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養生主》中記載著眾所周知的“庖丁解牛”之故事,庖丁憑著“依乎天理”的原則,歷經目有全牛、目無全牛、目不視牛的三個階段,終究達到“游刃有余”而解牛的境地,創造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的奇跡。就教與學而言,老師的備課、教學,學生的學習、思考等,無非也要經歷從整體到局部,從全面到細節的變化。然萬變不離其宗,師與生的自我發展與配合教學無非都要“依乎天理”,憑借教學本身的客觀規律,以實際為由,找準恰當的切入點,從而達到教與學游刃有余之境界。
關鍵詞:庖丁解牛 客觀規律 階段
“庖丁解牛”選自《莊子·養生主》,講述庖丁如何以“動刀甚微”的技藝將整頭牛“謋然”解開之事,讓后來者思之深、問之切。關于“解牛”,庖丁依乎天道(即自然規律),再經過于生活中的反復摸索與實踐,他的“解”已經遠不止于“技”,因遵循牛的本質結構,故而能將解牛之聲“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一、師者善思:準確切入,讓備課清晰化
潛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原則;全面探究,是語文教師從事教學的基礎。基于全心投入,方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加之細節剖析,定可“橫看成嶺側成峰”,以準確的立場切入語文課堂,用多樣的形式介入語文課堂,亦可使之百花齊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語文教師而言,“善其事”無非是立足課堂,讓教學質量高效化。達到這樣的目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潛心于每一節課的高質量準備之中。
語文學科的備課內容龐雜,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其對語文教師也具有極大的挑戰,需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依循語文教學自然規律,老師當立足考綱,從大局著眼,全方位把握語文教學特點與要求。進而分門別類,逐一探究,針對不同題材,予以不同類型的教學準備。就教材而言,切忌照本宣科,老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立足單元本身的總要求,再從課文特色出發去鉆研,達到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終能讓課堂教學精彩紛呈。以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2為例,第三單元選文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若從共性的角度出發,山水游記幾乎包含著對自然風景的客觀描繪及抒情或說理,若統一從寫景的角度出發,去品析文本中飽含的情感或蘊含的哲理,必然千篇一律。但縱觀所選三篇文章的標題,可探知三種文體:序、賦、記。雖同屬散文,卻也各有差異。縱觀全“牛”,充分準備;依乎其理,順勢而為,才可在復雜的環境中“批大郤,導大窾”。
二、生者好學:循序漸進,讓學習輕松化
庖丁解牛至于“游刃必有余地”之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若未歷經反復摸索與實踐,何言今日的成功之舉?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教亦如此不易,而學生的學也非旦暮可成之事。身為師者,當引導學生如何有效學習,如何高效學習。作為學生,也必當懷有堅韌不拔之氣節,做好吃苦耐勞之準備,為實現高遠目標而持之以恒,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人生“三重境界”。學習之路注定艱難,置身其中,陷于迷茫之思,正所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第一境界,因為目標的模棱兩可而對學習感于迷惘。當自己對學習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自然會有揣摩其細枝末節的欲望,從而目標清晰,思路流暢,正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第二境界,即使形容消瘦,也會繼續追隨,無怨無悔。
三、教興育能:依循規律,讓教學質優化
孔子十五志學,三十而立,身為一代仁師,他懂得有教無類,讓學生沒有等級之分,平等享得受教的機會;明確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程度地接受新知,達到教學質量更佳化。于時下教育而言,這樣的理念依舊適用。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因材施教,對內容因題設計,從學生及教材實際出發,加之師生的有效配合,必然成就課堂效果最優化。
除了對學生因材施教以外,老師在教學中同樣需要對不同類型的文章因材設計,遵循其自身規律,找準適當的切入口,讓教學更具體系,讓課堂更具特色。以人教版語文教材必修1為例,其中第四單元收錄文章為新聞和報告文學。從新聞的共性來看,因其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新聞要素、結構成了解讀新聞最直接的方式。但《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除了按時間順序記錄新聞事實以外,還具有其他新聞少有的特點,如:背景材料的介入、作者情感傾向的顯現等。因此,筆者在設計本篇文章的教學時,從兩個角度出發,有了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其一是以新聞事實為立足點,著重分析背景材料,探究幾段背景材料與新聞事實的關系,從而教會學生認識新聞背后的材料,明確其對新聞本身的輔助作用,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在新聞寫作中適當加入背景介紹,從而豐富新聞內容。其二是從情感角度出發,把重點放在學生對文本的自主品析上,在體會作者情感傾向的同時,準確把握新聞結構及內容。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立足引導,學生自主品析,在一些蘊含情感的如“最后一次”“永別”“永遠都不會”等字詞中,把握本篇報道的情感走向。最終,同學們在理清文本脈絡及結構的基礎上,明確了本篇報道中飽含的愛國之情,以赤誠之心學完整篇,讓情感得以全面升華。
四、小結
經年累計,庖丁解牛能手、肩、足、膝和諧并用,致使觸、倚、履、踦動作協調,發出“砉然”“騞然”之合乎音律之聲。從目中全牛到心中有牛,庖丁在反復實踐中得出“依乎天理”的指導思想,終究“恢恢乎其余游刃必有余地”,從而使文惠君得以養生之道。語文教學遠比解牛復雜,但雜而不亂,如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故而,在實際教學中,高中語文老師當從大局著眼,學會從教材、學生、教法等多方面進行準備,力求備課質量更優化。對待學生的學習,以引導為主,切忌填鴨式灌輸,要以學生實情為依據,依其客觀情況,因材施教。對于課文教學設計,實在不必拘泥于套路式解讀,而應本其規律及自身特點,站在共性的基礎上追求個性化品析,以“庖丁”之姿,去探究教學中的種種謎團,為達到老師善教、學生樂學的目標而全力以赴。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顧之川等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庖丁解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