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這門學科從小學開始直到高中,一直占據著幾大主科之一的位置,因為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另外,語文在現實生活人際交往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重視語文教育,更要從小學語文抓起,學生只有在小學時將語文基礎打牢,掌握語文知識要點,才能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積累經驗,使自身的語文能力得以提高。本文結合筆者的語文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教學新方法進行簡單剖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方法;創新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能力的培養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小學語文教育是以中國幾千年所沉積的最優秀的文化作為載體,以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提高作為前提的。江澤民同志也曾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需要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必須具有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有著獨特的開掘角度。
一、注重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幫助他們正確理解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境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常用的創設情境方法有:通過多媒體技術再現情境;聯系生活展現隋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因地制宜采用實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等。無論用哪種方法創設情境,作為教師都要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使學習內容與相應的情境相融合,幫助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感知和把握學習內容。
二、充分解放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過程的支配者。學生學習最簡單的方法是多讀、多看、多寫。要學生能夠多讀、多看、多寫,就要讓學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腦。解放學生的。《課程標準》中有一項最基本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但是傳統教學認為:課堂安靜,學生認真聽講,不小聲說話、不做小動作,這就是好課堂。其實不然,它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會抑制學生想像力的自由發揮和創造性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應解放學生的,加強說的訓練,多問為什么,給學生說的機會;教師精講,把說的機會和時間讓給學生,并且要注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解放學生的手。就是鼓勵學生敢于動手,善于動手,勤于動手。《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在小學階段會寫其中的3000個字。語文教學中的動手,要求學生不僅會寫字,還要把字寫對、寫美觀。在其它方面,動手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學生只有在動手的基礎上動腦,才能培養自己的獨特思維,才會有更多的創新成果。學生實驗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可將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索實驗。在實驗中應該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安排步驟,再引導分析 出可行性和優劣。要鼓勵學生自己找原因,自己排除故障。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創造力。
三、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絕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于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因此,造成教學走入誤區,陷入低谷。而誘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注入學習情感,利用學習意志,這將是我們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于問。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只是教師的“講壇”,學生習慣了做忠實的聽眾。在聽講和繁瑣的一問一答中,學生慢慢地丟失了說的欲望、學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讀書、讀死書”,“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幾乎為零。而當今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1世紀,光有理論知識是寸步難行的,我們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所以,我們應從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從母語課堂教學中開始吧!“抱著的孩子長不大!”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小組合作更是把孩子們的主體地位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課前孩子們把預習成果展示于各小組評價表下,課中把他們的討論成果集中于小組長手中,教師相機點評,做得好的表揚并加分,做得一般的鼓勵并減分。不僅僅是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課前準備、背誦過關、遵守紀律、衛生整潔以及課外閱讀盡顯現于評價表之中。在教學中我們采用小組合作的評價機制,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使學生學會、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實現了高效的目標。
總之,創新教育的實踐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上,滲透在教育活動中,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的學習態度,為學生今后的更高層次的獨創水平的發揮,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師的神圣職責。語文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根本,既要大膽改革教學方法,為學生創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強教育觀念,樹立人人都能創新的意識,把自主探索問題的權利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語文創新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高進輝.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小學外語學,2010,1.
[2]張建云. 談小學語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小學語文教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