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必須正確認識自己的地位,以尊重的態度建立平等的溝通,這樣家長也才會更加積極的配合自己開展工作。同樣的話可以這樣來表達:“昨天的作業完成情況不是很好,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在家中指導孩子?”或者“最近我發現孩子的情緒總是低落,是不是家庭中有什么問題影響了孩子?”這樣的溝通會讓家長感覺到教師對孩子的愛,也會更愿意將問題說出,一同解決,幼兒教育的效果也將因此大大提升。
二、避免“告狀式”的溝通
一些教師將與家長的溝通視作了向他們“告狀”的機會,一見面就開始談及孩子們的不足之處,家長面對這些負面的信息,一方面會擔心孩子,另一方面還會認為教師的工作不力。此外,家長在聽取了這些情況后難免會訓斥孩子,也將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教師應該向家長及時的反應問題,但應該將積極的和負面的信息一同告知,語言盡量委婉,告知家長一些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如一次,園中的一名小男孩抓傷了一名小女孩,家長來園后我沒有直接“告狀”,而是首先肯定了這名孩子的平時表現:“君君平時很聽話,和其他小朋友的關系也很好,今天不知道為什么,突然抓傷了班里的一名小女孩。”在這樣的溝通下首先緩和家長的情緒,隨后我又告知家長一定要定期為孩子剪掉指甲,否則難免會不慎抓傷,這一次的情況很可能是意外,并不是故意。家長聽后放松了許多,連連說一定會記住幫孩子剪指甲。
三、充滿耐心的溝通
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最為深切的,因此當孩子們在園中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時他們也是最為激動的。一些家長由于幼兒在園中打架、搶玩具而落了下風,總是會情緒激動的與教師“理論”,這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平復家長的情緒,充滿耐心的與他們溝通[2]。如園中有兩名小朋友,平時的關系很要好,但一次在一起玩時一名幼兒不慎推倒了另一名幼兒,隨即便傳來了哭聲,我了解過后,知道了孩子并不是故意的,另一名幼兒哭過之后也表示不再介意。但家長在詢問這名孩子一天的經歷時卻知道了這件事,于是情緒激動的來到了園中,認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負,想要討一個“說法”。我沒有直接與家長理論,而是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最后叫來了兩個孩子,讓他們說一說那天發生的事。孩子們當做笑料一般演示了一遍,家長也隨即認識到是自己太過于小題大做了,連連說“是我太沖動了,聽到孩子在園中被推倒了太過著急了”,我也趕忙說“理解理解”。可見,耐心的溝通是化解問題的催化劑。
四、多用禮貌用語
無論是與任何人溝通,運用禮貌用語都是最基本的前提。這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消除隔閡的作用,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尊稱“您”,讓家長意識到自己是被充分尊重的,自然也會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教師。在家長積極配合自己的工作時要多說“謝謝”,對于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處要多向家長表示歉意,并表明以后的工作會更加完善。只有教師尊重每一個家長,才能反之獲得家長的尊重,幼兒教育工作也才能順利的開展。
總之,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一門藝術,需要注重語言方面的技巧。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架起的橋梁,是情感的紐帶,如不善利用則很有可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作為教育工作者,無論是開展教育工作還是與家長的溝通,都需要學會運用語言,掌控語言,讓語言成為我們教育工作中錦上添花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王立琿.淺談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語言技巧[J]學周刊,2013(20):207—207.
[2]權花花.淺談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J]學周刊,2017(15):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