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德育思想是中華倫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賦予傳統德育以新的生命,實現其創造性現代轉換,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體現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新德育,借鑒并靈活運用這些優秀道德傳統,對當前加強學生德育和道德行為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德育;核心價值觀;當代價值
德育作為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人如何“成人”的實踐活動,是教育活動的最終歸宿。中華德育思想以其卓爾不群的品格屹立于世界德育思想行列,在世界德育思想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培育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總之,當代中國的道德教育關乎當代中國人的命運,關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復興,何等價值,不言而喻。
一、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基本概述
中國傳統德育是以儒家道德規范為主要內容,傳統道德教育方式是一個復雜和完備的結構體系融合道法墨各家倫理道德傳統、道德規范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而形成的一個內容豐富、體系龐大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實踐活動的行為規范、道德教化體系和價值行為標準的總和。傳統道德教育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古代類型。它是中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德育實踐和對德育規律認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德育思想,建構了一套成熟的,涉及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以及宇宙倫理的道德價值與規范體系,還形成了以學校為核心的德育機構與制度及一整套完備的德育理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通過道德規范表現出來。
(1)以“仁愛”為核心的人文價值觀
“仁愛”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指人與人相處之道,是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中國古代儒家把“仁”視為道德思想的重要內容和基本道德規范。孔子盡畢生之力,闡述并踐行仁德,其言其行構成了傳統仁德的主要內容,并賦予仁以豐富的道德內涵。所謂“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尊重人,愛護人禮待人,重視人的價值和主觀能動性。仁的核心是愛人。愛人是偉大人格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質。仁愛思想,促進了人我相愛、團結和睦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塑造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觀念。
(2)言傳身教
儒家很注重身教在育德中的作用。孔子認為“君子”的品行對“小人”具有榜樣示范作用:“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后世儒家多繼承了先秦儒學重身教的思想。王夫之在《禮記章句》卷八中說:“孝弟者,生于人之心,而不可以言喻者也。”王夫之認為,道德品質不可以通過言教使學生獲得,必須通過身教激發學生的道德動機,使學生自己生成其道德品質。
(3)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論,是著重說明知行關系的理論。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知問題不僅是一個認識論上的問題,更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中國傳統文化里對知行問題的總體看法,可概括為重行的知行合一論。此觀點在偽《古文尚書》中就已有了,在荀子那里得到明確表述。其后代有繼承者,尤以王守仁所講的知行合一說最為著名。
明代王守仁以提出“知行合一”說而聞名于世。“知行合一”說認為道德認識既可指導道德行為,又是道德行為的起點;道德行為既是道德認識的具體體現,又是道德認識的結果;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關系;強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主張知行不可分。
二、中國傳統德育的現代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巨大的社會整體性變革,必然要求培養和塑造出適應時代要求的一代代新人。我們的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在這一挑戰中,德育更是首當其沖。
由于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宗法社會,家庭生活是社會的最基本生活,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傳統中向來特別注重家庭道德的建設。在古人看來,最原始的道德關系就產生于夫婦父子的家庭之中,所以,儒家特別重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人”之道中,“齊家”既被視為“修身”的結果,又被認為是“治國平天下”的起點。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形成了以慈、孝、貞、敬、悌等為核心的極為豐富的家庭道德規范。中國傳統的教育主要由儒學掌控,德育實踐思想也主要反映在儒學中,當然儒學與別的學派和傳統也不斷地進行交流和借鑒。
傳統教育是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社會精英。而平民教育和專業化教育則對于德育所要求的智慧培養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然而盡管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有種種的不同,但傳統時代的德育實踐思想并非刻意被完全拋棄。實際上,只有正確的借鑒傳統的德育實踐思想,實行合理的創造性的轉化,現代的德育才不至于流蕩無歸而陷入虛無主義。
傳統文化經典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結晶,而當代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使得這些寶貴的精神遺產弘揚和傳承下去;傳統文化經典是文化發展與創新的重要源泉,是加深和提高當代中國學生的文化底蘊、精神境界和創造能力的內在動力。
傳統經典教育一方面在于保持傳統不斷,另一方面也培養一種合理的詮釋能力。傳統經典教育對于提高專業教育的質量,培養廣大學生正確文化價值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持久的創造力具有促進作用。
中國倫理道德教育延續數千年而不衰,本身就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其中的生活德育實踐理路更值得我們好好總結,只有這樣我們社會才能發展得更好,才能不斷地成長進步。
參考文獻
[1]郭齊家.論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現代價值[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23-28.
[2]梁健惠. 論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及轉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S1):130-133.
[3]劉穎.中國傳統家教及其現代價值[J]教育文化論壇,2014,6(1):48-53.
[4]張忠華.論中國道德教育傳統的現代價值[J]航海教育研究,2006(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