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教師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繪畫能力,啟發學生創新意識。在美術的欣賞課上運用有效策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給予學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很有必要,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刺激他們的興奮點,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全面落實各項人才培養計劃,助推初中教育事業的更好更快發展。本文針對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做出了一些研究。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課;審美能力;培養策略;研究;思考
新課程改革在初中教育領域不斷推進,廣大教育工作者紛紛調整了教學思路,更換了授課方法,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新的育人計劃,目的是增強學生的主體優勢,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以往的美術欣賞課教學大多由教師主導,學生盲目完成學習任務,思維不夠活躍,審美熱情偏低。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盡人意。鑒于此,教師就要重新確立教學目標,不斷整合課程資源,通過優秀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切實感知到美術的課程魅力,形成正確審美觀念,養成好的欣賞習慣。
一、豐富美術作品,培養審美能力
初中美術的欣賞課需要學生加入他的直接感受。學生欣賞的優秀作品越多,欣賞力逐漸提升起來,教師才能去組織個性化的教學活動。美術教師要誘導學生發揮想象,從欣賞中感受藝術之美,敢于創造、勇于突破,從而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創新之路。一般情況下,優秀的美術作品能夠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在特定情境中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教會他們改造技能,激起他們創作欲望。比如,在教學《視覺傳達設計作品欣賞》一課時,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幾幅不同類型的視覺傳達設計作品,要求學生說出他的直觀感受。之后,初步學習欣賞的一般方法,激發學生運用美術語言美化生活的熱情。或是提問學生:“你覺得,這幅作品的美感表現在哪里?”“日常生活中,你最欣賞的一件包裝設計作品是什么?”鼓勵學生猜測作品想要表達的意境,同時產生一種“藝術即生活”的意識,這樣,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會在無形中得到快速提高。
二、加深合作理解,培養審美能力
初中生需要感受藝術的具體形象,并對優秀作品進行深入理解。比如,在學生學習《現代工業設計》時,教師要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針對交通工具、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公共設施進行欣賞,進一步提高學生審美表現力,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敢于創造的美好愿望。有的學生說:電話亭的設計非常好,它的隱秘性很強;有的學生說:休息椅的設計更好,它使草地不顯突兀,也可以供人休息,實用性較大;還有的學生說:空調真好,我把它理解成“陽光”,因為夏天沒有它可真不行。課堂上一片歡聲笑語,學生理解了“現代工業設計”的特點,也了解了“現代工業設計”的優點,一個簡單的開始,為后續教學計劃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如,讓學生欣賞《中國民間美術》,展示剪紙、木刻版畫、刺繡織錦、民間繪畫等作品,有目的性的疏導學生的審美感受,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讓學生懂得“民間美術”是廣大勞動者創造出的特殊作品,其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理想愿望、性格特征、審美觀念。學生有了系統性的欣賞能力,美術欣賞課教學達到了預期目的。
三、激發欣賞興趣,培養審美能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的動力源泉,教師任何教學方案的優化設計,都要以學生濃厚興趣的激發為前提,美術欣賞課教學更是如此。另外,教師的教學能力影響著學生實際的理解情況,決定著學生未來的奮斗方向。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具備欣賞美、發現美、研究美的熱情,方便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成為了課堂的真正主人。首先,運用情境創設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教師教學《春天的暢想》一課時,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播放有關“春天”的音樂,導入新的知識,活躍學生思維。其次,組織動手實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著學生走出課堂,或是給予他們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優質完成教學任務。比如,組織“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無論是舞臺設計,還是表演道具,或是節目安排,統統交由學生完成,使其在親身實踐中學會審美,通過DIY,體會到美術創作的實際樂趣。
總而言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運用有效策略激活學生想象,鼓勵他們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掌握更多的繪畫技能,真正成為高素質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黎.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探究[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6,12(05):71-73.
[2]張小朝.感受、感悟、感嘆美與創造美——略論美術欣賞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科學中國人,2017,13(2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