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高中學生的教育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教育發展上,都需要全方面的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尋,這是我們對整個國家社會未來教育事業建設的重要方式,也是推進我們國家社會教育理念發展的有效途徑。為了不斷地促進和改進我們國家在對高中政治教學的創新教育研究,需要時刻關注社會教育發展的方向,通過不斷地創新社會教育事業完善改革,來促進和發展社會教育文化深入研究理念,通過深入研究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創新教育內容來針對每個高中生進行思想活動的改變。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興趣;創新
中學政治教學肩負著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任,推行創新教育責無旁貸。創新能力就是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教育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創新
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潛在思維,影響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創新動機。如果教學氛圍緊張,學生就會畏畏縮縮,不敢展示自己的理解思路、做題方法。這樣,就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掌握程度不清楚,就不能因材施教,又何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因此,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回歸自我,展現自我。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或對癥下藥,或給予鼓勵。不過,面對學生的失誤或錯誤,教師要做到尊重、關心和賞識學生,絕不能諷刺挖苦,唯此,學生才會消除一切思想顧慮,敢于質疑,敢于發問。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創新
學習興趣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時,其內在潛力能發揮80%以上,專注力也比平時高好幾倍。學習也不例外,如果學生對某門課程不感興趣,他們不僅不能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會直接影響潛力的挖掘。因此,針對政治學科枯燥、理論性強的特點,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的興趣,學生若對政治學科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去探究問題的實質及其根本原因,創新能力自然就會有所提高。
(1)化抽象為生動,變枯燥為有趣
政治課知識點集中、理論性強。優秀的教師總會采用生動活潑、貼近生活的例子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聽、樂于聽,努力使自己的課輕松起來,爭取讓學生每堂課都有新體會、新感悟、新收獲。例如,在講外交政策時,我讓學生課下搜集一些近來的新聞動態,以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大事。這樣,學生對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討論課上,都展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或制成表格,或編成好記的順口溜……學生的展示形式不一,各有特色。這些形式簡單明了,贏得了學生的好評,同時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發展,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善于設疑,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聰明的教師總是把疑問拋給學生,為學生設置良性、有意義、有價值的障礙,引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探討,去總結,從而達到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例如,講文化發展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中國有哪些特色文化?有沒有必要發展特色文化?要不要搞文化的創新?學生在激烈的思考、討論之后,談出了自己的觀點;“國際競爭就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我國需提高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而經濟發展又和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相互交融。因此,必須發展我國文化軟實力,只有這樣,才能發展科學技術,迎接激烈的國際競爭挑戰。”面對學生的口若學懸河和獨特的思維視角,我很慶幸自己的“懶惰”。因為恰恰是這種“懶惰”,學生思維的敏捷度、總結水平和創新意識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練。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方式,也就樂于學習政治了。
(3)讓學生做活動的主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政治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積極參與。例如,學校在征集校標時,我便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講解其意義,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和實踐能力。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小型辯論賽、演講比賽,多開展一些時評活動等,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讓學生深深地感覺到政治就在我們身邊。總的說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策劃,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只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燃起學生創新的火花。
三、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契機
創新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教材,沒有教材為依托,創新教育則會成為一句空談。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備課,努力挖掘教材深意和隱含意,找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契機。例如,一段文字的解讀、一個重要的提示、對一個圖表的分析等都可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與哲學,看似抽象、距生活甚遠,其實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講抽象的“辯證法”時,我讓學生說出生活中的辯證現象,從而使他們了解政治中的辯證,然后讓學生認真思考,熱烈討論,最后總結出:生活中的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辯證的,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發展的,新事物勢必要代替舊事物等。趁機,我又問道:“舊事物要被替代,那新事物又怎么出現呢?”學生齊聲回答:“創新。”當學生說到創新這個詞時,我便及時出示了一張北京、上海、深圳最近三年的發展綜合比較表,然后讓學生根據從表中所發現的內容,制出自己家庭近三年的綜合變化表。學生躍躍欲試,咨詢家長,認真和家長溝通交流后,他們設計的變化表有些直觀清晰、一目了然,有些圖文并茂,充滿了人情味。這樣,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了活學活用,又提高了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總之,高中政治學科中實施創新教育,其方法多種多樣。但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找準切入點,大膽探索,敢于嘗試,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善于捕捉啟發學生思維的契機,注重理論聯系生活實際,有意識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林昭玲.對高中政治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04)
[2]張軍蕊.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6)