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指出幼兒的生活中處處是教育契機。我園地處農村,自然資源豐富,作為農村幼兒園最有利的資源,豐富、開放、天然且有趣,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活動材料。區域活動是深受大班幼兒喜愛的游戲,主要原因就是它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動手的愿望,能夠滿足孩子對游戲的不同要求。作為農村的幼兒教師,應盡力挖掘大自然所賦予的優勢,擺脫課堂和書本的限制,走向自然,發掘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充分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關鍵字:自然物;大班區域活動;有效利用
一、自然物在大班區域活動中的開發
農村幼兒園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金黃色的麥桿、五彩繽紛的種子、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以及各種樹葉、樹枝、根,我們在選擇區角主題上可以更親近自然,走進自然,讓孩子們在每天看慣的事物中發現不同。
大班幼兒的區域活動是為5—6周歲幼兒的自主性活動需要而創設的。與中小班幼兒相比,這一年齡段的幼兒在認知水平、社會性發展、情緒情感表現等方面有明顯的提高和不同,游戲經驗也更豐富,幼兒間的互動交流也更頻繁有效了。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做到:一是充分利用廢舊材料和本地自然資源,根據大班這個教育階段不同的教育主題和重點,體現出主次關系和與主題相融合,充分體現教育目標要求及幼兒年齡特點;二是投放材料豐富,具有實用性、操作性和層次性,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活動需要;三是根據大班幼兒的個性特點,因地制宜,環境創設的高度與幼兒高度適宜。
二、自然物在大班區域活動中的利用
(1)室外場地重新劃分
農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幼兒園不能把目光僅限于幼兒園這個小天地里面,而要將活動區擴展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例如:在“鉆爬區”,我們利用廢舊漁網、漁桿,巧借院內小樹林,搭建了一個“漁網迷宮”,不同程度的滿足了大班幼兒在娛樂中挑戰的需要;在“棋類世界”,不怕風吹雨淋的水泥塊棋盤,用各類貝殼、廢舊小瓶、大小沙包作為棋子,設置了各種風格不同、難易程度不同的民間棋類游戲;在“涂鴉區”,一塊空地,幼兒用自己撿來的石頭隨意涂鴉,也頗有大師風范;一塊空地,然后在為幼兒投放一只粉筆就可使用的“跳躍、投擲區”,內容更是分豐富多彩。體育活動區擴展到園外的小山坡或小樹林,用野草、樹枝等自然材料模仿“打野仗”等激烈的游戲;生活區延伸到大自然,在田野里認識各種蔬菜、水果,在稻田里觀察各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在草叢、樹林里認識采集各種昆蟲標本;美術區、建構區則帶領幼兒到田埂邊、沙丘旁,利用沙、土、石子為材料進行繪畫、泥塑、挖地道、筑長城、壘高山等等游戲。這種動態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不僅可以彌補農村幼兒園活動地方小,幼兒人數多,教學材料少的問題,更讓幼兒在大自然中動手動腦,獲得經驗。
(2)廢舊材料科學利用
1.結合主題活動內容,隨機投放
隨著主題活動內容的不斷更進,我們活動區的游戲內容也在不斷調整,因此,自然材料的投放也應與主題活動內容和季節的變化相匹配。如:在大班主題活動《郊游》開展時,我們就在美工區中投放了馬鈴薯、玉米、番薯等糧食,讓孩子進行小制作;在建筑區中投放稻草,讓孩子試扎稻草人;科學區中則為孩子配備了一些削皮的工具,讓孩子探索這些糧食的內部特征等等。在主題活動《服飾》實施中,我們組織孩子變廢為寶,將廢布進行利用,讓孩子探索了不同季節選擇不同的面料制作衣物,不同天氣用不材質的衣物擋雨、防風等等。
2.各種材料多元組合,區域融合
雖然,每種自然材料都有其固有的特征、質地、功能,按照他們的這些特性開展的區域游戲好玩、實惠、又富有教育意義,但有時教師若能引導幼兒將材料進行多元組合,那么,就能大大充實區域活動內容,提高幼兒的創造與表達能力。如:用秋天的樹葉粘貼成一條金魚,大大的紐扣就更像金魚鼓鼓的雙眼;用沙子、鵝卵石、桂圓核、米粒制作的小螞蟻和螞蟻的家更具有一種真實的效果,孩子在操作和擺弄中一步步接近螞蟻的世界,產生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積累了初步的科學經驗。
3. 教學契機隨機生成,幼兒為本
幼兒的興趣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最佳源泉,區域活動不只是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時間里,任何一個休息玩耍的時間都可以進行區域活動,因此在實際的操作中,重視及時把握幼兒的興趣,生成主題并開展相應的區域活動。例如,在冬天時,孩子們帶來的圍巾、帽子就成為了生活區里的“好材料”,感受衣帽的材質、款式,整理、分類等更是鍛煉了孩子們的生活技能。再如,孩子們在一次廢舊物品收集時,班級的百寶箱中堆滿了孩子收集來的各種樹葉,姿態萬千,我們便生成了主題“環保設計師”,相應開展了區域活動,有角色區的“環保服裝店”;美工區的根據廢舊物品展開想象并加工制作服裝;操作區的用貝殼、小桃核等制作服裝配飾:表演區的自編自演“環保時裝秀”。
4.家校社區互通,共促成長
區域活動材料收集是個大難題,因為家長們對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不甚了解,反而認為“幼兒園的老師怎么老是讓我們孩子帶東西?”且農村的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認為孩子上幼兒園就一定要學會認字、寫字、計算等,認為懂得寫字算數才算是學到知識,甚至有的家長斥責教師為什么不教孩子識字算數,認為教師不盡責。自從在區域活動中投入自然材料后,迎來了眾多家長的關注“幼兒園要這些石頭、泥土、樹葉等垃圾一樣的東西干什么?”“原來這些東西也能讓孩子們玩得這么有趣!”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孩子們的要求下,家長們也陪著孩子一起收集自然材料,并用自然材料制作親子作品(如:稻草鳥窩、貝殼工藝、種子鏡框等)。教師、孩子、家長的共同參與讓區域活動更具活力,有效地滿足了孩子們在區域活動時的需求。
巧用自然物,實施具有新農村特色的大班區域活動,是大班組的教師對區域活動的主動探索,我們在腳踏實地的研究中,在富有創新意識的實踐中,在教師積極的努力下,我園的自然物區域活動能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