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拾中國民族崇尚讀書的優良傳統,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讓閱讀成為一種信仰。語文素質課堂應發揮文化傳承的主陣地作用,刪繁就簡,抓“讀書為要”和讀書興趣培養這些“干貨”,為孩子打下沉實、厚重的人文素養。
關鍵字:閱讀興趣;原因;對策
2017年度,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年人均閱讀圖書只有7.86本,與歐美國家10本左右、韓國13本、日本12本相比,國民人均閱讀量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更要刪繁就簡,抓“讀書為要”和讀書興趣培養這些“干貨”。
一、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的原因
(1)學校層面:“讀書為要”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第一,機械重復性作業,剝奪了學生閱讀時間。教育部門多次印發《通知》: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但大量的學練考,機械重復的抄抄抄,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不用說其他學科,就連語文這門學科,我們不少語文教師對“讀書為要”還是認識不夠。為了省事、圖方便,布置的作業,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無效作業過多,學生自主閱讀課外書的時間被嚴重擠占。諸如,有利于擴大學生閱讀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1+x”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這類作業是少之甚少或形同虛設。
第二,繁瑣的分析講解,讓學生對閱讀索然無味。一次語文教研活動,某老師委屈地說,這篇課文我不這樣講,萬一考試考到了這篇課文怎么辦?仔細分析,這樣的老師不在少數。不管是哪種體裁的文本,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課,課堂教學直奔考試。以“能挖掘文本中的知識考點”為榮,以“別人想到的考點我全想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考點我也想到了”自譽。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神采飛揚”,學生聽得“暈頭轉向”。繁瑣的分析講解,把原本文質兼美的課文肢解得面目全非,學生怎能不對閱讀索然無味?
第三,被迫性閱讀,敗壞了學生閱讀興味。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國民的閱讀意識有所提升,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我們很多老師,要么沒有根據孩子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喜好,隨意性地給孩子推薦一大堆課外讀物;要么要求太多,處處指向習作,甚至于把閱讀與考試掛鉤。自主性閱讀變成了一種被迫性或強迫性閱讀,怎能不敗壞學生閱讀的興味。
(2)家庭層面:“讀書環境”沒有真正建立
家庭“讀書環境”的建立,家長的行為和閱讀習慣很關鍵。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功利性閱讀思想還相當嚴重。他們認為:與其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書,不如多做幾篇閱讀短文,甚至把孩子閱讀“閑書”視為不務正業、浪費時間。個別家長雖然能夠意識到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但真正能做到不管工作再忙,能帶頭擠出時間讀書,為孩子做出榜樣的家長屈指可數。大多數是扔一本書給孩子,自己卻倒在沙發上玩手機或看電視。
二、解決學生不愿讀書的對策
針對上面對學生不愿讀書原因的分析與梳理,要抓著培養學生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我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對策:
(1)杜絕機械重復的作業,留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
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課“少慢差費”,花了2000多課時還不過關,是咄咄怪事。為什么呢?正如溫儒敏先生所說:其實也不奇怪,就是讀得太少。所以,語文課內課外作業的布置,要杜絕機械重復的作業,留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除了布置必要的語文知識訓練以外,還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幫助他們建立讀書清單。將整本書閱讀與教材對接,與單元整合,與語言運用融合,定期開展讀書推薦會、品讀會,分享讀書心得,以此激勵學生閱讀的興趣。
(2)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如今,我們很多語文老師不管什么文體的課文,離開了多媒體,好像就不會上了。一堂課“聲光電”齊上陣,課上得滿天飛,結果是華而不實,學生的語文素養沒有得到真正提升。部編本語文教材為了強調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重要性,從教師用書、單元導語、課后思考題到“名著導讀”,各個欄目都對讀書方法的指導做了詳細的說明。同時,要求語文教師在講讀課上要根據不同文體,教會學生默讀、誦讀、快讀、跳讀、互文閱讀、檢索閱讀等多種讀書方法,并把這些閱讀方法運用到自讀、課外閱讀實踐中。
如,古詩詞教學最好的辦法就是誦讀。寧可讀得滾瓜爛熟,當堂成誦,多讀幾篇,擴大閱讀量。也不要有太多的闡釋和太多的活動。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感受漢語之美、音韻之美。
再如,以整本書閱讀指導《駱駝祥子》為例。課內可以先簡要介紹一下老舍先生,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新中國第1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再介紹一下《駱駝祥子》這本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還可以創設一些懸念,如祥子是駱駝嗎,祥子的夢想實現了嗎,祥子最后變成了怎樣一個人?以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最后提示閱讀《駱駝祥子》這本書可以采用沉浸式閱讀。盡量忘記周圍的世界,設身處地地走進文本,與作者一起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共生共長,實在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采用“跳讀”的方法閱讀。
(3)建立良好的讀書環境,激發學生讀書的興味
碎片式訊息和夸張視頻的瀏覽,這種淺閱讀和低級娛樂成為當下很多人閱讀的主要方式。“把讀經典、名著當成一種生活態度,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閱讀環境在很多家庭還沒有真正建立。[5]為此,我們通過專題培訓講座、把家長請進課堂、班級QQ、微信群等途徑,教會學生和家長怎樣“和大人一起讀”,讓家長和學生充分感受到從閱讀“三只小豬”、“猜猜我有多愛你”、“狼外婆”等經典故事中可以獲得親情的交互,閱讀和生命的快樂,遠比那種整天看微信、刷視頻等碎片化、低層次閱讀更有價值和意義。
總之,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是以“讀書為要”,要學好語文,僅憑一本語文書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參考文獻
[1]商務君.《全方位解讀“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出版商務周報.2017.04
[2]翁小平.《減負進行時 任重而道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05
[3]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人民日報.1978.03
[4]溫儒敏.《在語文統編教材國家級培訓會上的講話提綱》.溫儒敏的博客.2018.06
[5]黃雨.《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南方日報.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